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索

2019-11-25 12:35陆炳茂
教育界·中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路径探索信息技术

陆炳茂

【摘要】教育精准扶贫是国家“脱贫”攻坚战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在当前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扶贫研究与实践的新模式是推动我国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文章对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精准扶贫路径展开了探索。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信息技术;路径探索

【基金项目】“走‘红+绿+古+互联网乡村旅游新模式——边远山区职校的创新扶贫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XZZJG2017A169。

一、引言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当前教育扶贫脱贫工作的新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我国教育精准扶贫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教育扶贫是整个扶贫工作开发新阶段的主要路径。现阶段的教育扶贫有两大目标:一是给扶贫对象提供经济支持,二是给扶贫对象提供学习支持。而要实现这两大目标,教育扶贫工作就必须不断向精准扶贫转变,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扶贫对象的精准定位、扶贫路径的精准选择、过程监控的精准掌控以及扶贫成效的精准评估,从而形成系统化的教育精准扶贫数据网,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成效。

二、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

结合习近平主席对我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内容的阐释,具体可以理解为:第一,教育扶贫对象的精准,明确扶贫对象为贫困家庭中正在接受教育或应该接受教育的子女;第二,扶贫项目措施的精准,明确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及贫困程度,并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扶贫项目;第三,扶贫资源配置的精准,明确扶贫项目的进展情况、扶贫资源的分配情况,并确保人尽其力,物尽其用;第四,扶贫过程监管的精准,明确教育扶贫相关部门的权责边界,实现扶贫工作全程透明化;第五,扶贫师资队伍的精准,明确安排教育扶贫师资队伍,并保证教师的专业能力及素养;第六,扶贫评估反馈的精准,明确跟踪评估扶贫对象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以及就业情况等,并及时调整扶贫措施[1]。

三、教育扶贫路径选择的核心理念支撑

信息技术在不断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对实现其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相关文件提出“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助推教育扶贫脱贫工作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信息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同年,“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还必须着眼于教育信息化。利用互聯网信息技术来促进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推动作用,从而使我国教育发展和教育质量在提升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得到解决。以柯蒂斯·邦克的混合学习为理念,柯蒂斯·邦克认为“一个融合了面对面学习方式和在线学习方式的混合学习环境,具有其他传播系统所不具有的优势”。混合式网络研修平台克服传统学习方式的缺陷,通过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教学要求规定的学习任务,综合考虑学习期间各项变量因素,最终形成适合教师职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学习方式。在我国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要应用混合学习理念,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设计开发各类学习资源,同时根据培养对象本身的认知、情感需求以及已有的教学经验或学习经验,设计开展更多能满足贫困地区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混合学习模式,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2]。

四、以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实施路径的选择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为当前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创了一幅全新蓝图,但想要真正实现以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相关负责人还需要深入城乡调研,充分了解当地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以及教育精准扶贫情况等,从而在路径选择核心理念的支撑下进一步创造出一个和谐精准的教育扶贫环境。

(一)挖掘关联数据,实现扶贫对象的精准定位

为了有效开展扶贫工作,我国相关部门为各地贫困户建立了精准扶贫数据系统,通过建卡建档的方式来聚集国家贫困户,从而确保扶贫工作有针对性地实施。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精准扶贫系统并没有与各地的教育系统、社交平台等相互对接,也没有在这些平台中挖掘关联信息,一度造成了扶贫系统信息单一、片面的现状。而实际上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系统早已通过“信息化建设”构建了信息化教育基础,及时在各种社交平台及网站上获取相关人群的生活现状,由此进一步实现教育扶贫目标的精准设定。因此,实现以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实施的首要关键便是利用大数据接口关联各相关系统的信息。通过授权的方式有效挖掘当地教育系统中贫困学生的关联数据,及时掌握山区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需求,比如学习平台数据中体现出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交平台数据中体现出的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等。这些数据的获取都有利于教育扶贫工作精确扶贫对象,并针对贫困区域的特色资源来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区域学生及扶贫对象实施培训帮扶,确立扶贫方式。

