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锦屏县瑶白村摆古文化节的传承与变迁

2019-11-27 02:25王瑞红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8期
关键词:变迁

王瑞红

[摘 要]摆古节是贵州瑶白村侗族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摆古节中“摆古”即“讲故事”。本文通过概述瑶白摆古节活动内容及过程,探析其摆古节活动中蕴含的宗族文化、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及社交娱乐文化等特征,继而从纵向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瑶白侗族文化的转变特征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瑶白;摆古节;变迁

[中图分类号]J529 [文献标识码]A

1 瑶白摆古文化节的生成来源

“最早定居瑶白的有侗、苗族二支干系,故称妙白(侗名),又叫镇牙金,后又称高村,民国九年改为瑶白至今。龙氏侗族先民于明朝永乐三年迁来开寨定居,接着龙、滚、杨、龚、范、耿、万、胡、宋、彭、吴、王、罗、张、曾、易16姓氏的先人陆续迁入(现只有10个姓氏),组成村落,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在瑶白,摆古不只是在擺古节举行,节日、婚嫁都要摆古。摆古即谈古,是一种通过特定仪式对过去的故事用口头讲述的形式来祭祀祖先,追忆民族历史文化。早在明朝瑶白立村之初,摆古便开始盛行并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古老神圣地方性节日。瑶白摆古节遵循一年一小摆三年一大摆的原则,每次摆古历时三天,节期固定在农历六月初六、初七和初八,其中初六为正节。它是一种反映九寨侗乡民族迁徙历史,九寨北侗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它以姓氏、宗支文化交流为出发点,融歌、舞、戏、演说等表演艺术于一体,具有载道、议事、表演的功能,它是民俗技艺的载体,又是民族传承的平台。

2 摆古节仪式要素分析

“社会变迁新要素出现的因素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积累为基础,从社会内部产生;二是从外部导入,从而对原来的社会产生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导入的外部要素与社会内因共同作用,推动社会变革的发生。”在摆古文化节中,不仅有传统仪式,如祭祖、祥牛踩堂、演大戏、长桌摆古等,而且如今还增设了许多现代元素的文娱活动,如斗鸡斗鸟、文艺表演明星助唱、篮球比赛等,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摆古文化节以一种新的形式面世。

2.1 祖先崇拜的渊源

“宗族是指生活在同一空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共同的祖先为认同基础的民间社会组织形态。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在村落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传承于族人之间,记载于字里行间,或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古节作为瑶白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几百年能够延续至今正是得益于瑶白村强大的宗族渊源。摆古节的宗族文化特征体现在祭祖活动中,摆古节中不仅集中表现了宗族文化,还蕴含着瑶白侗族姓氏文化,即长桌摆古就是瑶白侗族姓氏文化的体现。族人分别将祭品摆放在有各族祖先牌位的八仙桌上,燃烛焚香,族人身着盛装,手持各放族姓氏族旗,排列于祭祖桌前,由寨老当司礼生唱礼,各家族子女在桌前行礼。节日期间侗家人除了要参加集体的祭祀以外,还有家祭的习俗,自家田里喂养的稻田鱼则是家祭的必需品,接着饭菜上桌,在神龛前供奉,烧纸焚香,以示对祖宗先人的敬重和追思,渴望受到先人的福泽保佑。祭祖仪式即是祖先崇拜的表现,讲述祖先的历史文化事迹也是摆古文化节最为传统和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摆古节流传至今的强大要素之一。

2.2 农耕文化的束缚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宗族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在摆古文化节中,集中体现瑶白侗族农耕文化的活动有祥牛踩塘、耕播舞、漂布舞等。祥牛踩塘作为长桌摆古的开场再现了瑶白各族先民迁徙定居,开始农耕时代的原始场景。一个老农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肩抗锄头缓缓走进牛塘坝,他四处张望寻找,后在东南西北和正中五方挖土,好像得了一块宝地而满心欢喜,于是焚香烧纸,跪拜天地祖宗,即在此定居。在摆古节中体现瑶白侗族人农耕文化除了祥牛踩塘外,还有舞蹈如耕播舞、漂布舞,这些都是来源于当地侗族人农耕时的情景经过现代加工改编而成,也着重体现了瑶白侗族人的农耕文化。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生计方式把瑶白侗族人深深根植于土地,里面的人不常出去,外面的人也不愿进来,浓厚的农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当地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同时也阻碍了外来思想。

2.3 新思想的交融

社交娱乐比较广泛,瑶白侗族人长期生活在此,社交娱乐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各宗族各姓氏之间的长期交流融合才形成了独特的侗族文化。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及振兴发展相关种植产业,当地村民接纳外来思想观念,不断学习外界先进农作技术,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经济上宽裕才使得瑶白摆古节文化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其中增设了篮球比赛、明星歌唱表演、文艺晚会等。相对如祭祖、祥牛踩塘、长桌摆古等较为传统的活动,现在的年轻人更喜爱前者,如在篮球比赛中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加强各族团结合作的思想交流,这与摆古节一脉相承的各宗族团结合作相契合。民族节日文化正在尝试用新的现代表演方式来吸引新一代的关注,也是瑶白侗族文化与现代外族文化相融合、再创新的体现,同时也是以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打响瑶白侗族文化的名片。

