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策略探究

2019-11-25 12:35赵淑巧张克柱罗昱
教育界·中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必然性主要问题对策

赵淑巧 张克柱 罗昱

【摘要】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掀起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阵浪潮,国家、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有许多优惠政策,对优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投入了较多资金,并为其提供了相应指导。然而当前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成功率不高,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脚步。

【关键词】必然性;大学生;主要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2017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大学生服务业‘互联网+创业模式与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7B-97),主持人:赵淑巧。

当今社会处于一个以创新创业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近几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国家、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有许多优惠政策,对优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投入了较多资金,并为其提供了相应指导。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各高校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十分重视。然而当前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成功率不高,在资源整合、自主创新意识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脚步。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大学生创业就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策略。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然性

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掀起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阵浪潮。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巨大就业压力之下,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型大学生创业人才。目前,大学生创业面向在校大学生与毕业生两个群体,在校大学生通过创业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探路,为将来进入社会工作储备所需的技能与素质;毕业生创业既可以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又可以发挥自己的所学、所想。

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2019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尽管2019年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但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总体稳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她提出,以更实的举措开发“双创”新动能,以更优的质量打造就业服务新内涵。在推动“双创”升级,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教育部要求,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完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1]。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被动接受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影响大

为响应国家大政策,各大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通过讲座、公共课等形式普及国家政策,引导高校学生发展创新创业意识,发挥大学生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然而由于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只会“纸上谈兵”,使大学生创新创业出现“烂尾现象”,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肤浅,定位模糊。

目前,团队通过对本省的几所院校创新创业相关课程调研发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中普遍存在脱离学生的现象,即授课教师或指导教师往往以自身已有知识理论体系对学生进行创业思想指导,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并且讲授缺少创新,受学生欢迎程度低,收到的效果不明显,结果导致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处于“高热情低实践”的状态。学生主动性不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授课教师的水平高低不同,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创业的热情。据调查,好多院校创新创业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提升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大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而且大部分创新创业课程由辅导员、行政人员授课。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想法只是一时热情,并没有对创新创业素质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并且教学方式过于刻板,学生并没有受到启发或掌握一些真才实学。

(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影响了创新创业的持续发展

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心怀抱负,血气方刚,想要做成一番大事,有创业的热情与激情。但对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来讲,第一,缺乏社会经验,创新意识不强。大多数大学生没有一点社会实践经验或不足,虽然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但现实是残酷的,学校和社会是有区别的,如果对创业缺乏深入系统的认识,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去创业,只能是纸上谈兵。在校大学生普遍缺少对市场的深入认识和了解,不懂营销,没有管理的经验,不太熟悉职场潜规则,在社交技巧、社会经营等方面具有相关知识但经验不足。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的创业不太自信。再加上受传统就业思想的影响,受资金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创业积极性、主动性不是很强。

第二,缺乏创业启动资金。大多数大学生有好的想法去创业,但项目一旦启动就需要运营资金,而大学生大多是白手起家。虽然国家有很多扶持项目、创业贷款政策,但是现实中的大学生创业失败案例太多。创业必有风险,在缺乏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大学生不敢大胆放开闯,没有信心成功,并且大部分家庭对大学生的在校创业不太支持,思想上认为学生在校就是好好学本领学知识,创业是毕业以后的事[2]。

第三,大学生创业心理不成熟。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看到创业成功者的案例,听到指导教师对创业的未来规划,自己也燃起了热情的创业遐想。但是一旦遇到各种坎,他们就容易半途而废,承担风险的心理欠佳,并且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大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心理不成熟,遇事不能系统思考,思想波动较大,思考问题也比较肤浅。大学生对创业项目应该做好规划,创业前大学生应在各方努力下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三)创新创业的部分比赛形式多于内容

近几年,各院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全国上下也举办了各种创新创业比赛,以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各类竞赛活动为平台,号召院校学生和已经毕业的毕业生参与比赛。实际上有些项目是为了参加比赛而横空出世的,虽然完成了一些指标,完成了政策要求的任务,但实际上有形式无内容。部分院校的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是供上级检查参观的场所,平时的运营实在让人担忧。在举办的创新创业比赛中也存在强制性地要求参加,出现了有数量没质量,团队成员滥竽充数等现象。有些项目是教师自己的想法,他们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参与,学生汇报之前临时抱佛脚,机械地熟背教师替他们做的答辩PPT,应付评委,偶然获奖了,教师得到优秀指导教师奖,学生也有现金奖励,而项目的继续推进形式多于内容。这种以短期竞赛行为带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却没有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培养,影响其持续发展[3]。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商业模式普遍简单

团队通过对甘肃省几所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商业运营模式普遍简单。虽然各院校在课程的开设、教师的配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等方面不同,创新创业的开展形式也各有特点,但不同院校学生创业项目技术难度普遍低,创业项目大体雷同,选择投资少,商业模式比较传统,项目客户大部分是大学生。商业模式简单源于学生想法简单,他们忽视了自己创业最具竞争力的专业知识,忽略了创业项目具有竞争力的新技术、新的服务模式。究其主要原因,是创新创业带课教师不专业,纸上谈兵多于实践,造成学生的创业想法比较固化、简单,没有远见,即使是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的项目,由于缺乏社会竞争力,最后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也夭折了,经不住社会商业模式的考验。

