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实施困境的成因探析*

2019-11-25 14:15
体育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学科大学体育

王 惠

大学体育实施困境的成因探析*

王 惠

(厦门大学 嘉庚学院 体育教学部,福建 漳州 363105)

调查研究我国大学体育的实施困境,分析制约大学体育发展的因素。认为:中小学阶段未进行完全体育教育、体育学科本位和生活本位之争、既得利益群体牵制、课内外体育割裂和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等因素导致大学体育面临诸多困境,在深层历史结构和意识形态方面制约着大学体育的发展。

大学;体育;困境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了“四位一体”体育工作目标体系,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1985年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体育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最薄弱环节,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主要以课内和课外体育的形式开展,形成了重视竞技体育、轻视体育教学、忽视课外体育的体育工作格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大学体育工作进行现状调研,分析导致我国大学体育困境的原因,提出大学体育改革的思路,以期为我国大学体育改革做出贡献,切实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为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打造良好的身体条件。

1 中小学阶段未进行完全体育教育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以应试教育为主。体育师资配备不达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体育课程设置偏少以及体育课程被其他课程挤占等状况屡见不鲜。中小学体育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中小学阶段与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脱节,体育课程体系无法有效衔接。中小学依旧存在着体育课程设置不足的情况,也存在着体育课程被挤占的情况,体育课仅仅体现在课程表上,体育课的时间被语文、数学等主课挤占,中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当前,大多数家庭仅生育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家族的希望,父母的掌中宝。家长过度呵护孩子,惧怕受伤,由于责任主体不明确,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中小学存在着无负荷、无强度、无难度、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程,体育课程质量无法保障,学生无法习得运动技能,更达不到应用体育技能的要求,无法进行自主锻炼,体育课、课外体育、家庭体育无法有效衔接,处于完全割裂的状况。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交通体系的完善,通讯工具的发展,原有的基本运动空间和时间被进一步被压缩。以前的孩子在外玩耍不回家,现在孩子们的碎片时间被电子产品占据,只有在家长的不断督促下,孩子才会到户外玩耍。现阶段,中小学阶段体育教育失位的情况屡见不鲜,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中小学生未接受完全的体育教育,未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未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未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中小学体育课程设置偏少,多以田径、球类项目为主,大学体育课程设置齐全、丰富多样。中小学体育未能给大学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二者之间也没有效衔接。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不全面,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无法应用专项体育运动技能,只能学习田径等基础体育项目。

2 学科本位和生活本位之争

学科与生活是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两大重要向度,作为以身体活动为特征、以全面育人为宗旨的学校体育课程,既要有学科知识的支撑,也要有生活元素的滋养[2]。课程的学科化和生活化,是体育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价值取向。学科是体育课程的基本依托,是体育课程得以存在和前行的理性依据;生活是体育课程的根基,是体育课程人文取向的价值旨归[2]。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中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第一种是关注学科本位,过分注重体育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体育课程模式化,把课程凌驾于学生之上,体育课程完全竞技化,教学内容以运动技术和体育竞技为主,按照运动员的技能水平要求学生;第二种是关注学生生活本位,以自由活动课代替体育课,两声哨子一颗球的放羊式体育课程客观存在,体育课程目标出现低龄化、幼稚化、简单生活化的倾向[3]。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在生活本位和学科本位的二维向度之间摇摆,要么轻视学科、偏向生活,要么重视学科、偏离生活。体育课程发展过程中的钟摆现象表明,学科本位或生活本位的体育课程思想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只有在对立中走向统一、冲突中走向融合,才是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理想之道。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应将二者有效结合,超越学科、面向生活。既要避免出现体育课程过于学科化而导致的“生活性”缺失,也要避免过于生活化而表现出的“学科性”失落。学校体育课程二维向度的钟摆现象既是社会文化规律的反映,也是体育课程发展规律的正常体现;“学科本位”是对体育课程地位的确认,“生活本位”是对体育课程价值的回归[2]。体育课程应将竞技体育融入生活,将体育学科生活化、普及化、大众化,以推动体育学科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充分发挥体育本体之外的功能,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生活方式。

3 既得利益群体牵制

路径依赖理论表明,利益因素是路径依赖形成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各项制度都与特定的利益集团相关联。作为既得利益者,人们对已有制度的延续将会产生预期,即形成适应性预期或是对原有制度的高预期,在制度变迁中面临新旧制度选择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一般都具有高度的排它性[4]。由此可见,改革是利益再调整和再分配的过程,原有制度结构下的既得利益集团与新制度结构下的潜在获益者相比,在组织力量、博弈能力和策略集上占据优势,两者之间处于非对称博弈状态。那些原有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对现存制度的适应性和高预期,使他们对现存路径有着强烈的要求,因此,既得利益者会有意或无意地绕开新制度,甚至与新制度初衷背道而驰,阻碍变革的有序进行[4]。

我国高校体育的既得利益群体主要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主管体育领导和体育教师等。推动高校体育改革,势必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涉及到原有体育制度、模式等方面的变革,甚至推倒重来。既得利益群体是原有政策的制定者,也是贯彻执行的人,表面上接受大学体育改革,内心传统体育观念依旧存在。体育改革观念认识不到位,导致体育改革政策无法落地。高校体育改革政策三令五申,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以至于高校体育工作成为学校教育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大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体育,体育课成为一种形式,逐步沦落为水课,最终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和牵制,关系到高校体育改革的成败。因此,高校体育改革需要既得利益群体在思想上彻底转变。