3 摆古文化节的转变

改革开放后,民族文化日新月异,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提倡多元文化、文化自信等,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瑶白村不再是以前封闭的村寨,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多。“在不同环境中的各文化都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极为剧烈的变迁,这些变迁基本上可归因于新旧技术交替与生产方式变化引发的新适应。即使偶尔有文化性的障碍出现,也阻碍不了因为需要、适应的步伐。”

3.1 传统讲演方式向现代文娱活动的转变

以前瑶白摆古节活动主要集中在祭祖和长桌摆古,因为交通闭塞,外乡的姑娘往往不愿意嫁入瑶白,这样通婚就成了瑶白一个难题,原来的瑶白是十姓共一姓,因为通婚的问题又恢复最初迁徙到瑶白的各家姓氏,瑶白村现今有10个姓氏,这样村里各个姓氏家族之间可以互相通婚,所以现在瑶白有10个姓氏。瑶白人每年通过节日的方式增强了与各村的沟通交流,更是加强了各房各族之间的团结,重要的是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瑶白与各乡通婚难的问题,以前老一辈的瑶白人认为这才是摆古节日的主要目的和意义。现在的瑶白摆古节活动越来越丰富,节日主要内容不仅仅是祭祖和摆古这些传统活动,还增加了舞蹈、戏曲、文艺表演等现代娱乐活动,这些变化与瑶白村现今生计方式变迁也是息息相关。

3.2 传统自娱自乐向城市文化输出的转变

在以前传统社会里民俗活动、节日庆典大部分是当地村民自发而起的,供人们在农忙之余得以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瑶白侗族人也是如此,以往的民间民俗节庆活动只是在瑶白本地来展开,仅供侗族本族人自娱玩乐,没有一个向外输出的转变。随着近些年国家提倡民族多元化、倡导文化自信,特别是国家旅游扶贫的植入。同时,又因瑶白村有保存较好侗族文化和丰富的人文历史,2012年瑶白村被定為生态旅游示范村,这些为瑶白村旅游扶贫创造了绝好的条件。每到节假日如摆古文化节,瑶白村吸引了国内外无数热爱民族文化的学者和游客到此玩赏。现今锦屏县政府响应国家政策重视发展民族文化,提倡利用民族文化旅游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这也给瑶白侗族文化进城创造了机会,在锦屏县飞山庙每周一次的文艺演出活动就是各乡镇展现各族文化的绝好平台,瑶白的侗族大戏也是因为这个舞台让更多的人看到侗族文化精彩绝伦的一面。尽管现今的文化进城还不是很成熟,至少这种文化形式不仅只停留在以往的自娱自乐,它已经作为一个民族文化象征向外输出与转变,让更多的人熟知,这也是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3.3 民俗节庆向经济贸易活动的转变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以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为基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侗族节日众多,文娱活动也是多样多样,侗族几乎月月有节日,春节、二月二、社节、三月三、清明节祭祖、四月八、五月端午节、六月六尝新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吃东节、侗年等。瑶白侗族除了以上节日外,还有最独特的摆古节。近些年,各乡县级政府加大对瑶白侗族文化的宣传,力请明星助阵,旅游量猛增,继而带动了瑶白当地一系列产业的发展。部分瑶白侗乡人充分利用这个好时机,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陆续回乡,有的兴办农家乐,有的发展侗族的侗绣和手工艺品,还有的在侗戏培训班学习侗戏。学习侗戏其一是继承和发扬侗族文化的精髓,其二是随着游客增加侗戏表演的需求越来越多。这不仅体现在节日庆典需要,现在开始转向影视文化的需要,瑶白受商品市场的影响后,节日风俗形式发生了改变,侗族的精髓文化以一种新的方式走出大山走向国际。

4 结语

瑶白侗族人世世代代在瑶白繁衍生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居民和习俗。笔者是以摆古节文化活动变迁的视角来分析瑶白侗族文化如何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式下进行创新与融合,仅在摆古节这个节日当中就可以反映瑶白侗族人亘古不变的是这个地区人们紧紧依靠宗族血缘、家族姓氏为纽带,贯穿着瑶白从古至今的发展线。通过祭祖或摆古的形式一代又一代地衔接而把侗族文化保存至今,摆古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各族优秀文化,正如瑶白侗族大戏是民族之间在历史长河中敲锤打炼而成,更需鼓励年轻人参与互动,注入新的动力。笔者认为摆古节在经过几百年的洗礼到现在越来越壮大并走出去,这与瑶白侗族人的宗族血缘是有密切的关系,再加上民族政策的支持让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并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锦屏县地方志编编纂委员会.锦屏县志(1991—2009)[M].方志出版社,2011.

[2] 何马玉涓.文化变迁理论与民族节日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6(10).

[3] [美]利安·史徒华,张恭启译.文化变迁的理论 [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4] 胡萍.村落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鹤舍村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5).

[5] 夏澍耘.论中华农耕文明的生态智慧[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

猜你喜欢
变迁
从俄语呼语看女性称呼的演变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社会学视阈下古琴艺术的变迁研究
鲁中南地区“温锅”习俗研究
Destination Chinatown
制度变迁理论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