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文化背景下中外艺术区的促进政策比较及其启示
——以坦普尔吧和798艺术区为例

2019-11-27 06:37常文亚
文化学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北京艺术文化

常文亚

一、艺术区的内涵

(一)艺术区的概念

20世纪初期,位于美国纽约的格林威治村集聚了一群自由艺术家,这是艺术区的雏形[1]。作为城市复兴的重要引擎,艺术区成为文化和经济融合的重要战略,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复合性发展的重要方式,艺术区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出现在城市规划文件中。其后,美国学者弗罗斯特·坎普夫(Frost-Kumpf)[2]在《艺术区:城市更新的艺术策略》(Cultural Quarters as Mechanisms of Urban Regeneration)中以“艺术区”描述文化产业的聚落化现象,并进一步将艺术区分为不同类型,包括文化复合区、艺术和娱乐集聚区、重要艺术机构为核心型、文化生产聚集型及市中心专区。

目前,艺术区一直与文化街区、画家村、创意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等概念相互混用,并没有明确的概念。莱伊(Ley D)[3]将艺术区定义为“包含高度集中的文化和娱乐设施的地区”。本文所说的艺术区(Arts District)、艺术娱乐园区(Art and Entertainment District)、艺术科技园区(Art and Science District)。

在艺术区内,通常形成大量小规模的、多样化的文化商业。同时,莱伊[4](Ley D)在研究中提出,艺术区“可以通过工业厂房和老住宅的再利用、建设新形式的零售业,发展夜间经济。以此吸引人们回到城市中心城区,发挥文化区对城市复兴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以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业园区转型与再生的798艺术区和坦普尔吧(Temple Bar)为代表,对其发展的促进政策进行梳理研究。

(二)艺术区的类型

艺术区的分类标准并不统一,各国根据自身艺术区的发展状况、文化政策、产生方式、内容制作等,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就目前来看,国内艺术区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模式也多以借鉴西方国家为主,国外艺术区的研究体系比较成熟,分类多以艺术区的产生方式及生产内容等为标准。

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5]在《艺术区及再生——以伍尔夫汉普顿为例》(Cultural Quarters and Regeneration: The Case of Wolverhampton)中综合其他学者的观点,以艺术区的活动内容为标准,将艺术区分为生产导向型艺术区、消费导向型艺术区两类。前者的主角是艺术家,即生产者,后者的主角是消费者,前往艺术区进行艺术欣赏、游玩、娱乐等。斯科特·艾伦(Scott Allen J)[6]在其著作《城市艺术经济》(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Essays on the Geography of Image-Producing Industries)中认为,艺术区并不能简单分为生产型和消费型两类。法国博尔顿勒芒艺术区从文化资本、文化资源、文化经济、文化投融资等多角度强调文化,同时具有生产型艺术区和消费型艺术区的特征,融合产生更为强烈的文化影响力,被称为复合型艺术区。

在国内研究中,许多学者按照性质和功能分成不同模式,其中丁学华[7]在《对“中国式”艺术区现象的思考》一文中将其分为四类:一是自发形成的艺术集聚区,如北京798艺术区、宋庄;二是受政府政策、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的艺术区,如广东深圳大芬油画村;三是依托艺术院校及教育资源就近形成的集聚区;四是各大城市随着业态发展兴起的创意基地。基于对艺术区的分类探讨,笔者选取了具有相似发展历程、自发形成的艺术集聚区,即以北京798艺术区和坦普尔吧艺术区为例进行比较剖析。

二、都柏林坦普尔吧艺术区促进政策

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其利菲河南岸的坦普尔吧街区(Temple Bar)的改造与重生赋予这座城市独特气质。坦普尔吧街区毗邻都柏林市政厅、三一学院、爱尔兰国际会联合体以及基督大讲堂。17世纪,都柏林三一学院院长威廉·坦普尔居住在此,故名“坦普尔吧”。根据都柏林坦普尔吧艺术区的发展历程,可将其分为五个阶段。

