我国当代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9-11-25 14:15
体育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价值观核心

谭 龙

我国当代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研究*

谭 龙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我国当代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力度不足,成果有限,青少年身心发展现状与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应用价值等并不契合。基于此,文章尝试分析我国当代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构成及培养现状,研究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提升渠道。

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奥林匹克精神

青少年体育精神的培养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语有云:“生命在于运动。”从礼、乐、射、书、御、数到当前的青少年体育运动会、体育课程,体育运动和体育教育历经千年发展后,其表现形式和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也不断提高。作为锻炼身心的身体活动、精神载体和生活方式的基本体现,体育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已经日渐渗透到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正因为如此,在当前,如何培养有纪律、有道德、有理念、有文化,能适应时代发展,集合美、体、智、德为一体的青少年体育,如何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有效性等,自然成为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

1 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及表现

有研究认为,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包含体育情感、体育思想、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等。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少年体育行为和体育活动的态度,以及关于体育价值、体育精神的态度、主张、倾向、信念的基本表现,也是青少年对体育在改造自身、培养自身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价值判断。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在其发展过程中,作为青少年对体育的认知及理解,不仅仅是青少年在长期体育活动中价值观、概念、思想、观点、观念等要素的总和,其存在和发展始终受到体育发展、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社会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从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自我塑造的历程来看,奥林匹克精神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影响最为直接。

首先,奥林匹克精神对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方面。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反映和决定的是青少年对参与体育的意志、情感、需要、目的、动机的综合表现,作为意识形态,在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充分吸收了奥利匹克平等、公正、自由、公平的竞赛精神,更高、更强、更快的自我挑战精神,积极、和谐、健康、自由的生存理念,乐观向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望等。因此在吸收人类宝贵的体育精神文化遗产后,以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为辅助,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逐渐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发展及延续。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金牌之外的体育精神可辅助弘扬自强不息、积极向上、不断战胜自己、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此种精神是民族精神得以确立并丰富的基础,是“中国梦”以及改革创新等得以执行的指引者,是凝心聚力、强国之魂的兴国之魂。这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体育精神为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以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基础的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同样受到体育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双重影响,继而为此二者的发展提供反哺作用。另一方面,党十八大报告在社会层面提出和谐、文明、民主、富强的要求,在个人层面又提出友善、诚信、敬业、爱国的要求。此两项要求生动的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青少年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彰显的是法治、公正、平等、自由等要求,在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推动下,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表现出的团队协作、自信乐观、公平公正、追求卓越、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热爱祖国等,正是促进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促进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可持续进步的重要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均聚焦在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遵纪守法等多个层面,两者内涵和指向性均一致,故而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在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要求之后,进一步彰显出其超越自我、尊重科学、自强不息、团结一致、不怕挫折、敢于胜利、自尊自信、公平竞争、积极进取、规则意识、尊重个性、求实创新、共同发展、实事求是等特质。

2 当代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协调发展和素质提升为目标,需要中外各类优秀体育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作为丰富及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从当代青少年的体育核心价值观塑造现状来看,青少年体育价值观的严重缺失,尤其是对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内涵认知的不足,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忽视等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的极为明显。从徐英姿、许凤、张耘等针对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在350份问卷(有效问卷310份)中,58%的被调查者对是否参加体育锻炼表示“无所谓”,超过60%的被调查者回答不上体育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这意味着当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并不重视。

大学体育作为青少年群体在校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作为终身教育意识的重要培养阶段,作为青少年群体自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过度的转折点,对于培养青少年正确体育核心价值观,形成体育参与动机和形成体育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并提升体质健康水平等格外重要。然而对“如果取消体育课,你是否会主动、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问题上,60%的被调查者持有不确定的态度。

与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淡薄相匹配的是我国青少年群体健康状况的不甚乐观。自1985年开始,我国先后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能素质普遍下降。2015年与1995年对比,青少年的肺活量、耐力、肌力、爆发力、柔韧性等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耐力素质在20多年来连续下降。与之相比,近视率和肥胖率却居高不下,尤其是与2005年相比,2015年城市男生近1/4为胖子,青少年群体的肥胖率提升50%。近视率方面,小学生在2015年为31%,中学生和高中生分别为58%和76%,大学生则为83%。青少年健康方面最严重的是心理健康危机。在2001年的人民网教育时评中,就已经提出青少年心理疾病时代悄然来临,北京大学的中小学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分别在新疆、浙江、重庆、河南、北京等五个省市以国际标准进行问卷调查后,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中生的异常心理问题倾向为14.8%,严重心理行为问题者为2.5%,初中生分别为14.2%及2.9%,小学生分别为16.4%和4.2%。在过去的十年间,青少年心理疾病比率为12.46%,这意味着每100名中有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为12人。2016年“首都医药”杂志记者针对1000名北京市高三学生调查后,发现:出现几率比较高的心理障碍倾向为强迫、抑郁、敌对、焦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体艺〔2007〕14 号)中提出近些年体质健康检测表明,青少年的速度、力量、体质、耐力等持续下降,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问题急需改善,城市肥胖青少年和超重青少年的比率明显上升,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急需开展和推广。

