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村人情消费变迁研究

2019-11-28 08:16肖阳萍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7期
关键词:人情农村

肖阳萍

[摘要]从消费内容、消费对象、消费方式、消费水平、消费心理五个方面,研究广西农村人情消费变迁的现实表现,发现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出现异化现象,人情关系发展过度化,分析其变迁原因并提出促使农村人情消费变迁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人情;人情消费;农村社会关系

[中图分类号]F323.7[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美丽广西”等乡村建设活动的开展使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直以来,人情消费作为礼尚往来、维系人际关系的必要支出,已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但当前在广西农村地区却有演变成畸形人情债的趋势,人情消费逐渐成为农民的一大经济负担。

1 广西农村人情消费变迁现实表现

1.1 消费内容:人情消费名目日益多元化

在20世纪90年代,农村人情消费主要围绕时令礼仪和生命礼仪展开,其它“小情”的名目如探望病人也较常见,总体来说当时的人情消费名目比较传统、单一。自21世纪以来,农村人情消费的名目日益多元化,虽然占主导地位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时令礼仪和生命礼仪,但是其它类的名目已经花样百出,甚至生命礼仪中的生育礼,也衍生出不同的名目。

1.2 消费对象:人情往来的范围由血缘关系向外扩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人情往来的范围越来越广,由血缘关系向外扩展。在20世纪90年代,村民的人情往来范围主要是亲戚、朋友、邻居,活动的范围是基于血缘、地缘关系形成的人际交往圈。自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交往的进一步深入,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村民外出工作、学习,形成了以业缘为中心的人际交往圈,所以人情消费依次由血缘、地缘关系拓展到了业缘关系,交往关系圈子变得越来越大。

1.3 消费方式:人情消费货币逐渐取代实物

农村人情消费货币逐渐取代实物即主要以礼金的方式呈现,90后的年轻一代开始在人情消费中使用电子红包。人情消费方式主要通过实物、礼金、请客吃饭和互相帮忙四种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变得更加值钱,村民手中的现金越来越多,为了消费的方便快捷,货币逐渐取代了实物成为了普遍的消费方式。

1.4 消费水平:人情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人情消费水平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消费金额节节攀升;消费频率加快;消费支出逐年增长。20世纪90年代,每笔人情消费的金额在50元左右,但是21世纪以来,就翻倍增长,甚至高达1000元每笔。人情消费频率加快是因为消费名目的增多,特别是在每年的8、9月份升学季、“五一”、“十一”结婚黄金周、过年,都成为了人情消费的高峰期。

1.5 消费心理:人情消费越来越具有功利性

农村的人情消费心理情感性弱化,功利性加强。在20世纪90年代,农村的人情消费心理具有很强的情感性,用于表达自己内心对别人的情感,维系自己的人际交往圈。从21世纪以来,人情消费的心理则趋向于功利性。礼金数额的增加,金钱开始成为人际关系的主导,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使人情往来变得的利益化、功利化,情感性逐渐弱化,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2 广西农村人情消费变迁原因

2.1 经济层面:农民家庭收入的增加

农民家庭收入是人情消费的前提,家庭收入的增加促使消费能力加强,并直接提高农民消费信心、消费欲望和消费潜能。随着经济的快速發展,农民家庭收入的大幅度增长,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农民就有了人情消费的经济基础。

2.2 文化层面:传统文化的塑造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崇尚“礼尚往来”,为人处世讲究礼仪。农村的人情消费观念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积淀下演变而来,已经植根于农民的内心深处,进行人情消费是他们遵从于内心的法则而自然产生的行为。在农村的人情往来中,“面子”情节由来已久,有的人要“面子”,有的人给“面子”,因而“面子”情节就成为了人情消费中的内驱动力。现代农村农民的流动性变强,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多,农民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对传统的人情消费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减弱了情感性,加剧了功利性。

2.3 社会层面:农村社会结构的产物

“差序格局”理论是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过程中提出的,它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在农村社会的人际交往中,每个村民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按照亲疏远近来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人情消费就是他们进行交往的重要手段。梁漱溟先生也曾说过:“中国人的生活,既一向倚重于家庭家族之间,到最近开始转趋于超大家庭的大集团,‘因亲及亲,因友及友,其路仍然,所以遇事总喜托人情。”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好办事”、遇事“拉关系”、日常“还人情”,人情债“剪不断,理还乱”。

2.4 农民自身层面:农民情感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农民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获得满足的同时,对更高层次的需要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人情消费的娱乐功能、团聚功能、传播信息的功能、增强交流与联系的功能和互惠功能使他们情感上得到了更大的满足,更加乐于去进行人情消费。

3 促使广西农村人情消费变迁合理化建议

3.1 政府:引导人情消费合理化

政府可以在地方组织开展合理消费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利用网络媒体等舆论工具进行宣传,使农民对合理的人情消费有一个正确而又清醒的认识,引导农民树立科学人情消费的观念。政府应加大对“三农”政策的倾斜,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2 社会组织:成立人情消费者协会

农村可以成立人情消费者协会,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协会可以定期开展座谈会,听听农民对人情消费的想法与意见,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并实施人情消费的标准,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人情消费名目、礼金的金额、宴请宾客的选择等。新标准形成之后需要广泛宣传与教育,让农民在潜移默化中遵守这个新的标准,促进农村社会进一步科学发展。

3.3 农民自身:自觉树立合理的人情消费观念

农民应摆正心态,减少不必要的人情往来。农民应自觉树立正确的人情消费观念,不随意拓展人情消费范围。农民应保持人情消费表达和维系感情的淳朴观念,不用金钱去衡量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克服攀比心理、从众心理,不要过度抱有“面子”情节。农民应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来进行人情消费,主动减少不必要的人情消费名目,如“生日礼”、“升学礼”等,同时也减轻了他人随礼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4(5):48-57.

[2]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0.

[3] 梁漱溟.中国文化耍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94.

[4] 贺雪峰.论熟人社会的人情[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0-27.

猜你喜欢
人情农村
欠人情
倍er好用
欠人情
欠人情
人情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人情练达即文章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