(一)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初)

在此阶段,经都柏林市政府批准,爱尔兰国家运输公司准备在坦普尔吧建设公共汽车总站。爱尔兰国家运输公司提交了“国家交通枢纽”方案,开始收购坦普尔吧地产,并低价租出。

(二)起步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1985年,“爱尔兰国家基金”公布调查报告《坦普尔吧——未来政策》,以建设公共汽车总站会对历史悠久的街道和建筑造成破坏为由,反对爱尔兰国家运输公司的规划。之后,居民自发成立非营利性机构坦普尔吧区发展委员会(Temple Bar Development Council),目的是说服当地政府和爱尔兰中央政府撤销公共汽车总站的规划,对坦普尔吧进行规划和监督,并针对街道环境规划、税收优惠政策、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制定战略规划。

1988年,都柏林资源中心帮助居民反对爱尔兰国家运输公司的规划,并针对都柏林城市发展规划发起公共集会。

1990年,爱尔兰政府经过决议,对坦普尔吧进行立项保护,都柏林市政府部门向市议会申请立法,并将其列入城市发展计划保护项目中。

(三)发展期(1991年)

1991年,都柏林市议会通过了《坦普尔吧复兴与发展法案》(the Temple Bar Area Renewal and Development Act),坦普尔吧开始新的改造规划。《坦普尔吧复兴与发展法案》成为“1991年都柏林城市发展方案”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包括:租户对现有商用楼房进行翻修的费用可申请全部由政府支出;业主对现有商用楼房进行翻修费用的50%可申请由政府支出;10年之内,对区内廉租房实施双倍的租金补贴和税收减免。同年,都柏林市议会又根据《财政法案》(Finance Act)成立坦普尔吧地产公司(Temple Bar Properties Ltd,TBPL)和坦普尔吧再生公司(Temple Bar Renewal Ltd,TBRL)两家国有贸易公司,坦普尔吧地产公司负责物业、房屋租金及坦普尔吧未来发展规划,房屋租金将用于街区重建、街区环境及文化项目补贴。

(四)转型期(1992—2002年)

1992年,坦普尔吧地产公司公布《坦普尔吧开发规划》(Development Programme for Temple Bar),开始对坦普尔吧街区改造,规划包括建筑发展计划、文化发展计划、零售业发展计划、市场发展计划、环境发展计划。

(五)新时期(2003年至今)

2003年,改造后的街区保留并强调了老城区多用途的公共空间形式,秉承着街区的古老与新生和谐共存理念,对于不同建筑物的用途进行了合理规划,围绕周边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新建更多公共文化空间,并不定期免费组织小型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三、北京798艺术区促进政策

北京798艺术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西起酒仙桥路,东至酒仙桥东路,北起酒仙桥北路,南至将台路,坐落在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七星集团)所属的718大院,其厂房特点为典型的包豪斯风格建筑,现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展示中心和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8]。

根据北京798艺术区的发展历程,可将其分为五个阶段。

(一)萌芽期(20世纪90年代初)

在此阶段,北京798艺术区被七星集团规划为“中关村电子城”,计划到2005年底完成拆迁,北京798艺术区的发展面临着拆迁还是保留的抉择。

(二)起步期(1996—2005年)

1996年,北京798艺术区开创了利用旧厂房进行艺术创作的先河,2001年,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开始进驻。后来,北京798艺术区逐渐成为文化艺术空间汇集的聚集区,北京798艺术区已经演化为一个文化概念,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重新塑造了新的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

2003年,北京798艺术区进行了三场大型活动——“再造798”、非典时期的“蓝天不设防”以及“左手与右手——中德国际艺术展”,造成很大影响。艺术家通过艺术向政府提出意见保留北京798艺术区。同年,美国《新闻周刊》提到,北京798艺术区证明了北京作为世界之都的能力和未来潜力[9]。

