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调研下环境设计专业协同育人模式创建探索

2019-11-28 01:59符晗梁燕敏
戏剧之家 2019年30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协同育人

符晗 梁燕敏

【摘 要】“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使环境设计专业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转变,培养和造就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成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项重大课题。对社会企业的调研也应需求为环境设计专业探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企业调研;环境设计专业;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7-0125(2019)30-0149-02

环境设计专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就业范围广、市场收益快、行业前景好的专业,更是一个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有着密切关系的艺术设计研究领域。当下社会的高速前行必然会形成“建筑环境道路”的全面铺开,亦会导致环境设计人才的刚性需求。

随着房地产和旅游业的兴盛,以建筑内部为主的居室、商业、办公、餐饮等空间设计以及以建筑外部空间为主的广场、绿地、公园、风景区、休闲旅游区等景观建设,将会为环境设计专业带来巨大的就业市场和空间,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形势的发展也会成为急缺人才。据国家统计局预测,未来环境艺术行业30-50年都将处于一个高速上升的阶段。因此,培养和发展环境设计专业的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已显得相当紧迫。

一、企业调研对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意义

(一)为环境设计专业目标培养提供定位依据

通过调研和收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的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变化趋势,为我校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就业指导提供信息来源,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修订、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帮助[1]。故,此次企业调研应突出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及岗位分析。

调研的内容应该包括:市场宏观环境的分析;企业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学历层次需求状况;企业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层次需求状况;企业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层次需求状况[2];全国环境设计行业中环境设计从业人员的薪酬福利方面状况;当今环境设计相关企业公司发展水平的状况;当今环境设计从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及能力缺失状况。

1.调研方式

(1)校友电话访谈——主要通过电话访谈在社会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了解他们所在企业对环境设计专业就业现状需求。

(2)专任教师走访——发挥专业老师的人脉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走访行业各类企业,采取访谈的方式,与企业相关项目负责人、设计师、工程师、管理人员等进行座谈,了解新经济时代背景下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同时把握人才需求相关情况信息。

(3)同类高校调研——由教研室主任领导组织专业教师前往北京、深圳、广州、重庆等地的专业艺术院校进行走访交流,考察该校合作企业的选择、合作内容及方式。

2.调研结果反馈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普遍认为,当前毕业生对就业的认识存在较大不足。主要为毕业生对职位界定不明显,缺乏从底层做起的勇气;对薪资追求过于热衷,只关注待遇问题;工作心态不稳定,稍有掌握实践经验就不断变换工作单位,导致普遍单位对毕业生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顾忌及疑虑。

用人单位给予毕业生“德才兼备”的期望,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较好的专业实践技能;能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爱岗敬业,不频繁跳槽;汇报文案有较强的理论深度;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能够为企业提出建设性意见。

首先,从企业可提供的岗位需求来看,除却学位之外,他们更愿意招收具有一定功底及实践经历,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人才,该类人才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因此在单位招聘考核时,基本都会对手绘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操作等技能进行考核。

其次,求职者的职业操守、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及独立创新能力也深受视企业和用人单位重视。此外,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也成为部分企业作为持证上岗的一个基本能力要求。

3.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1)建议做好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打造专业自身的“品牌”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结合行业发展及前沿技术,提高人才专业技能与市场匹配度。

(2)建议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引导,让他们将眼光放低、放长远,从“关注现在”转变成“关注未来”,强化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鼓励自我创业。

(3)建议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为环境设计专业展开协同育人模式提供支撑

国家文件要求一般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尤其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服务。

环境设计专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工科性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及应用性,而当前人才培养模式还相对陈旧,理论与实践还存在一定的脱节,与新工科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加之目前多数教师很大一部分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学校从教,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缺少相关企业经历。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利用企业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及企业经历,同时有利于促进地方性高校产教研融合。这种模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义,对地方本科院校为区域经济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环境设计专业新工科改造升级任务最核心的就是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校企合作”共建协同育人模式。

二、企业参与建立多元育人基地

环境设计专业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可以陆续与区内外企业共建相应的教学科研基地,形成了涵盖主要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科教相结合的多元育人基地。

