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模式探索的四种类型

2019-11-27 02:25许丽娜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8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

许丽娜

[摘 要]中国对乡村建设的探索由来已久,尤其在2005年后,随着政策支持和多元主体的介入,掀起了乡村建设的热潮。本文在对多个乡村建设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其驱动力的不同,对现有乡村建设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其特征和优缺点。

[关键词]乡村建设;乡村活化;旅游地产;社区自治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乡村建设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开始了实践探索。五四时期,李大钊发表《青年与农村》号召青年走向农村;二十年代,民国知识分子发起以“革陋习、树新风”为核心的乡村文化扫盲探索;六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八十年代,乡村建设作为一种乡村地区建筑活动展开;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8年,“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等,都使得乡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乡村建设是涵盖多学科的复杂话题,在政府、市场、社会的集体共识行为下,未来乡村将如何发展?乡村的投资和建设主体又是谁?根据现有乡村建设探索驱动力的不同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1 政府投资驱动型乡村建设

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基础设施及环境整治提升村庄品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通过规划引领和项目推进推动村庄发展。

1.1 案例

(1)浙江“美丽乡村。2003年,浙江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对省内的村庄进行综合整治。2010年,进一步作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到2013年底,成功打造35个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具体通过三类措施进行建设:一是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及环境整治,“治点”与“扩面”相结合;二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升级,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建设方式;三是挖掘特色,发展乡村旅游。

(2)河南郝堂村。在建设中主要通过四项核心措施:一是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教资源进行优化,改善村民基本生活条件;二是在民居专家指导下对村屋进行修缮,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居社区;三是探索农村金融深化服务,设置村庄内置金融(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实现内部信用“变现”,缓解“融资难”问题;四是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建立充满生机的乡村旅游区。

1.2 优点与不足

在政府支持力度、项目切入点、人员结构、操作可实施性方面都具有一定保障。其中,基础设施的改善对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影响较为长远。政府先期投入,村民获得后续回报(带动旅游、农家乐、增加就业岗位);但这种模式对乡村内在发展动力培育不足,政府投入有可能成为一次性“输血”,有投资沉淀风险。

2 艺术驱动型乡村建设

通过艺术元素的引入(艺术家移居乡野的试点改造、村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挖掘与宣传)促进乡村活化,复兴乡村的探索也兴起一时。

2.1 案例

(1)安徽黟县碧山村:碧山计划——艺术家移居乡野的社会实践。2011年 6月5日,艺术下乡项目“碧山计划”正式启动,邀约了国内外的艺术家、建筑师、乡建专家、作家、导演、设计师、音乐人,与致力于乡土文化研究的当地学者、民间手工艺人和民间戏曲艺人进行广泛的沟通合作,共同拓展乡村建设的生存空间,探索徽州乡村重建的新可能并寻求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乡村建设模式。

在传统文化遗存挖掘保护方面,引入外来力量进行文化保育和传统手工业的激活再生,编著《黟县百工》;通过举办碧山丰年祭、黟县国际摄影节等节庆事件提高知名度;编制《碧山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导则》,实现乡土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改造,先后完成了欧宁牛院、碧山书院、碧山书局、猪栏酒吧、蛙舍改造等。

(2)和顺许村。和顺县松烟镇许村群山环抱、流水潺潺,只有420户人家、1370口人。许村的乡村建设第一步是通过发表许村宣言并举办“中国乡村运动与新农村建设”论坛介入乡村;第二步实施乡村修复计划,包括建立许村国际艺术公社(一个由传统建筑改造成的当代艺术空间),包括创作中心、展示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图书馆、新媒体中心、陶艺工作坊、山西民间艺术研究基地及艺术家休息的乡村酒吧与餐馆等,被誉為中国乡村版的“798”,并举办许村国际艺术节等开展村庄历史空间的文化再造行动。

2.2 优点与不足

对乡村“重拾”和“区隔”并存。一方面,通过对乡村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保护乡村地域文化的同时兼顾了乡村建筑风格的保护和功能更新,完善了乡村商业和文化功能;另一方面,经艺术家之手打造的“网红”观光盛地,当地年轻人却很难获得工作机会,甚至变成了排除村民的精英田园和小圈子的名士风度。当热潮慢慢冷却下来时,乡建后续发展方向不明朗、资金筹措出现困难。