2004年,社会各界人士在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分别递交了《保护一个老工厂的建筑遗址,保护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文化产业区》《关于原718联合厂地区建筑及文化产业保护议案》的提案,建议暂停计划中的大规模拆建行为。这一年,798艺术节的前身——大山子国际艺术节由艺术家自发举行。同年,美国的《时代周刊》将北京评选为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在2003年度“北京十大建筑文化”评选中,北京798艺术区排在后海、三里屯之后位列第三名[10]。

2005年,北京798艺术区内的包豪斯风格建筑于被北京市政府列为“优秀近现代建筑”。

(三)发展期(2006—2007年)

2006年,北京798艺术区被北京市政府定位为“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区”,被中关村管理委员会评为“中关村电子城文化产业基地”,走出了整体拆迁的阴影。同年3月,朝阳区委宣传部和七星集团共同成立798艺术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先后制订了《北京798艺术区管理办法》、《艺术区重点发展产业指南》、《艺术区准入退出制度》等,建立准入机制,提高入驻门槛,明确只有与文化艺术产业相关机构方才可入驻798艺术区,并成立由著名艺术家、专家学者和机构代表等组成的“798艺术区专家指导委员会”。2006年,北京798艺术区举办了首届“798艺术节”,截至2018年已举办13届。

2007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包括798厂、首钢、北京焦化厂等一批建造于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建筑被纳入保护范围,北京798艺术区由此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效保护。北京798艺术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原798厂整体拆迁的方案被彻底否决。

(四)转型期(2008—2012年)

2008年,北京798艺术区成为2008年奥运会特色旅游接待区。同年10月,由798艺术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发起的“798艺术基金”正式成立。该基金属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下设的专项基金,设立“青年艺术家资助项目”,鼓励青年艺术家的发展。北京798艺术区由民间自发形成,发展成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艺术机构主体参与”的主要模式。

2010年7月,朝阳区政府成立了北京798艺术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综合协调、监督管理、产业促进等相关工作,逐步建立起统一管理和多方联动的运行机制[11]。

(五)新时期(2013年至今)

北京798艺术区入驻机构大致有三类:一是文化艺术类;二是设计、媒体、建筑等创意设计类机构,且这类机构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三是各种主题商铺、特色餐饮。近年来,随着场域空间的改造和升级,原本的老旧厂房特色已逐步淡化,而整个艺术园区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厚。现在,北京798艺术区通过举办各类主题展览、研讨与交流等文化艺术活动,更多地承载着城市艺术地标的功能。

四、坦普尔吧艺术区与北京798艺术区促进政策的对比与分析

根据都柏林坦普尔吧与北京798艺术区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不确定期、转折期、定位期和成长期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在关键机构、发展措施方面都有所不同。

在萌芽阶段,坦普尔吧是爱尔兰国家运输公司规划中的交通枢纽,北京798艺术区只是七星集团废旧的老厂房,并在集团未来发展规划中将其定位为电子工业城。两者均租金低廉、建筑风格独特、交通相对便利,因此艺术家开始陆续入驻。在发展规划中,坦普尔吧和北京798艺术区本应被推倒重建,这种做法遭到了艺术家的抗议,坦普尔吧借助城市复兴向欧盟申请欧洲地方发展基金,北京798艺术区则由艺术家自发举办艺术节,从而发展进入了重要的转折时期。

在发展阶段,坦普尔吧艺术区是在资产国有化的前提下,采用“一臂之距”的方式,通过专门的艺术区管理机构实施管理,将资产移交到专门的、非盈利的管理机构——坦普尔吧街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由它负责艺术区的资产管理和经营,坦普尔吧复兴发展有限公司则负责监督实施。798艺术区则是成立798艺术区管理委员会、“798艺术基金”,并委托专业机构完成集聚区的产业功能分区。同时,二者虽然有着类似的发展历程,但是其差异也很明显:坦普尔吧艺术区肩负城市复兴和产业发展的双重使命,因此,艺术区的发展战略目标是恢复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12];而北京798艺术区承担更多大发展创意产业的使命。

