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视阈下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脉络*

2019-11-25 14:15
体育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体育农村

马 军

教育扶贫视阈下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脉络*

马 军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6)

教育扶贫实践的实施对促进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我国扶贫实践的发展历史和教育扶贫政策的变迁,分三个阶段阐述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状况。第一阶段,农村经济改革推动减贫时期(1979-1985年);第二阶段,开发式扶贫时期(1986-1999年);第三阶段,扶贫攻坚及精准扶贫时期(2000年至今)。不同阶段教育扶贫政策和行动的变化,对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农村学校体育仍存在基础薄弱、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教育扶贫;农村学校体育;精准扶贫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教育扶贫决策和部署。在短短30余年间,普及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育、乡村教师生存和发展、学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等方面都得到了普遍改善和提升。用教育扶贫的视角来考察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脉络,能够重新审视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有助于推动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提升和均衡发展,为进一步实施精准扶持、推进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村经济改革推动减贫时期的农村学校体育(1979-1985年)

20世纪70年代,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原因我国农村贫困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铺开,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村贫困的状况得到较大改观,贫困人口大幅下降。此阶段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推动大幅人口减贫的重要时期,在此大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步入了改革发展的轨道。

1.1 重要政策的出台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979年5月,教育部联合四部委在扬州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会上提出了一系列学校体育改革的举措,讨论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同年10月,《暂行规定》在全国中小学实施。《暂行规定》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中首个的法规性文件,它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学校体育工作进入规范化建设轨道,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1]。1978年教育部编制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体育教材(试用本)》;1979年、1982年相继颁布了《全国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制度》、《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有力推动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如甘肃省临泽县、北京市密云县、山西省临汾市、安徽省泾县、江苏省海安县,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不断探索各类形式的教育教学改革[2]。

1.2 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身体形态、机能指标快速增长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有效实现了短期内农村人口大规模的减贫、脱贫。在这个时期农村学生的体质状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应主要得益于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1985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工作。这次调研对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84872人进行了检测,涵盖28个民族,1279个观测点,测试了7-22岁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健康四个方面29项指标,其中包括广大的农村学校学生。调查结果显示:1979年以来,我国农村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均大幅增长,增长值分别为:身高(3.96CM)、体重(2.66KG)、胸围(4.69CM)。男、女生各项指标增长值超过城市,且超过日本同期水平[3]。

1.3 扶贫任务依然艰巨,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总体还很薄弱

1978-198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5亿减少到1.25亿,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从30.7%下降到 14.8%。[4]但农村人口中仍有3000万人左右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扶贫任务依然艰巨。受制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质状况还存在不少问题。经济落后、边远的农村学生营养不良学生占比仍然较高;身体素质指标总体增长不明显,个别指标呈下降趋势。农村学生营养供给不足、参加体育活动不够;学校体育师资不足、场地设施短缺等因素造成了以上现象的出现[3]。除了以上客观上存在的基础条件薄弱原因外,同时还存在主观上认识不足的原因,“社会上有一种舆论,只要学生成绩好就行,什么体育不体育,无关紧要”,学校开展体育活动领导干部认为教学秩序不正规,家长担心子女参加体育活动影响学习。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薄弱现状仍未有大的改观,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3]。

2 开发式扶贫时期的农村学校体育(1986-1999年)

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减贫的边际效益逐步显现,地域间、城乡间的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原有的贫困治理机制作用难以发挥。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难以触及。我国开始实施区域性的开发式扶贫,集中对贫困地区实施专项扶贫政策和措施,许多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体育得益于这次扶贫行动,在艰难中前行。

2.1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实施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989年5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百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通知》,拉开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序幕。通过一批乡、村和学校示范点的带动,使改革的成效惠及到了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由点到面逐步使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和深化。1990年11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意见》的通知,通知中对农村学校体育的组织机构、统筹规划、管理机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体育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学校卫生工作、师资队伍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标准,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重要法律依据。如,所有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每周安排两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每天安排课间操;每年举行1-2次运动会;学生每1-2年进行一次体格检查等。[6]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把农村学校体育纳入到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双基”达标的内容,有效促进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部分地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如,江苏省江宁县、安徽省凤阳县、山东省莱州市、河南省扶沟县、河北省衡水地区和山西省临汾地区等地方,非常重视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办学体教逐步改善,辍学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有效促进德智体同步发展。[7]

2.2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为农村学校体育体系的建立积累了经验

为了改善农村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状况,完成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艰巨任务,1995-2000年,国家启动了第一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是当时涉及范围最大、投入最多的全国性教育扶贫工程。第一期总投入126亿元,实施范围涵盖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52个贫困县,共新建中小学3842所,改扩建28478所,增加学生320万人,有效改善了农村学校的教育状况[8]。“工程”的实施有力推进了我国农村学校体育体系的建立,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意义的认识普遍提高,许多教育行政部门开始把体育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国家针对农村学校学校体育工作出台了系列的配套政策和文件,1995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几点意见》;1996年,草拟了“九五期间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办法”、“农村地区体育器材配备标准”;1997年,下发了“开展农村中小学体育卫生评估工作意见”等[9]。系列措施的实施,使农村学校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大大改善了农村学校体育开展的条件。1998年底,全国有554个农村体育先进县的学校体育状况明显改观,近80%农村学生育教育权利得到保障,西部农村学校体育课平均开课率达81%,为新世纪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体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10]。

3 扶贫攻坚及精准扶贫时期的农村学校体育(2000年至今)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加速了我国扶贫建平工作的进程,2000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下降到了3000万左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放纲要》,精准扶贫成为全面解决贫困问题、走向共同富裕的科学方法。在教育扶贫方面,政策瞄准单位由传统的贫困县、贫困村转向了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扶贫的靶向更加精准,有力解决了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部分难点、痛点问题。