三、对策

(一)高校健全创业培养体系,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高校是大学生创业的基地,高校应切实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将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创业所需的素质和能力。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开始开设一些创新创业课程,但是授课教师不专业,学生学习不认真,学生创业思维陈旧。因此,高校必须健全创业教育体系,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1.培养出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师要丰富知识储备,定期下企业锻炼,了解最新的创新创业动态。通过参加创业大咖培训班学习、骨干研修班学习、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创新创业专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指导能力。制定针对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多种方式支持、鼓励他们获得创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

2.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企业家、政府相关部门的专家作为兼职的创新创业导师,通过授课、讲座、项目案例分析等方式为学生的创业训练和实践提供常态化、专业化的指导。对学生创业中的组织管理、融资渠道、营销策略、创业政策等给予全面的指导[4]。

3.通过创新创业座谈、演讲、知识竞答等多种方式,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维。请创新创业比赛获奖团队或项目运营良好的项目团队进行座谈,学生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更接地气,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申报项目,体验式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先行体验创业,对自身能力有明确的认识,从而不会选择超出自身能力的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创新项目增添活力。

4.教师通过创业案例分析,让学生参与创业孵化项目,亲自经历创业过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让学生在创新创业環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创新创业理念。教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灌输专业紧跟社会行业需求的创业机遇、创业前景,挖掘大学生创业意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实践能力。学生创新理念要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社会实践过程中慢慢渗透,高校要逐步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创业主体的培养。

(二)建立健全政府政策支持、企业专家把脉、学生参与、市场行业考核的学生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完善和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对参加“双创”比赛获奖的项目加大后续的扶持力度,引导进行实质性的创业,以免好的项目随比赛的结束而夭折。

首先,政府加大创业资金支持力度,提供各项创业优惠政策,确保信息的传递和渠道的通畅,简化自主创业的有关手续程序,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技术支持。在金融贷款方面,给予优先贷款支持、利率优惠政策;加强对大学生公司运营管理技术的支持,给予税收方面优惠政策。聘请专家阶段性地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评估,项目负责人将这一阶段的运营情况、出现的困惑、取得的成绩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汇报,由专家把脉,指导创业项目的进展,根据学生的实际项目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支持。这一举措对于没经验的创业团队和项目的良性发展都非常重要。

其次,根据团队成员分工,给予项目负责人、团队成员专业的行业培训,定期组织他们深入到市场、企业了解最新、最前沿的创新创业热点,丰富知识储备,让他们迅速成长,校企共同培养洞悉市场、懂管理、懂营销、懂运营的高素质的创业人员。

再次,创业是否成功,就看市场的认可度。请专家定期对创业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估,通过一些可量化的市场指标进行考核,如项目市场运营指标、项目已具备的创业保障指标、团队的创业能力指标、大学生创业综合指标等方面。有问题早发现并及时调整,好方案则补优补强继续发展。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保障机制,在政策方面,充分发挥政策的主导作用,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促进政策;在技术方面,高新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在资金方面,采取多元化机制,开通学校投入、企业赞助、科技园区资助等多种渠道[5]。要不断完善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全方位建立创业支持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三)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突破了组织、领域的层层壁垒,使知识得到了更好的应用[6]。国务院于2015年7月4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行动的重点行动之一就是“互联网+”创业创新。近年,省内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但整体上创新创业教育仍未达到预期效果。对于面临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指导平台,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培训,促进相互学习、交流,使创新创业形成持续性的行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需要政府资金支持,需要校企共建不同层次性、开放性的平台。汇聚学校、企业、政府等社会各界的创新创业教育合力,共同打造创业教育利益共同体,办好社会需要、企业受益、学生喜欢的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创业专业知识指导和实践训练平台、模拟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全面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形成与转化。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政府、院校、企业要高度重视。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具备智力优势和人员优势。政府要在政策、资金和资源上支持高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依据互联网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同时开发手机APP平台、微信平台等客户端,发布创新创业案例分析、创新创业精品课程、慕课或相关信息,各项各级创新创业政策服务,企业与高校信息平台资源的链接服务,各种成功案例分享等模块,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造一个综合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了资金支持后,如何选择合作企业,共建平台?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自身需求慎重遴选,为平台开发保障机制注入活力,同时加强企业、院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模式,共同促进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学生是创新创业平台的重要主体,他们通过该平台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政府、企业发布的最新信息,从而得到创新创业实践机会,组建团队,同时,通过和其他平台主体进行探讨交流,获得实际创业的指导和帮助,把潜在的创新创业项目转化为实际创业项目。教师在创新创业平台上进行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把控,如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更好的师资。企业用户通过创新创业平台,更多地希望寻找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同时挖掘人才,为企业寻找后备队伍。只有各個环节紧密衔接,互相配合,才能使创新创业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链条。

四、结束语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道路还很长远,需要国家、政府、企业、高校、大学生各方面共同努力。大学生创业之路荆棘重重,还需政府积极完善政策设施,社会给予帮助。同时,学校也要重视在创业方面对大学生的培养,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业人才。国家要不断完善创业支持体系,给予创业大学生便利,为我国的繁荣发展注入力量。

【参考文献】

[1]谢沂楠.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召开[EB/OL].(2018-11-28)[2019-08-23].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811/t20181128_361821.html.

[2]潘巧红.营造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环境氛围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05):67-69.

[3]杨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建设与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06):216-217.

[4]邓晓岚,魏丹丹,李珊.面向大学生创业的金融教育需求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06):41-42.

[5]李晓明,吴万生,沈维政.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3):24-25.

[6]余建华.论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河北职业教育,2018(06):58-59.

猜你喜欢
必然性主要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浅谈施工企业项目部工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