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思维”在《中医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把控

2019-11-25 12:35董重阳董秋梅麻春杰
教育界·中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董重阳 董秋梅 麻春杰

【摘要】中医学本科专业的系统教育是培养中医优秀人才,使中医队伍不断壮大的主要方式[1]。中医学本科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中医学的主要动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传承思维,并将之作为一种基础思维,在理论和实践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传承”的学习方式[2]。

【关键词】传承思维;中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8年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2018B-N20002);内蒙古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NYJXGG2018014);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NGJGH2018270)。

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学的形成过程就是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独特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相互融合促进的过程。师承自古就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环节,其中“传承思维”应是教育的主线[3]。因此,对于中医学高等教育的组织来说,制定一套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途径的《中医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就至关重要。本文以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为例,深入探讨“传承思维”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把控。

一、明确业务培养目标要求

(一)业务培养目标

内蒙古医科大学是少数民族地区较早开设中医药教育的地区之一。在专业设立之初,国家选派了老一辈的中医药专家援建,至今已为省内外培养出中医药高级人才4000余名,他们中的多数人已成为各级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岗位的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因此,《中医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应结合当地中医药文化底蕴及发展现状,设置符合地区经济及中医药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医学专业(卓越医师)旨在为区内外、农牧区、基层医疗卫生领域培养中医学应用型人才。它要求中医药人才应具备较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人文、科学知识,具备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能够运用中医理论、思维方法、基本技能对常见病证进行临床诊疗的能力,旨在培养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科研等方面工作的中医学应用型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中医学专业(卓越医师)本科生要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接受人文、科学、职业素养教育以及临床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进行诊疗、预防、康复和人群健康服务方面的基本技能。通过系统地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毕业时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思想品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中医事业,遵守职业道德;具有自我完善、不断追求卓越精神和优秀学术思想继承的意识,以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依法行医和在执业活动中保护患者以及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与能力。

2.知识目标。掌握与中医学相关的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掌握中医经典理论、基本技能、中医思维方法以及必要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熟悉心理学、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等有关知识;了解中医学术思想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学术观点。

3.能力目标。具有较强的运用中医学思维和方法对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的能力,以及对常见危重症进行判别和处理的能力;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有效沟通以及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籍和医学相关文献以及利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中医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大学生应有的文化修养;基本具备独立学习、思考和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实际能力。

4.身体素质。身心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能够适应承担艰苦工作的要求,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5.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合理设置课程教学体系

(一)课程设置

中医学专业(卓越医师)本科生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温病学、金匮要略、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课程作为主干课程。与中医学专业其他培养方案相比,注重中医学“传承思维”的启蒙,在第一学期开设中国医学史、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中医基础理论等入门课程;并在学制中期强化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温病学、金匮要略等经典理论课程的教学和考核。

(二)学时分配

中医学专业(卓越医师)本科生培养采取“五年制学分制”,学分授予包括理论课时学分和集中性时间教学学分,理论教学总计3556学时、199.5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平台892学时、57学分,占28.6%;专业基础课平台1320学时、72学分,占36.1%;专业课平台1144学时、58.5学分,占29.3%;专业选修课(必选课)200学时、12学分,占6%;公共网选课12学分(计入毕业考核资格审核要素)。集中性时间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医学专业毕业实习、假期社会实践+创意创新创业专业学术讲座、创新创业训练、导师制学习、中医临床师承学习等环节,共计56周、54学分。

(三)做好“传承思维”特色教学

1.上好“传承思维”启蒙课。内蒙古医科大学自2015年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卓越医师)本科生,并根据新时期对中医卓越人才“重经典、早临床”的培养模式要求,合理调整了培养课程体系[4]。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中医思维是以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的辩证法思维,这种思维在中医人的不断传承中结合时代特色而富有生命力,因此中医教育中的首要问题就是让学生在中医思维模式培养和训练中形成中医学术的“传承思维”。中医学专业(卓越医师)本科生培养第一学期,在大学生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融入中医学导论、中国医学史、中共传统文化与哲学等启蒙课程,在此教学基础上再接受中医基础理论的入门教育。

2.扎实“经典理论”基本功。重视经典理论教学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基礎,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学的思维凝练。中医学专业(卓越医师)本科生与其他专业相比,在第三、四、五学期从学时及教学要求和考核要求上强化了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温病学、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课程的教学,并辅以中医经典理论赏析、养生等公共选修课课程。构建以中医理念为先导、中医经典理论和知识传承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3.检验“传承思维”实效性。反复临证医疗实践能力提高的关键,言传身授、跟名师学临床是加快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中医学专业(卓越医师)本科生在学制中的早期(第六学期)开设中医临床师承学习这门经典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一同纳入课程体系,学时设计为96学时、3学分,采取临床跟诊“自治区名老中医”集合经典理论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授课,采取名医医案撰写及临床病案答辩的方式评价课程学习效能。学生在该课程修读结束后,可以继续利用业余时间师承学习,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拓展。与此同时,中医学专业(卓越医师)的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温病学、黄帝内经等课程配套了中医经方实训的经典理论实训课程,依托“伤寒学”重点学科平台,将经典理论学习同医案讨论临证实践切实结合。

中科院院士张伯礼认为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意识,掌握中医思维方法,可以通过经过选择的典型真实案例,让学生学习如何去伪存真,如何舍脉从证、舍证从脉,在学习中医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真正掌握中医精髓。

广西中医药大学近年来开设了中医思维与疗效相关性分析的专门课程, 如伤寒论思维与辨析、四大经典临床应用、中医内阳外阴本体结构与经方运用等, 并且长期以来积极探索中医药高等教育中早临床、多临床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典为根,传承为本,疗效为魂, 对于中医人才中医思维的培养来说,这是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者是相辅相成、三位一体的。在经典中获取滋养, 找到中医理论的自洽性与逻辑起点, 是中医思维建立之根。

四、结语

总之,中医学是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大法应是求之于经典而落实于实践,其中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时刻注重“传承思维”的锻炼,这既是培养中医药高等人才的初衷,又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原始动力。将“传承思维”作为中医学教育思想的主线,贯穿于中医学专业(卓越医师)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始终,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热情,使中医临证思维得到传承,而且使学生真正获得了中医辨证的真谛,为培养优秀实用型中医人才及中医传统学科的发展增加了动力。

【参考文献】

[1]杨丽华,马春,李淑玲.浅谈中医临床专业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研究[J].亚太教育,2016(27):212,182.

[2]丁慧芬,孟静岩,孙晓霞,等.基于“院校+师承”中医经典“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4(02):7-10.

[3]杨长福,庄田畋,田维毅,等.“三能”中医人才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中医教育,2017(05):29-31,35.

[4]王艳杰,曲姍姗,黄泳,等.“名老中医传承班”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西北医学教育,2015(02):212-213,245.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