3 借壳旅游地产型乡村建设

回归乡野,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居民逃避压力与喧嚣的新选择,而山村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的避难所和清修地。以乡村为载体,依托乡村良好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资源发展旅游,开发民宿及旅游地产的模式应运而生。

3.1 案例:莫干山裸心谷

裸心谷度假村位于浙江省田园胜地莫干山,距离上海两个半小时车程,距离杭州半小时车程。用大量土地做体验性娱乐项目,契合“中国”“原乡”概念,打造成有水库、翠 竹、茶林以及小村庄环绕的高端奢华度假村。除了常规酒店客房,还包括旅游房地产项目。其中组成裸心谷的多栋树顶别墅均可对外出售。采用“1+N”开发模式,“1”为核心住宿,“N”为配套发展的多业态产品。裸心谷包含住宿区与休闲区两部分,度假村北部有骑马场、会所、白茶种植场等,每年特定时节可体验采茶、炒茶、品茶活动。

3.2 优点与不足

人、环境、商业价值的匹配融合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旅游地产项目的建设运营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休闲活动结合当地特色农业形成互促发展;但仍有很多旅游地产的实际运营情况不容乐观。比如,受季节性影响明显的旅游地产、与乡村文脉并无关联的各种风情小镇等。旅游地产的短暂暴热,使得山林湖海相依之地成为开发商圈地的目标,开发商成为真正掌握资源的话事者,乡村建设早已背离“乡村”“村民”。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市场饱和度的旅游地产和民宿,可能给本地的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4 社区营造型乡村建设

通過社区自治,培养社区人才让社区自己来营造,唤醒人们对土地、家乡的感情,拉近邻里之间的关系。

4.1 案例:台湾桃米村

1999年的台湾地震给当地建筑和生态造成了巨大破坏,桃米村是此次地震中遭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震后也暴露了桃米村长久以来传统农村产业没落、人口外流、垃圾填埋等问题。灾后重建过程中,在政府、学界、社会组织及小区居民的努力下,以建设“生态桃米村”为方向,该村从一个环境杂乱、发展无力的边缘社区,转型成为一个融有机农业、生态保育、文化创意等于一体的乡土生态建设典范。建设中秉持“永续发展、社区营造、生态规划”的理念,通过以下三项核心措施:1)社区教育重构村民主体性。对村民提供各式培训课程,使村民转变观念、接受新思想,了解当地生态资产和经济价值,自觉加入到重塑家乡的队伍里。2)挖掘在地资源,建立独特的文化符号。 “青蛙共和国”是其新文化符号,处处可见青蛙雕塑和图案,湿地公园及民宿院落里的生态池均为青蛙的家园。3)民宿试运营推广模式。推崇以社区资源为本的民宿发展,建设不同的生态民宿,用当地材质营造社区特色过程中激发新创作。通过民宿和外界的互动交流,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形成完善的乡村就业体系。

3月看青蛙,4月观萤火虫,5月赏油桐花,6-7月览独角仙,8-9月上暑期生态课堂,10月份之后做教育团。一年皆有景,四时均不同。

4.2 优点与不足

社区营造的方式注重培育乡村的内生动力,关注人的发展。文化认同带来了社区共赢,使村民获得归属感、认同感,并解决当地就业。

5 结语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有大量的村庄正在衰败甚至消失,乡村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城市消费的外溢。乡村与城市应该是相得益彰、兼容并蓄的。城乡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明、社会状态,乡村的规划建设应有自己独特的体系。只有在乡村培育具有新鲜活力的社会活动才有可能不断延续村落的生命力,未来的乡村建设,需要厘清主体之辨、路径(模式)之辨以及价值之辩。

[参考文献]

[1] 潘伟光,顾益康,赵兴泉,王小玲.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经验[N].浙江日报,2017-05-08.

[2] 陈振华,闫琳.台湾村落社区的营造与永续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名城,2014(03).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
基层协同治理推进路径和生成逻辑
“互联网+”在乡村中发展探讨
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中国土地生态管护内涵及发展策略探讨
梁漱溟与费孝通乡村建设思想之比较及当代价值
广州市从化区智慧乡村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扶贫工作的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