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毛泽东对我党文化建设方针的卓越贡献

2019-11-25 12:35王明有
教育界·中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方针文化建设贡献

王明有

【摘要】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文化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方面给“文化”一词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他对我党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基本方针作了全面的、科学的阐述,为我党文化建设方针的形成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保证了我党领导的文化建设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前进。

【关键词】毛泽东;文化建设;方针;贡献

何谓“文化”?一般来说,“文化”就是一个区域族群人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食、住、行、衣、冠、文、物等。毛泽东同志不仅是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文化巨匠。他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很深的造诣。但是他又和专注研究文化的普通专家、学者不同,他更多的是以自己丰富的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对文化的概念及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概括,并用以指导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

毛泽东在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663-664在此,毛泽东首先从范围上对文化作了限定,主要指人们观念形态的文化;其次,深刻论述了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是政治和经济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但又会对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作用。毛泽东在此给文化下的定义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深刻地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及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毛泽东是我党最早认识到文化对于一个政党、军队的重要作用。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上谈道:“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2]847毛泽东这个论述可谓一语中的,醍醐灌顶。

新中国成立前后,在谈到我们国家的任务时,毛泽东总是把文化和发展生产、实现现代化联系起来讲。新中国成立前的1949年7月1日,他在《中共中央给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贺电》中指出:“我们中国是处在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情况中。在革命胜利以后,我们的任务主要地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3]60年代,他还提出:“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4]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对我们当时深刻认识文化的内涵、作用并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经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系统总结,不仅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而且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708-709。这样的文化的指导方针是什么呢?毛泽东1942年5月在《讲话》中对全体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革命者都应该学习的科学,文艺工作者不能是例外。”[2]85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站在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提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5]显然,在毛泽东看来,无论是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它们的指导方针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毛泽东所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不是僵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内有些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生搬硬套,而不懂得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联系,曾给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毛泽东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还是成立后,都特别强调要求我们党的干部一定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就文化工作来说,广大的知识分子除了学好马克思主义以外,就是要联系中国的工农大众。他在1957年所写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文章中指出:“我们希望我国的知识分子继续前进,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逐步地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地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而不要中途停顿,更不要向后倒退,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不仅为我党制定了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这些方针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两用”方针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毋庸讳言,在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如何对待我们的文化遗产?为此,毛泽东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科学的正确的方法:“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1]707-708在此,他提出了对待我国古代文化的两个观点:首先是系统清理,通过系统清理,分清糟粕和精华,然后剔除糟粕,吸收精华;其次是坚决反对不加区别地全盘接收。对待外国文化,他同样持“两点论”:第一,“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第二,“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1]706-707他特别强调,在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吸收西方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合中国的实际,不能照抄照搬。他说:“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论述最后一个关系,即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他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在此,毛泽东就向外国学习什么、如何向外国学习作了精辟的阐述,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也证明他从來不反对向外国学习。

(二)“百花齊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1951年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给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他认为,不管是京剧还是其他戏曲形式,都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和创新。1956年4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讨论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发言稿时提出,要把政治思想问题同学术性质的、艺术性质的、技术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强调为了发展文化和科学,要贯彻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个口号。这是党中央和毛泽东首次提出“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百家争鸣”是借用了一个历史典故。毛泽东在此借用这个典故,赋予其新的含义,就是希望我国的科学文化领域,凡是学术问题,要展开自由的竞争、充分的讨论,党和政府各级部门尽可能不介入,不作结论。正是基于此,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会议的总结讲话中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三)“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毛泽东认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2]857他认为人民大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化的最终源泉是人民大众的丰富生活实践。他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2]860毛泽东在这个地方谈的虽是文学艺术,但笔者认为也适用于其他文化形式。基于此,他反复强调,一切文化工作者都要时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切革命的文学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2]864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下的一批优秀文化工作者,响应党和毛泽东的号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奔赴抗战前线,和广大的官兵同吃同住同战斗,体验生活和感受战争,因而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抗战前线官兵战斗生活、被广大官兵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极大地鼓舞了官兵的战斗士气,为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文化源于大众,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根本目的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1944年10月,毛泽东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中明确地说:“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2]1012

文化如何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毛泽东认为主要是文化的大众化,即文化产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当然不限于大众化,还有其他,这里面大有文章可作。他说:“许多同志爱说 ‘大众化,但是什么叫作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2]851在此,毛泽东提出了要想创造出为群众欢迎的作品,就必须首先向群众学习,懂得他们所思所想。

总之,毛泽东同志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基本方针的论述,对新时代我国的文化建设将会起着长远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29-130.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62.

猜你喜欢
方针文化建设贡献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贡献榜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诱敌深入”方针的提出与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关于抗日战争的一般方针和具体方针
我们应采取的战略战术方针(19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