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高校职业性体育课程改革探析*

2019-11-26 00:45朱萍玉李俊果
体育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职业性院校职业

朱萍玉 李俊果

转型背景下高校职业性体育课程改革探析*

朱萍玉1李俊果2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2.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运输管理学院,广西 柳州 545616)

分析转型背景下高校职业性体育课程改革现状,指出: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与高校人才培养特点存在差距;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缺乏新颖性,方法单一;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方式缺乏多元化;高校体育课程资源未体现信息化特点。提出转型背景下高校职业性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策略:构建“三位一体”高校职业性体育课程目标;以岗位体能为依据,构建特色体育教学内容;多种维度实施体育教学评价;信息化技术融入体育教学,丰富教学资源。

职业性体育;体育课程;高校;转型背景

职业性体育课程是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之一,它是指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岗位体能的发展,注重对学生未来职业体能的需求,并遵循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及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体能需要选择体育课程内容。然而,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与职业性体育课程尚存在较大差距,体现在教学内容落伍、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缺乏职业性特色。基于此,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尽量快速胜任未来从事职业的需要,又要让学生在工作岗位自觉运用与职业特点相符的体能锻炼方法保持职业体能,这便是转型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强烈诉求。

1 转型背景下高校职业性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1.1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特点存在差距

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相比而言,在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与高校人才培养特点上都各有自的特点。普通高校教学目标往往侧重于在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加强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灌输,传授体育技术和技能;全面提高学生个性和身心和谐发展等。高职院校在教学目标方面,则更注重未来所从事职业技能的导向性,现阶段的人才培养与现从事的岗位衔接。然而,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高职院校往往很难实现这些目标,有些职业院校出现“体育教学目标仍停留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上;体育技能的传授与岗位体能之间的关系容易疏忽,甚至没有在教学中提到;在办学过程中缺乏高等职业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视野[1]”。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这样的体育课程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特点,缺乏与当前教学目标的融合,一抹岗位导向的特点。

1.2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缺乏新颖性,方法单一

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内容方面,各有特点。普通高校的学生在校时间为4年或5年,上体育课的时间是入校第一年和第二年,往往是入校后就开始上体育选修课程,内容有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项目,项目多数是西方竞技体育项目,这样的体育课程内容缺乏新颖性,没有依据普通高校的专业特点而设置体育课程内容;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为3年,体育课的时间是入校第一年,一些学者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得知,入校的一学期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有50M跑、1000(800)M跑、五步拳、跨栏、三级跳远、铅球等;第二学期为《体育选修》课程,以健美操、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无论是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育课程的内容,缺乏有针对性的岗位或者专业的身体素质练习,如未来从事文案的职业,缺乏一些肩颈锻炼的体能练习、缺乏形体的方面的体能需求等等。在体育教学方法上,一些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方法形成了以技术教学为主的模式,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成为主要教学方法,缺乏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缺乏将根据学科特点,将信息技术、网络媒体合理地应用于体育课堂教学,探索最适合学生学情的微课、翻转课堂等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难以发挥出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2]。

1.3 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方式缺乏多元化

一些研究体育教学的学者提出,“体育考核的内容不够全面,练什么,考什么,所有专业‘一锅烩’,考核的方法、标准缺乏研究和调研,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需要学习都能取得较好成绩。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3]。而现阶段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育课程评价往往出现评价内容过于简单,强调体育技能的评价,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等方面的评价,如团队精神、学习态度;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统一性概括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评价。

1.4 高校体育课程资源未体现信息化特点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化逐步开始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发展和普及体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赋予体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4]。由此可见,信息化成为未来各个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资源方面,在教材编写上,缺乏有针性对岗位体能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有针性的网络课程,如针对不同的岗位体能的站姿、坐姿、特殊岗位等网路课程锻炼资源,这样的课程资源很少,缺乏信息化特点。

2 转型背景下高校职业性体育课程改革依据和原则

不同体育项目对人体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为此,选择与未来职业体能关联密切的体育项目很重要。在高校职业性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从工作形式、工作条件、工作性质等方面有针对的设置,按照不同的运动项目满足不同岗位体能需求的原则考虑,如静态坐姿类的会计、文秘专业,这些岗位需要肩颈的体能较多,同时需要更多的脑力与体力,为此,在该专业的体育课程上,尽可能安排如健美操、球类等运动项目,让这些体能得到锻炼。