3.1 “希望工程”非政府扶贫行动对农村学校体育的促进

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农村的失学孩子重返校园,1989年10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了助学扶贫的“希望工程”。希望工程已成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教育的一支积极力量,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的步伐,有力推进了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1989-1998年“希望工程”实施的这十年间,资助支出累计1408346538元,资助建设希望小学7111所,资助失学儿童2098766人,贫困地区农村适龄儿童失学情况得到明显改善。[11]但,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落后,教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参与体育的人数少等情况并没有得到解决。2007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委托独立研究机构,对全国 12 个省(区)34 所希望小学参与体育运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撰写了《希望小学体育运动环境调查报告》,报告显示:34所希望小学中,47.1%的学校没有专门的运动场地;体育开课率普遍偏低;按照教育部《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置目录》规定配置最低标准的体育器材没有一所达标;8所学校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师资配备比例低,体育课数量和质量普遍得不到保障。[12]随着扶贫资金的持续投入,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育状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希望工程”也由“救助模式”拓展为“救助——发展模式”,由单一的资金资助转变为实施公益项目。2008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启动了“希望工程快乐体育行动”,旨在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参与体育运动,让孩子们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资助的主要内容包括为贫困地区乡村小学配备一套符合国家标准的体育器材;培训体育教师;支持学校开展校园体育活动。如,2007年“希望工程-招商银行专项体育慈善基金”8个月间募集了900万元,可为610 所希望小学资助整套基础体育器材,并建成“快乐体育园地”[13];2011年,广西百所希望小学捐建“快乐体育园地”,按照教育部二级体育器材标准,每校配套建设包括篮球架、小足球门、乒乓球台、小山羊等19项体育设施[14]。

3.2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精准实施有效促进乡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加强老少边穷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缩小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吸引更多的教师留在乡村,2015年6月,国家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计划》的实施使我国的教育扶贫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政策瞄准单位从传统的贫困县、贫困村转到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政策的内容从单一的工资保障扩大到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职称评定、荣誉制度等,瞄准对象更精准,实施路径更有效[8]。《计划》的实施有效补充了乡村体育教师队伍的数量。如,湖北省提出“退一补一”政策,乡村教师实施省级统筹,2015年以来,湖北省全省累计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补充音乐、体育、美术及信息技术教师5200人[15]。为着力提升乡村教师的素质能力,2015年以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对实施对象进行了调整,重点聚焦乡村教师。如,安徽省制定了“2013-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教师专项培训计划”,在全省范围内确保每所中心校有1名体育专职教师接受培训;同时实施“体育兼职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不断提升兼职教师的业务能力,建设一支一专多能的兼职教师队伍,用以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师资素质不高的问题。贫困地区师资资源行动主要包括:特岗计划、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等形式。如,黑龙江省充分利用特岗计划、城镇教师资源农村教育、大学生顶岗实习等多途径,不断提升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素养,缓解农村体育教师紧张的状况[16];陕西省从2016年起,“贫困地区县以下学校招聘教师全部纳入特岗教师计划,每年招收2000人,确保新补充教师具备本科学历的不低于80%,确保体、音、美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有一定比例”[17];2008-2011年四年间,河南省通过“特岗计划”招聘体育教师2475名,占招聘计划总数的6.07%,大大缓解了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18]。

4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治理经历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和精准扶贫等阶段,教育扶贫的内容和类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教育扶贫在普及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改善乡村教师生存与发展状况、促进贫困人口素质提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系列教育扶贫政策“组合拳”的作用下,农村学校体育也随之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无论是在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参与体育的权利、体育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取到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状况还不乐观,总体薄弱的现状还未改观,只有按照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精准瞄准农村学校之需,制定切实有效的精准扶持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时代难题。

[1]宋尽贤,廖文科主编.中国学校体育30年 1979-200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4.

[2]于素梅.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历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7-9.

[3]关于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结果和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J].中国学校体育.1988(3):4-5.

[4]付民主编.中国政府消除贫困行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5.

[5]章荣珍.山区学校的体育太差[J].人民教育,1980(10):47.

[6]贯彻落实两个《条例》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 国家教委关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贯彻两个《条例》的意见[J].中国学校体育,1991(4):4-5.

[7]曲宗湖,杨宏松.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J].人民教育,1991(12):16-17.

[8]司树杰,王文静,李兴洲.中国教育扶贫报告 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22-23.

[9]于素梅.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历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9.

[10]曲宗湖,尚大光,柴海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实现人人享有体育——中国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3):5-12.

[11]于锋.拥抱“希望”——希望工程十年回眸[J].北京观察,2000(3):12-16.

[12]中国青基会《希望小学体育运动环境调查报告》解读,http://sports.sina.com.cn/o/2007-06-22/11062996705.shtml.

[13]齐柳明.610所希望小学将获得整套体育教学器材[N]. 光明日报,2007-11-25(003).

[14]谢洋.广西为百所希望小学捐建“快乐体育园地”[N].中国青年报,2011-05-29(002).

[15]苏令.湖北巧破乡村学校师资困局[N]. 中国教育报,2016-07-11(001).

[16]《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报告》编写组编.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7]陕西:贫困地区招聘教师全部纳入特岗计划[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2):34.

[18]高闰青.“特岗计划”对农村师资队伍的优化——以河南省为例[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2):99-101.

On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Rural School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Poverty

MA Jun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Zhengzhou 450006, Henan, China)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 2016 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BLA160067);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2017BTY010)。

马军(1981—),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体育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