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教学: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

2019-11-26 03:24陈昕婷
江西教育C 2019年10期
关键词:探秘跨界道德与法治

陈昕婷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跨界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跨界学习,从而实施跨界教学。跨界教学,能给学生一个全新看待世界的视角。如果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就顯得过于简单,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而将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学生生活,能让教学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一、链接“教材与生活”,跨越异域之界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主动链接“教材与生活”,以此唤醒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经验,发展学生的实践智慧,引导他们积极体验,从而全面培育他们的核心素养。

比如教学一年级教材上册《上学路上》一文时,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的情境:早上在校园门口,家长拉着小朋友的手,帮助小朋友背好书包,帮助小朋友遮挡风雨等等。由于画面来自学生的生活,令他们倍感亲切,许多学生的眼睛都变得湿润了。在此基础之上,笔者顺势引导,在上学的路上,还有哪些人给你带来了温暖?有学生说,保安叔叔每天早上站在校门口,护送自己走进校园,令人感动。有学生说,交警叔叔每天早晨护送小朋友过斑马线,令人感动。有学生说,值导老师每天早上和小朋友主动问好,令人感动。当学生的记忆被充分地唤醒、激活,就能升华他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

链接“教材与生活”,引导学生跨越异域之界,就是将道德法治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就是打通道德法治学科与生活的隔阂,让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积极的对接,从而彰显道德法治的课程价值。

二、整合“知识与实践”,跨越生长之界

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一门知识性课程,更是一门实践性课程。陶行知先生曾经说:“道德从根本上来说是实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笔者不仅将学习内容进行融通、跨界,更将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在道德与法治的实践学习中,能促进学生对自我认识的提升及引导他们对人生意义进行探寻、建构。

在教学中,笔者依托教材主题,根据具体问题,研发实践活动内容。比如教学一年级教材上册《我们的校园》一文时,在“校园探秘”板块,笔者引导学生围绕校园进行探究,但由于学生年龄小,且刚来到学校,对一切都比较陌生。基于此,笔者安排高年级学生一起加入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秘的内容、探秘的路线、探秘的方式等进行研讨,既增进了学生彼此间的感情,又让他们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带领下进行实践性学习。另外,笔者不仅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更注重引导他们进行实践后的总结。同时,引导他们对彼此交流的内容、活动感受、表达礼仪等进行适时评价,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其中。整合学生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与实践”,能引导学生跨越生长之界。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活动,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实践联通起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才能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三、引导“反思与批判”,跨越定势之界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尖锐地批评“中国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批判。通过对反思与批判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盲从,不跟风,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判断。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理性地“疑错”,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审视问题,用批判的大脑考量问题,引导他们用质疑、反驳的思维冲破个人的思维定式,从而形成道德法治的经验。

比如教学二年级教材上册《我们不乱扔》一文时,笔者对学生首先出示了脏、乱、差与整洁、干净、优美的环境图片,通过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了讲究公共卫生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保持环境,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更能促进心理健康。接着,笔者围绕“野餐时提醒同学把垃圾放进垃圾袋,游玩结束离开时要捡完垃圾再走”。引导学生辨析:捡垃圾是为了什么?有学生认为,是为了让环境宜人。有学生认为,是为了让身心健康。显然,学生对“捡拾垃圾”这一文明行为还停留在功利的层面。为此,笔者引导学生深度研讨、辨析,“捡拾垃圾只是为了干净吗?”“为什么要随手捡拾垃圾?”在突出了“随手捡拾”几个字眼后,学生认识到,无论是不乱丢垃圾还是捡拾垃圾,都是一种文明行为,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的一种责任。其实,道德的行为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关键是身体力行,而不是无动于衷。

对道德行为的反思、研讨,将道德与法治的种子种植在学生的内心,有助于他们明晰责任,培养良好习惯。因此,反思、质疑、批判是引导学生跨越思维、行动的“定势之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

责任编辑:刘伟林

猜你喜欢
探秘跨界道德与法治
跨界
跨界
蕨类植物大探秘
探秘解忧岛
探秘牂牁江
探秘“图不灵”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