从以上调查情况来看,一方面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健康程度不容乐观,另一方面我国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呈弱化状态。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体育行为和体育动机等至关重要,直接决定青少年应该采取何种体育行为或者是否存在体育行为。尽管塑造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共识,但是在实践推广中,以及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对体育教育的影响过程中,应该如何突出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优势,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如何凸显青少年体育的特征等,目前却并无任何明确的章法或者操作方案。

近些年青少年体育逐渐出现养生化、保健化的发展趋势,其他社会群体与青少年体育之间的区隔性并不清晰,比如在各地中小学中推广的“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口号对大学生同样可适用,甚至可适用在任何年龄的群体中。青少年体育以及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如何体现鲜明的个性,如何激发青少年强烈的参与热情,如何吸引青少年对体育核心价值观主动认知,如何有效的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等,并不能简单的使用竞技运动来促进和实现。尽管竞技运动可帮助青少年建立天然的亲和力和健康的价值观,但是并不能代替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所需的多项性体育运动,这也是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缺乏成长土壤的主因之一。

3 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渠道建议

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需要使用多种渠道融合的方式,比如实践+宣传+教育等,每种渠道还需要多样化、多元化发展。在媒体选择方面还可以考虑如何最大化发挥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现代多媒体途径的优势。

3.1 推行“价值观培养+教改”模式,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塑造、培养、宣传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最为直接的途径就是体育课程或者体育课堂。体育教师可将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求融入到体育课程的教改中,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及主题,从多个方面诠释和探究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外延等,让青少年在课堂中充分感受和领悟体育精神的魅力,以便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人格素养等。鉴于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相互促进关系,建议体育课程教学不仅限于竞技、运动技能传授,还需要包含体育精神、体育情操、体育价值和体育情感等的传授与引导,真正做到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和传授运动技能,并以体育育人。

考虑到体育实践活动是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建立的基础条件,因此从实践出真知角度考虑,建议将校园文化与体育课程教改融合起来,比如由学校举办各类主题的体育文化活动、比赛,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或者成立体育俱乐部等,让学生在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中不断的认识、发现、挑战自我,并借此培养学生的毅力、耐力、健康体魄等。学校的横幅、展示栏、板报可充分利用起来,定期编辑和发布与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主题信息,优选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的优秀体育人物的成长历程、事迹等,有计划、有目的的向青少年宣传体育人物拼搏进取、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爱岗敬业、热爱集体、胜不骄败不馁等的优良品质。除悬挂名句条幅、格言等之外,校内可将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与体育活动相关规则融合起来,或者将其编辑成学生朗朗上口的口号,使之成为约束学生体育行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等的基础,使良好的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2 充分利用多媒体传播优势,提升教师设计与创新技能

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作为推动“价值观培养+教改”模式实践应用的重要工具。因此除体育课程和校园体育文化可提升多媒体的应用频次外,还可使用思政课程的微信公众账号、学校微博和官网、学校贴吧及班级QQ群等发布与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构建相关的内容,提升此方面内容的丰厚、多样化程度,以便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榜样的力量对青少年群体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将体育明星引入到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培养工作中来,充分发挥体育明星的明星效应,带动和引导青少年认知和传播体育核心价值观。

体育教师作为培养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引导者,其对青少年产生的作用是其他因素难以比拟的,因此,建议学校要加大对体育教师的针对性、专业性培养力度,为其提供严格的从业标准,提供相关学科知识学习的机会与平台,通过日常培训加深教师对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培养重要性的认知、体会、感悟的力度,甚至将自己作为“活教材”和“活榜样”为学生提供实时教育。此外,在新课标的教改要求下,体育教师还需要强化对体育学科的研究、创新力度,了解学生品行,加深自身对学生的认知,继而选择帮助学生领悟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体育精神真谛、内涵的渠道、方案,并按照学生对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及学生生理发展特征设定具有趣味性的课程计划,使学生可积极主动的接受、参与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培养、引导工作。

[1] 李雪峰,于晓东.中英青少年体育行为及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7,33(5):84-86.

[2] 黄若华,李月,韩珂,王海艇.学校体育课教育科学功能核心价值健康观探究[J].吉林教育,2017(24):7-9.

[3] 孙妍.体育赛事媒介传播对青少年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影响[D].上海体育学院,2016.

[4] 潘月顺.体育传媒对青少年体育意识影响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3):159-160.

[5] 任海.南京青奥会与我国青少年体育价值观的重塑[J].体育与科学,2011,32(4):1-3.

Research on the Sports Core Values of Contemporary Youth in China

TAN Long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健康中国视域下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践行研究”,项目编号:17YJA890016 。

谭龙(1993—),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价值观(二)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