4 课内外体育割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开始与欧美国家高校进行体育交流,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应借鉴、引进西方体育思想,开展大学体育改革,并对多种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其中部分高校探索课内外一体化的高校体育模式,从理论层面到实施层面来看,均未达到理想效果。课内外一体化方面的探索缺少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可行性,探索多是雷声大雨点小,换汤不换药。高校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割裂的状态普遍存在。高校体育工作由体育工作部门负责,主要负责开展体育教学、体育科研、运动训练、体育竞赛方面的工作;体育社团、协会均由学生工作部门、团委、社团联合会来负责。体育体制、组织架构等因素将课内外体育分割开来,联动、互动效果较差。为解决这个问题,高校成立了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由分管副校长负责管理,学生工作部门、体育工作部门领导负责具体实施,课内外体育依旧割裂,互动效果不佳,更不能有效衔接。体育部门受制于人员编制、工作量、场地器材、经费等因素,大部分高校体育工作部门只能完成体育教学、体育科研、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等工作,无暇顾及课外体育工作。高校改变课内外体育割裂的局面需从管理体制方面进行改革,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积极探索互联网+、人工智能模式,实现课内外体育一体化。

5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体育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脱胎于殖民地的美国,无论是当年的“五月花”,还是著名的黑人“解放运动”,都以自由和推崇个人英雄为发展动力。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体育文化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在竞技体育战略选择上,同样构筑了一个具有美国特色的、以人为本、以学校为中心的竞技体育体系。“美国大学校际体育竞赛活动之所以得以发展和完善,大学校际体育竞赛已被纳入学校教育之中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学校把开展校际体育竞赛看做是向学生及教职工提供参与和观赏体育竞赛的一种文化娱乐途径。同时,学校也把校际体育竞赛当做提高学校声誉,吸引学生与社会资助的一个重要方面[5]。”“美国大学校园拥有良好的训练设施和高水平的教练员,为大学生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物质基础。著名篮球运动员乔丹、田径运动员刘易斯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体坛天才,都是通过大学阶段的培养,最终步入职业体育,并取得辉煌成绩的。在历届奥运会中,美国代表团的许多运动员也都来自于美国的各所大学[6]。”“美国大学生运动员是代表美国参加奥运会的主要运动员,历届奥运代表团的运动员构成,90%以上是从大学直接选拔出来的。许多著名高校,例如斯坦福大学,从1912年就开始参加奥运会。从那以后,他们的学生总共获得过168枚奥运会奖牌,其中金牌96枚,银牌40枚,铜牌32枚。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学生中也不乏体育高手。在雅典,他们总共获奖牌19枚,其中金牌8枚,银牌3枚和铜牌8枚。奖牌总数排列全美大学第二位,仅次于田纳西大学(21枚奖牌)。如果作为一个国家参赛,UCLA在雅典奥运会的奖牌榜上将名列第14位。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享有“美国英雄”美誉的女子体操4枚金牌获得者凯莉就是该校的二年级学生。其他的如南加州大学,有史以来也获得过199枚奥运奖牌,其中金牌95枚;耶鲁大学一共有1 16名学生参加过奥运会,得过87枚奖牌,其中金牌49枚[6]。”美国大学为运动员设置奖学金、开辟升学通道等全方位的保障措施,取得成绩后将运动员塑造为英雄。

太极拳、形意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追求养生、和谐、天人合一,是以中国为首的东方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从古至今,“重文轻武”、“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影响着人们,导致体育的本原价值被弱化,高校体育在教育系统中边缘化,也将运动员定义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一类人。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开展西方体育活动,如何解决好文化冲突,逐步将两种文化有效融合,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能否走出困境。

6 结语

文化差异、教育体制政策和体育学科对高校体育工作在深层历史结构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是其内在矛盾的表现,我国高校体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均是其外在矛盾的表现。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体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体育课程形式多样化,竞技体育成绩迅速提高,选拔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国家队输送体育人才等方面。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高等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等政策文件,但政策文件的落地后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贯彻执行不到位,严重制约着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本研究分析高校体育工作的存在的问题,阐释了我国高校体育工作的实施困境。所以,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要肯定高校体育工作取得的成绩,扬长避短,而另一方面,应正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分析其原因,在现行高校体育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完善体育制度,努力构建新时期高校体育组织架构,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习近平.全国教育工作大会[R/OL].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8-9-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2]范叶飞,马卫平.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钟摆现象”管窥——基于学科向度与生活向度的二维视角[J].体育科学,2017(2):3-14.

[3]王健,潘凌云.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体育科学,2013(11):17-27.

[4]李斌.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困境与对策——从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的成因谈起[J].体育科学,2017(3):13-20.

[5]金玉.美国大学校际体育竞赛管理的启示[J].体育科学,1997(1):23-27.

[6]池建.竞技体育发展之路:走进美国[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44.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Dilemma in College Pe

WANG Hui

(Tan Kah Kee College of Xiamen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105, Fujian, China)

2016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AS160769)。

王惠(1983—),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学。

猜你喜欢
学科大学体育
学科新书架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科新书导览】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超学科”来啦
我们的“体育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