在开发模式上,坦普尔吧艺术区由坦普尔吧街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实施机构,坦普尔吧复兴发展有限公司担任监督机构,具体规划包括建筑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计划、零售业发展计划、市场发展计划、环境发展计划等。北京798艺术区则是前期艺术家自发聚集而成,后期由七星集团介入,虽然是由798艺术区建设管理办公室、798艺术区管理委员会进行运营管理,但由于前期缺乏统一规划,配套设施欠缺,管理机制欠缺,内部矛盾依然严重。后期随着各级政府的逐步介入,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表1 北京798艺术区、坦普尔吧艺术区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西方文化街区的基本特征与管理模式——兼论对我国文化园区发展的启示》补充完善。

五、西方艺术区促进政策对我国艺术区发展的启示

(一)精准科学定位,保持原有特色

艺术区文化活力的再生是延续历史区域文化、构建城市文化魅力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由建筑物构成的物理空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居民的精神与文化的载体,尤其是城市中的艺术区具有极高的综合价值。因此,建议政府在理论和实践上加大对艺术区的研究,在保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环境和生态状况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艺术区文化魅力。注重保留艺术区的历史特色,在此基础上激活拓展艺术区的活力,让艺术区成为真正展示中国艺术形式和潮流的主要窗口,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彰显城市文化特色,使更多游客受到文化艺术魅力的熏陶,从而推进艺术区的旅游业的发展。

(二)成立非政府组织,搭建服务平台

尽管艺术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但随着艺术区的发展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角色也由“市场参与者”向“市场管理者”的角色转变,艺术区更多的管理职责也落到了非政府组织身上。艺术区中的非政府组织主要由艺术工作者、艺术类中小企业自发形成,由于这些组织属于“科班出身”,对艺术区发展中的问题及矛盾有更深的见解,既可以参与艺术区的发展规划,又可以对艺术区内部的各主体进行管理。因此,建议这类非政府组织在自律的前提下维护多方艺术主题的利益,同时为中小微文化创意企业或机构提供更加完善的“一条龙”服务,协助企业办理各类行政审批手续、提供专家咨询服务以及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这既可以促使所属艺术区的企业健康发展,又可以确保艺术工作者能在更加自由的工作氛围中工作。

(三)完善管理体制,理顺相互关系

艺术区内部涉及众多产业,如电影、艺术设计、画廊、建筑设计等,为了解决艺术区发展困境,需要理顺体制机制之间的交叉管理问题,对相关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成立独立的艺术区管理机构,打破政府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遵循“一臂之距”原则,制定科学决策,提高行政效率,采取“管理+服务+运营”科学管理模式。首先,尊重艺术创作的客观发展规律,引入专业团队,全面统筹负责艺术区文化资产的科学运营管理。其次,“平衡”艺术和经济之间的权力博弈,统一合理规划物理空间的基础设施和物业保障等工作。最后,厘清艺术区的管理重点和难点,切实保证艺术区主的创作自由和切身利益,激发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参与性,创造更多象征价值。

(四)培育艺术基因,营造艺术氛围

艺术区要有多元的文化和艺术活动、用于经营文化和艺术活动的建筑、有营造艺术特性的明确目标和适宜空间,特别是有适宜文化和艺术活动的环境[13]。由于我国大多数艺术区缺乏明确的概念指引,艺术家作为艺术区的核心资产,往往无法负担日益剧增的高昂租金而被迫外迁,艺术区的艺术基因难以为继。因此,建议在充分破解艺术区概念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重新审视艺术区管理方式和艺术区身份及其特殊性,让文化和创意符号定位功能突破文化地产化的限制,精准定位,使其成为全球化竞争下的特色鲜明城市文化地标以及新时期中国的标志性符号。

猜你喜欢
北京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谁远谁近?
北京,北京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