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推进“课岗赛创”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

2019-11-27 02:25石瑞丽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8期
关键词:动力机制协同创新产教融合

石瑞丽

[摘 要]本文基于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分析了高校推进“课岗赛创”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及其作用,并提出从基于社会需求寻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协同、建立开放式动态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对创新组织的资源倾斜和政策扶持等几个方面着手探索完善高校推进“课岗赛创”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以实现专业课程、职业岗位、技能竞赛及创新创业四者之间的协调与融合,达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课、岗、赛、创”协同创新的背景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职院校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新经济形态下,企业既要求人才精通一项甚至多项专业技术技能,又要求其关注产品或服务的创新发展,这也迫使高职院校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高职教育如何科学合理地把岗位技能、创新能力、竞赛技能的培养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是高职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尝试了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课、岗、赛、创”协同涉及学校、企业、教师等多个主体,若要实现四者的协同创新,需要充分挖掘四者协同创新的动力源泉。但目前有关高职人才培养的“课岗赛创”的协同创新机制亦鲜少涉及。因此,本文拟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实践的现状,探索人才培养过程中“课岗赛创”协同创新的动力源泉,分析高职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

2 高校“课岗赛创”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

“课岗赛创”协同创新是学校、教师、企业等各主体共同协作的过程,合作各方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寻求“课岗赛创”的融合。企业参与“课岗赛创”协同创新是为了集聚创新资源、获得技术人才、提高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及市場竞争力;高等院校则通过“课岗赛创”协同创新获得企业对其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支持,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及社会影响力;教师推进“课岗赛创”协同创新是职业使命感和职业认同感的需要,从而获得更好的职业前景。因此,高校推动“课、岗、赛、创”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可分为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两个方面。

2.1 外部因素

(1)社会需求拉动。社会需求的变化是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基本动力,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是创新的出发点,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落脚点。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终极目标,因而,社会对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呼唤、市场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渴求,都迫使其创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体系,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协同开展人才培养的创新,以响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持续性动态变化,提升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完成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目标。

(2)社会评价压力。社会评价压力是指社会对高校办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及认可程度给高校带来的竞争压力。学生素质、就业状况及企业认可度是评价高校办学质量及高校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对高职院校而言,仅凭学校内部的实践教学很难实现与企业工作岗位接轨,亦很难在真实的实践场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迫使学校寻求企业的深度合作,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提升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认可度,从而提升高校的社会评价及在同类院校中的竞争力。社会评价的提升能使高校获得更加优秀的学生资源,获得更多与优质企业合作的机会,并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与政策倾斜,从而进一步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3)政府政策推动。政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外部推进者,通过制定各种产业政策、教育教学指导政策、高校考核激励机制,尤其是通过专业技能竞赛及专业建设评估等方面推动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激发高校“课岗赛创”协同创新的欲望,使高校致力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专业技术实践能力。

2.2 内部因素

高校“课岗赛创”协同创新的内部动力是指协同创新活动的内在行为激励动力,主要包括:心理驱动、利益驱动、战略驱动等方面。

(1)心理驱动。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于高校对知识和人才的追求。高校教师是推动“课岗赛创”协同创新的主力军,自我发展需求、职业使命感及自我价值追求是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课、岗、赛、创”协同创新的重要心理动机。如何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优秀人才,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是教师主动追求“课岗赛创”协同创新的内核动力;学校及政府政策对教师协同创新活动的肯定及激励是教师推进协同创新的催化动力。

(2)利益驱动。对利益的追求是高校和教师推进“课岗赛创”协同创新的根本内动力,在所有内动力中起主导作用。高校期望通过协同创新获得办学质量和社会评价的提升,进而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教师希望通过协同创新获得良好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成果,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3)评价激励。高校推进“课岗赛创”协同创新的核心是人力资本,主力军即为高校专业教师及教职工,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是协同创新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是激发高校教师的创新积极性的重要内动力。

3 高校推进“课岗赛创”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

“课岗赛创”协同创新动力机制,需要依据内、外部动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和企业的互动与协作并激发教师推进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可尝试从以下方面着手推动“课岗赛创”协同创新。

3.1 基于社会需求寻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协同

高职院校和企业参与协同创新活动都有自己的核心目标。高职院校的核心目标是建设优质的师资队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平台,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达成培育高素质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优秀人才的目的。企业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获得优秀人才提高竞争力,提升企业的价值。人才培养目标的协同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的基础动力。高校和企业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深度合作,既可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也可结合企业实践,与企业共同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特殊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3.2 建立协同创新的开放式动态评价激励机制

完善内部评价机制和激励制度是高校推进“课岗赛创”协同创新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需要兼顾学校和教师的利益,起到激发教师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可尝试建立开放式动态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学校人事评价制度及考核机制。开放式动态评价机制能比较全面、及时地对高校教师的创新活动进行评判,并着重体现差别评价、分类评价,既注重创新结果又体现创新过程,有助于对协同创新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使协同创新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应构建与评价体系相对应的激励机制,从物质与精神两层面着手实现激励效用的最大化。

3.3 加强协同创新中心的资源倾斜和政策扶持

协同创新的涉及各类人、财、物等资源的分配和利用,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学校内部协同创新中心的构建,特别是学科专业群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和扶持。一方面,为协同创新中心提供资源倾斜,优先保障校内协同创新中心的人力、物力及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把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及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为协同创新人员提供制度及政策扶持,建立灵活的考核制度,打造灵活的创新环境。

4 总结

基于国家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发展规划,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进行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及其作用,并提出从基于社会需求寻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协同、建立协同创新的开放式动态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对协同创新组織的资源倾斜和政策扶持等几个方面着手探索完善高校推进“课岗赛创”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以实现专业课程、职业岗位、技能竞赛及创新创业四者之间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从而达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罗占收,邵莹,吴勉华.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2011计划”背景[J].中国科技论坛,2016(10).

[2] 续总成.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7(10).

[3] 周正,尹玲娜,蔡兵.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软科学,2013(07).

[4] 杨慧,毛金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J].北方经贸,2014(03).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协同创新产教融合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