(二)利用数据关联功效,实现扶贫路径的精准选择

当前教育扶贫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无法为有学习需求的职校学生提供精确的指向,而扶贫对象自身也无法根据现实情况来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发展方向。因此,要为山区职业学校学生构建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学习路径,必须先充分了解其当前已有基础以及学校教育资源等。通常情况下,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在职校领域的扶贫对象主要是缺乏职业技能和社会参与能力及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因为他们往往更需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方向,正如头脑灵活的学生需要找到与动脑能力相关的工作,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需要找到与动手能力相关的工作。除此之外,学习途径对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数据,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学习途径。因此,结合学生过往的学习经历来分析出适合他们的学习途径,从而为其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渠道,也是扶贫路径精准选择的有效方法。以广西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其采取“红+绿+古+互联网”乡村旅游新模式来开展边远山区职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学校结合当地英家会馆、瑶族古建筑、钟山绿色生态园等旅游景点及项目促进以城乡互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特征的特色旅游文化的发展,在县级职业学校内设立高铁旅游、学前教育、电子等多种可供学生学习的专业,最终通过专业改革为职校学生找到有效的就业方向及路径,并大大推动了学校的内涵发展以及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

(三)采取全程跟踪方式,实现对用户准确建模

精准教育扶贫工作的精准不仅在于扶贫对象及扶贫路径的精准,更重要的在于对扶贫过程的精准把控,通过深入调研帮扶情况,并不断进行调整,从而促进扶贫对象的成长与发展。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扶贫工作开展后就必须对扶贫过程实施全程跟踪,并将职业学校精准扶贫项目以及职校学生的个体情况变化纳入其跟踪评估的范畴,通过跟踪并监督职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以及就业情况等,根据学生的适应程度对教育方式及途径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以此实现扶贫效果的最理想化。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及时了解学生的适应程度非常重要,其适应程度与政策、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等诸多变量相关。想要提升职校学生的智慧及适应程度,首先需要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来收集师资、教育政策方面的信息、学生个人层面信息、社会变量相关信息、学校变量相关信息以及家庭变量相关信息等,并对这些信息进一步做模糊数据的推演及典型模型设计,最终利用全程跟踪的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准确建模[3]。

(四)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实现扶贫精准反馈

教育扶贫的精准反馈旨在检验和优化以信息技术推动职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实现精准反馈依然要依托大数据的布局,精准挖掘、获取和分析职校扶贫对象的信息,并将得到的结论反映给职业学校相关扶贫机构。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信息化推进职校教育精准扶贫的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职业学校精准扶贫的对象是否精准。比如给学习能力不强的扶贫对象建立家庭状态预警数据系统,录入其社交、消费等各项情况指标,利用数据分析出这类扶贫对象的贫困状态。二是实施扶贫工作期间,通过了解掌握职业学校贫困学生的适应程度,评估反馈其扶贫路径的适应程度,以此为职业学校贫困学生的自我调節提供帮助,并在采取全程跟踪扶贫方式中发现新的问题;三是评估反馈职业学校扶贫对象的脱贫状态及效果,并对扶贫教育工作进行总结,以期进一步实现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过程的优化[4]。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作为一项始终以富国强民为服务宗旨的公益事业,在我国职校教育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教师在教育事业发展与先进理念传播的过程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职业学校教育精准扶贫、脱贫工作的进展与效果。在信息化浪潮加速缩小城乡差距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教育精准扶贫新模式,逐渐实现目标精准、路径精准、监控精准、反馈精准,最终将有效提升我国偏远山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文君,李艺华,王建明.信息技术视域下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7(11):32-37.

[2]金玉清,马晓霞,邸光才,等.基于“互联网+”的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经济论坛, 2018(02):20-21.

[3]任友群,郑旭东,冯仰存.教育信息化:推进贫困县域教育精准扶贫的一种有效途径[J].中国远程教育,2017(05):51-56.

[4]黄国庆,徐元浩.互联网+背景下乡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36):240-241.

猜你喜欢
路径探索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