3 转型背景下高校职业性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研究

3.1 构建“三位一体”高校职业性体育课程目标

教育部体卫艺司王登峰司长于2014年5月16日在南京召开的30所“985”高校《现代大学体育》教材编写会上,已经明确提出体育课程要达到的三位一体的目标要求:即体质健康促进目标、运动技能掌握目标和健全人格培养目标[5]。为此,高校构建“三位一体”的职业性体育课程目标可以从如下路径实现:

第一、加强学生体质锻炼,实现体质健康促进目标。调查显示,现阶段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并出现低龄化倾向,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则继续下滑,监测结果显示,相比 2005 年监测数据,我国19-22岁大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 等身体素质指标进一步下降[6]。当前高校学生的体质状况受到全社会关注,切切实实提高学生体质状况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高校严格执行体育课程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素质,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第二、提到学生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形成体育锻炼习惯。高校在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2至3项运动技能,掌握锻炼的方法与预防损伤的急救措施;在课程的设置方面,结合现阶段的专业体能特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第三、通过运动育人,达到立德树人。体育与其他学科一样,具有育人的效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把奥林匹克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体育精神等方面融入到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实现立德树人。

3.2 以岗位体能为依据,构建特色体育教学内容

高校职业性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最根本的路径在于以现阶段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特点,开展职业性体育课程,构建特色体育教学内容。职业性体育课程是指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注重加强对学生未来职业对身体素质需求,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来选择体育课程内容[7]。 为此,开发与遴选出具有职业性特点的体育课程成为高校体育改革的任务之一(见表1)。

表1 高校职业性体育课程的设置与体能锻炼表

职业类型职业例举职业对体能的需求体育项目 静态坐姿类(财经类)会计、文秘等较长时间保持充沛的体力、精力和注意力,进行相对静止状态的脑力劳动健美操、球类 静态站姿类(师范类)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需要具备较强的体魄、充沛的体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不利环境中保持职业性工作的能力长跑、球类运动 流动变姿类(医学类)临床、护士等具备充沛的体力以适应连续工作要求,对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要求较高养生气功、乒乓球 工场操作姿态类(公安与交通类)铁路专业、刑警等长时间工作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疲劳多为全身性的球类、体操 高能型岗位姿态类(野外勘察类、航天航海类)铁道勘测、航空员、航海员、空姐等具备充沛的体力以适应连续工作要求长跑、游泳

3.3 多种维度实施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评价、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等方面指标来进行有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评价分别可以从学生每一次课的学习效果评价、单元教学评价、期中与期末考评等方面,除了关注学生的体育技能方面的进步,体育教师还更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态度与积极性、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变化。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主要包括学生对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学生的评价对体育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4 信息化技术融入体育教学,丰富教学资源

现代网络的普及推动着信息化的不断进步,也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教学中,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丰富教学资源。可以从微课、MOOC等信息化教学资源,贯穿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视觉掌握体育技能。

[1]王玉扩.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60-961.

[2]刘木子.刍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5) : 81 -82.

[3]刘守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优化与重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 : 88-190.

[4]孙庆祝,刘逢翔,陈家起等.我国体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2007,24(1):7-12.

[5]于素梅.从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谈体育教学质量促进的策略[J].体育学刊,2014,21(7):94-97.

[6]曾永忠,董伦红,赵苏喆.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与实施构想[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 4) : 331-334.

[7]叶松.高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44-46.

Analysis of the Reform of CollegeVocational PE Courses in the Context of Transformation

ZHU Pingyu, etal.

(Guangxi National Normal College, Chongzhu 532200, Guangxi, China)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7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编号:JGYB201745);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JGZ146);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校级立项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19-JGA04);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 GXGZJG2017B037)。

朱萍玉(1978—),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舞蹈。

猜你喜欢
职业性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性中暑的预防
职业性传染病的预防
职业写作
职业性氯乙烯中毒的预防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