(一)共建产学研基地

1.基地建设

(1)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开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类教产研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利用先进的科学理论、优质师生资源,依托企业生产管理实践,通过基地建设开展技术协作和交流活动,加强生产合作、联合开展科研课题研究、联合发表学术论文等(研究成果共享),推動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理论和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3)开展环境设计专业新技术融合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将高校科技理论创新和研究成果与企业管理实践有机结合。

(4)积极探索研究生、本科生培养的新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培养质量,为企业及行业相关单位培养高素质人才。

2.合作内容

(1)产学研基地共建,甲方在乙方建立产学研基地,并悬挂牌匾。乙方为甲方提供实践基地,提供涵盖旅游规划、环境艺术设计、城乡规划设计、建筑工程设计、城乡规划设计、市政工程设计等现场教学、研讨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的便利条件。基于“双向选择”原则,乙方为甲方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学生提供“时间灵活”的实践、实习机会,探索育人新模式。

(2)学术交流合作,双方互相取长补短,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会。甲方聘请乙方部分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实践教学或指导学生开展生产实践活动。

(3)科学研究合作,结合甲乙双方理论和生产实践的优势,主要针对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企业的技术力量;同时双方在互相参与生产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建立科研团队,培养技术人才;在前期科研合作的基础上,将成果联合申报奖项,成果共享。

(4)学生就业选择,乙方到甲方选聘毕业生时,甲方应推荐优秀毕业生供乙方选拔,乙方应优先选择甲方本科毕业生。

(5)教学成果汇编,甲乙双方在相关专业的工程实践和设计研究的专业技术方面相互支持和协助,积极开展工程案例分析、工程方案创新,联合研究工程案例最优方案,在教学成果、课程教材、工程作业指导书编撰方面,乙方应积极配合并提供相关材料,为甲方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提供支持。

(二)共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1.基地建设

(1)企业在校挂牌设立教学、见习、实习、就业基地(或人才培养基地),校方在企业挂牌设立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双方均同意在对方发布信息中使用共同商定的名称,并开展教学、见习、实习、培训、科研等合作项目[3]。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每年可组织学生到乙方进行课程的认识、生产及专业实习,同时可选派相关专业、一定数量的学生到乙方进行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

(2)毕业季到来学校毕业生即将步入社会。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答辩等事宜离校前,双方约定好时间、地点,企业进入校园举办相关专业学生见面会、企业品牌宣传及招聘。

(3)协同育人基地的性质为:甲方专业课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该实习为短期实习,实习时间一般期限为1—2个周)和毕业实习、社会实践(该实习为长期实习,一般期限为1—3个月)。

2.合作内容

(1)校企双方应从符合教学规律、切合企业实际、适应企业生产周期的角度制定学生实习期间的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以保证实习期间工、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校方应加强对学生的岗前思想教育,指导教师必须定期下企业协助校方做好实习学生的各项工作;企业应为实习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轮岗计划,以满足人才培养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2)针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大三、大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小组形式实行双导师教学——校内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我方),课程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课题(家装、工装),学校也可以此课程做学分要求。(学校自定)企业派相应人员深入课堂。

(3)教学实战结合

第一,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周末或假期学生来到公司实地体验具体工作。(企业指派专门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并对实践人员提供中餐补助。)

第二,作为甲方的校外教学、实习、就业基地,乙方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用甲方学生、毕业生;甲方每年邀请乙方用人单位参加甲方组织的校内实习生、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优先为乙方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4]。

无论以上哪种基地模式,都是在教学科研基地及双师型教师增加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着重构建了课程实践、毕业实践、课外实践与科技创新等校企协同育人涉及的模块,为学生的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加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海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面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与发展对策[J].课程教学,2016(12):58.

[2]章莹,林海波,潘万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施路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7(03):12-14.

[3]邹丽君.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专业与课程改革,2009(03):59-61.

[4]彭咏.美术教育专业“艺与工”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探究[J].大众文艺,2017(24):213-214.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专业协同育人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的剖析与思考
环境设计专业技术科学类课程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