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问题的研究

2019-11-25 12:35张新伦胡庆辉
教育界·中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社会需求人文教育高校教育

张新伦 胡庆辉

【摘要】文章针对高校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分析了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社会需求的不合理性,指出了影响高校教育与社会接轨的关键因素,结合高校教育和企业的现状,研究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同时说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总结出要结合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教育;社会需求;人文教育;企业责任

【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8JGB346,2016JGA370)资助。

一、引言

高校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目前我国在全球已经成为培养高等人才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这些人才和当前社会需求的契合程度令人担忧[1],甚至有“毕业即失业”的言论,这无疑让高校教育成为众矢之的。高校的学生都是从竞争激烈的高考大军中脱颖而出的学习精英,他们承载家长们的厚望。这样一批生力军,却有相当一部分在进入社会时出现了不适应的状况,其根本原因是高校教育没有满足社会的需求[2],从而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与企业的双重困境。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社會需求不合理等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现有的高校教育很难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年都有大量高校学生涌入社会的熔炉中,如果这些学生没有自身的特点和长处,他们就有可能被社会淘汰,或者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所以在高校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以发展的、动态的眼光去预测行业的发展,帮助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去应对就业的问题。高校的层次差别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教育的质量,这也是企业喜欢名校学生的原因之一。学术水平上有差距不代表人文教育也会落后,师资力量较差的高校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因为这些学生从一进入高校就注定在就业时不占优势,所以要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职业素养、责任心和进取心。实践证明,经受过良好人文教育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更容易脱颖而出。对于大学生的教育,仅仅依靠高校的力量是不够的,高校更多的是传授理论知识,社会实践方面则应由企业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让更多的大学生满足社会需求。

二、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学思路与社会实际联系较少

高校教师能够把专业知识较好地传授给学生,但学生进入社会后发现实际工作往往与课堂知识差别较大[3],从而让怀抱梦想的年轻人产生了迷茫和困惑。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就是高校教育与社会实际工作脱节。因为高校教师大多是经过高等教育后直接进入学校任职的,虽然和企业有过一些合作项目,但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实际工作情况不熟悉,所以在课堂教育中对本学科在企业实际应用中的拓展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眼高手低的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往往更重视结果,比如一门计算机开发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这门语言讲得透彻,每一个章节的理论知识都会详细地讲解,甚至还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但是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往往不是这样,学生刚进入企业通常采用一种“不求甚解”的方式,先尽快赶上团队的步伐完成分配的工作,因为如果还按照学校的思路,不但会影响整个工作进度,而且会影响在团队的融入。这也是一些努力的新职工没有得到单位认可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还处于高校的思路下,没有遵循和迎合企业的生存规则。因此,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为学生传达本课程的企业需求。

(二)高校人文教育不足

高校人文教育是指对学生价值观、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非专业知识方面进行提升。高校的人文教育不但关系着学生以后能够达到的人生高度,而且影响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状态[4]。近年来发生了多起因为心理承受能力不足而导致的悲惨事件,这些事件中不但包含新入职的员工,而且包括博士生,所以必须要重视高校人文教育工作。

目前高校的人文教育效果不佳,很多都是通过讲座或者简单的培训来完成,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深刻,高校人文教育变成了应付差事。如何加强学校的人文教育还需要去探索,需要结合当下大学生实际和时代特点去完成,让学生知道在高校中不只是学习知识,未来工作不只看专业技术水平,还需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心态和其他非专业能力。

(三)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拓展

高校学生与外界接触不多,无法深刻地了解社会需求,虽然如今网络发达,但网络信息真假难辨,有时反而会产生误导,所以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5]。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是学生准备求职才正式开始,而且主要是针对就业流程所做的工作。其实学生更关注的是自己更适合做哪一类工作,自己能胜任哪一类工作。所以高校应该拓展就业指导工作,以便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定位,为学生答疑解惑。这项工作应该从大一就开始,持续深入,让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动力,使学生最终发展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社会需求的不合理性

企业通常希望大学生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上岗工作,不愿费时费力去培养,一方面因为成本太高,另一方面人才的流动性让企业不愿去冒险。但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完成从高校向社会的过渡,学习工作技术。某些高科技的工作岗位甚至需要老员工的“传帮带”才能完成工作任务。如果缺失这个环节,那么可能会打击毕业生的积极性,使其对工作产生倦怠,甚至对社会生活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

人才的流失对企业的运行和声誉影响很大,社会需求的不合理性使得企业和毕业生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如何平衡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的需求,还需要继续探索,也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保护企业和毕业生的利益,同高校、企业一起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四、高校教育如何与社会需求接轨

(一)教学内容联系工作实际

高校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针对本门课程来进行扩展,提前准备好与本节课相关的应用案例,为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内容在工作中是如何运用的。在这一点上,理工科和文史类专业的应用方式有些不同。比如移动应用软件开发课程中的“异步任务处理”章节,在讲授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不能只教会学生怎么用以及异步任务处理的原理和步骤是什么,应该通过一个真实的企业项目案例,讲述软件研发人员如何用异步任务解决工程中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异步任务处理是用来解决哪一类问题,了解所学知识是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应用的。

虽然教学联系工作实际可以在课前准备,但是对于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而言,他们准备的案例可能与实际工作差距较大。这就要求高校对教学任务应该有明确的要求,必须要联系工作实际的部分,同时可以让一些企业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或领导针对某一门课程做一些讲座,帮助教师完成联系工作实际的教学任务。

(二)加强高校人文教育

高校的人文教育不能拘泥于形式,很多高校将人文教育做得太僵化、太教条,效果不好,导致学生忽视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高校人文教育不能停留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真正感同身受,比如带学生去体验下艰苦的工作后再进行教育,这样效果会更好。

高校人文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授课教师应树立人文教育观念,课堂中应该启发引导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中,教师要多用一些正面典型,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将消极的情绪传递给学生,要以身作则,鼓励年轻学生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三)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教育更偏向理論,社会实践方面还是需要企业的参与,因为企业的需求代表了社会的需求,高校做再多的指导培训,都没有企业直接参与的效果好。近年来,高校与企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很多高校会送学生提前去企业实习。从就业的结果来看,这些参与实习的学生就业形势更好。

企业实习的效果虽然好,也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但这种实习往往是被动的,学生从事的工作未必是适合自己的。高校应该不定期邀请企业人员为学生讲解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定位或者兴趣点,带着目标去学习专业课程,而不是临近就业才思考这些问题。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任重道远,在当今时代下,优秀的人才需要多方面联合培养,整个社会应该给年轻人时间和机会,让他们真正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五、结束语

本文探索了高校教育应该如何与社会需求接轨的问题,两者的契合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高校应该做到转变教学思路,加强人文教育和拓展就业指导工作;社会应该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多机会,协助高校完成人才培养,并将社会需求及时传达至高校,让高校教育更加合理,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友生,王阳.工科高等教育与社会脱节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36):12-13.

[2]袁娜.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的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8(10):156-158.

[3]朱峻莹.论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问题[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5(08):159.

[4]谭夏茹.论高等教育如何实现全方位育人[J].文学教育,2018(15):58-59.

[5]袁祥花.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9):161-162.

猜你喜欢
社会需求人文教育高校教育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