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的去学科化思考

2019-11-28 02:06董嘉琦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健康艺术课程

董嘉琦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全民族四十多年的奋斗,中国教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如全民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进入最好时期,办学硬件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之高都是史无前例的……这都是“进入历史最好时期”的标志。

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同样反映在学前教育上。这本身对教育的发展无疑是个难得的好事,但在“不输在起跑线上”等口号的错误诱导下,应试教育已经延伸到学前教育,他们常常把学前教育当作“小学预科”,甚至认为 “小学化”的幼儿园才是负责任的、高质量的幼儿园(小规模的民办幼儿园尤为严重),这已经成为一个顽疾,虽国家三令五申企图遏止其势头,但仍未根除。

为什么会出现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既有激烈竞争的社会氛围影响,也有传统 “知识本位”观对学前教育的误解,更有教师分科教育出身的专业制约,此外,当然还有学前教育教材和评价手段的匮乏等等。

学前教育的“小学化”贻害无穷,为孩子的后续发展乏力埋下了祸根。入幼儿园前,几乎每个孩子都是生龙活虎的,好奇心、想象力极为丰富,几乎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家孩子最聪明,怎么经过了若干年的系统教育,学生反而笨了?难道学校就是为了把儿童教“笨”而设立的吗?

儿童,除个别智力有缺陷的外,通常他们是诗人、是哲学家、是幻想家。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并不需要学校教育去激发、培养,需要的就是保护、欣赏、引导,守护住造物主给予的原生智慧。

儿童的“强项”在哪里?在于想象力、好奇心、联想力、可塑性、本真;但他们的“弱项”也很明显:认识能力、判断能力、自卫能力、选择能力都还很弱。他们的思维是直观的、天然的:“妈妈真笨,还走丢了呢”;语言是诗化的:“河水很活潑”“雪化了是春天”“睡觉时你别摘眼镜,要不梦里啥也看不见”“我的屁股新新的,怎么能打呢”;问题是哲学的:“我从哪里来?”“我姥姥的姥姥是谁呢?”

卢梭说过:“不当的教育比没有教育还糟糕。”“小学化”就是春天做了秋天的事,违反了人的成长规律,必然使儿童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并永远厌恶学校教育,给小学教育乃至后续发展带来灾难性后果。

“小学化”往往导致“学科化”,它违背了儿童认识世界的“综合性”和阶段性。

例如:冀教版幼儿园中班《语言》下册有个主题是《我想摸摸天空》,这个主题本身设计得很好——“天空是什么?天空的上面是什么?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才是这个主题的目的。可是某教师的“教学目标1”竟然是:“理解散文,体会散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这样的“教学目标”是“语文”的,不是“综合”的;这样的目标,是应该放在高中甚至大学中文系的,这怎么可能变成学前教育的“教学目标”呢?

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阅读理解上对中班提出的目标,不过是:

1.能大体讲出所听故事的主要内容;

2.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

3.能随着作品的展开产生喜悦、担忧等相应的情绪反应,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

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是为了表述的方便而区分的,绝不是五个独立的“大学科”,如,“健康”是为了儿童的体质增强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科学”是为了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其探究的欲望,提高其认知的能力;“社会”是养育儿童的慈爱心、是非观,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语言”涉及理解、吸纳、表达能力的形成而非语言的知识;至于“艺术”核心是感受美、表达美的素养形成。

那么,对于在分科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幼儿园教师而言,存在一个不分科该“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其实只要跳出“分科”“体系”“课程”“学科”“系统性”“逻辑性”这些概念,我们就会拓展出许多思路。儿童感觉到的世界,遇到的问题从来都是“综合化”的,不存在一个单一的“科学世界”和“艺术世界”“语言世界”“健康世界”,芬兰的基础教育已经开始“去分科化”,尝试“主题化”的课程模式,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吗?因此,我们就该从“综合化、非系统化”“儿童化认知”入手,设计幼儿园“课程”的每一个教学主题。

例1:围绕“苹果”这个核心词,就可以设计一个涵盖五大领域的活动(当然,这个“活动”也可以理解为“课程”,因为课程的本意是“跑道”)——认识“苹果”这个汉字,不必要求他们一定会写会读、笔顺正确,在他们脑海里留下一个符号化的“形象”即可,至于字的结构、笔顺,那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任务,学前教育不能也不该抢小学学科教学的饭;画一画苹果,不必要求造型准确、色彩和谐,孩子们画成蓝苹果、造型古怪也都无所谓;从不同角度切苹果,看到的图案是不一样的;观察到的结构(果皮、果肉、果核)是一样的,再让他们“玩苹果”,即把切成不同形状后的苹果片(或苹果块儿)摆出各种图案,这样一个活动,是不是就有了科学、艺术、语言等多个领域?

例2:围绕“风筝”这个关键词,可以设计一项涵盖科学、艺术、健康、语言多个领域的活动。

如果小班孩子无法驾驭这个主题的话,那么到了中班就可以领着他们做了。它既是科学,因为一只风筝涉及几何、材料学、空气动力学乃至对称、平衡等,同时风筝既需要飞起来,也需要美化,那么,画风筝又是艺术,涉及造型、色彩、线条、图案等。风筝完成后,可以领着他们去空旷的地方放风筝,这不就是“健康与社会”吗?这里面有运动、健体,有同伴互动。放风筝结束后,安排一个“说风筝”的环节,让每个孩子都说说自己和同伴、家长、老师是怎么做风筝的,做和放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这是不是五大领域中的“语言”呢?

总之,只要我们跳出原有学校教育的学科化、专业化、系统化、知识化的束缚,把幼儿园定位于“学前”(正式的、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前)不追求知识的“阶梯性”“完整性”“系统化”,幼儿园教育就会天地广阔,人人可为。活动主题俯拾皆是,“五大领域”信手拈来,完全可以为学龄前的儿童设计出更加丰富的、富有童趣的综合化“课程”。

猜你喜欢
健康艺术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