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019-11-27 22:23
中学政史地 2019年9期
关键词:能动性学科知识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学生本身而言,最重要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激发。因此,教师要根据这一教学现状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展开教学,不仅针对学科知识进行教学,还要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会因为教师的督促而学习,但是学习兴趣并不高。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出现之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必须主动探索,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升。

初中地理教学包括各个地区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的教学。教师在教授某地有关风土人情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收集该地区的一些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等。主动收集资料,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富有挑战性,而且这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升。

二、让学生树立学好地理的信心

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与其他学科相比,处于一个较难的位置,但是在整个教学计划上,地理学科的学时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掌握较大容量的知识以及探索较难的学科知识对于地理教师而言,是一个较大的挑战。除了巧布教学安排,地理教师还有一个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让学生树立学好地理学科知识的信心。

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地形部分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部分内容的外延性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

关于地形部分的教学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相关概念的教学,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地形的种类以及相关特性,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有关地形的变化,第四个层次是针对不同地形的联系与不同展开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知识容量比较小,他们在学习中会产生很多疑问,因此,教师不仅要认真解答学生的疑问,更要适度地给予学生鼓励。在第三个层次的教学中,有关地形的变化这部分内容的外延性较大,仅凭初中地理课本知识难以支撑该部分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要收集某个地形的所有变化资料并用PPT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变化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向学生提问,并且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有层次地进行教学,让学生树立信心。

三、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分析是常用的形式。地理学科的考核,不仅考核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以传授书面知识为主,没有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为目的进行教学。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式都以引导为主要方式,不是直接以解决难题的形式向学生“倒灌”知识,而是在教授完基础知识之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解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强烈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索,这样,学生的思考能力会得到大大提升。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也会有较大的提升。例如,在有关地形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书本知识的教学后,将设计好的问题进行展示:该地的地形地貌因为一些什么因素发生变化?该地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后,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在知识容量较大的教师群体中很容易得到答案,但是在学生群体中就不同了。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这些问题,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使学生养成思考惯性,这样,思维会因此变得更加灵活,也会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当今教学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并不止于知识储备量,更在于一种思维、能力的优胜。初中地理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主力军,更应该透彻理解这一人才养成理念,革新自身的地理教学模式,积极与其他地理教师展开讨论,实施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能动性学科知识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负向能动性及其应对策略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