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产业嵌入县域程度评价分析

2019-11-28 08:16刘汉卿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7期
关键词:因子分析法县域

刘汉卿

[摘要]在产业一体化、产业融合、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了江苏省中心城市产业嵌入度的指标体系,围绕产业融合和产业转移两个二级指标选取了12个三级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44个县域的中心城市产业嵌入度进行计算排名。根据嵌入度得分结果将江苏县域分为中心城市产业嵌入度高水平阶段、嵌入度较高水平阶段、嵌入度一般水平阶段、嵌入度低水平阶段四个类别。

[关键词]县域;嵌入度;因子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县域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对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将城市和乡村放在同等地位,改变了过去以城市发展为主、外延扩张城镇化的战略,逐步走向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统一发展的策略(何红,2018),这一发展过程中,无疑离不开中心城市集聚和扩散功能的发挥。中心城市要扩大规模,承载生产、生活与服务体系功能,提升城市文明和现代化水平,真正发挥对县域经济的带动、辐射、调节和服务功能,需要县域经济支撑(袁中许,2014)。就现状而言,中心城市强调自身中心作用却忽略自身有限的条件,以致所属县域经济无法感受向心引力和辐射,表现为孤立和分散(吴丽娟,刘玉亭,程慧,2012),县域经济要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收入持续增加,农副业繁荣,要发挥中心城市在县域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引擎和重要支撑作用(张海丰,黄河東,2006)。

本文之所以选择以江苏省为例,首先,因为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到2017年底,江苏省以占全国1.0%的面积,创造了占全国10.39%的GDP,2017年江苏省对国家GDP的贡献量居全国第二位。其次,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发展呈现一定的梯度性,苏南地区较为发达、苏中次之、苏北地区则较为落后。再者,江苏省的产业结构的失衡导致江苏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综上,以江苏为例研究中心城市产业嵌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县域都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与现实意义。

2 中心城市产业嵌入度指标体系评价

2.1 指标体系理论依据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相互分割这种经济态势,是普遍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城乡差距首先在城乡产业上的差距显现出来。城乡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间的低关联度及产业结构的高度同构化日益严重,因此,从产业一体化角度联结中心城市与县域,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实现城乡一体是有必要的。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根据区域生命周期理论,当一个区域进入成熟期后,生产规模的扩大,已经无法依靠创新时期的生产要素优势获得较低的生产成本,而且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益下降。因此产业资本的空间转移成为必然,中心城市对县域、或发达县域对不发达县域的辐射效应开始显现(秦兴方,2017)。在本文中,辐射效应是指以中心城市为经济发展的基点,通过经济、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及产业优势,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心城市的部分企业倾向于将生产基地逐渐向县域转移,并将总部留在中心城市。这样的转移形式必然会给县域经济带来产业结构、社会福利、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劳动分工的深化,产业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化甚至出现了交叉点。因此,当中心城市的产业、资源等外源性动力不断向县域流入后,县域如何善用其资源并结合自身产业优势进行一定程度的产业融合则显得尤为重要。产业融合不仅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力,产业融合从优化升级城乡产业结构、推动城乡空间互联互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强化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等不同层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颜培霞,2018)。利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广泛关联性,嵌入其他传统农业。并用高新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了县域农业的经济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这对于发挥农业的多维功能、推动农业现代化,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本文将嵌入作为衔接中心城市与县域的手段,来阐明产业输入方中心城市对县域产业转移的效果、承接方县域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产业融合的效果。因此本文在构建评价体系时选取了产业转移和产业融合两个二级指标。

2.2 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产业一体化的内涵和中心城市产业嵌入的实现机制,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本文建立的统计指标体系从产业融合和产业转移两个层面选取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

2.3 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各县域的产业嵌入度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2.3.1 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本文选取的11个指标中,除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以外均为正指标,因此本文将基尼系数采用公式转化为正指标,其中k为适度标准,基尼指数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因此k取值为0.4对数据进行处理。同时,对恩格尔系数取其倒数进行处理,最后使用SPSS软件对正向化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3.2 对样本进行可行性检验。对样本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本文KMO统计值为0.79,接近于0.8值,说明各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

2.3.3 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按照特征值大于1和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0%~85%的原则,确定4个公因子个数。并根据每个公因子下各个指标的占比来进一步解释说明各个公因子的经济意义。因此,本文将F1命名中心城市产业嵌入度因子;F2命名为经济发展程度因子;F3农业服务业发展水平因子;F4社会收入公平度因子。

2.3.4 计算因子得分。将提取出来的每一个公因子都各自表示成原有12个指标的线性组合,估计得分的,四个因子的具体得分见表2。

2.3.5 计算41个县域嵌入度得分。根据各个因子的得分,将这五个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数(软件分析可得),对因子得分加权平均得到综合评价函数。计算出江苏省41个县域中心城市产业嵌入度的综合得分Z,计算结果见表2所示。

3 中心城市产业嵌入度的结果分析

由表2分析可知,江苏中心城市嵌入水平差异显著,区域上呈现出苏南、苏中、苏北嵌入度水平逐步降低的分布规律。为了更直观的看出各县域的嵌入度水平高低,本文使用Q型聚类层次聚类法将因子综合得分Z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为七类,由于类别过多,因此本文结合具体实际将其所处的阶段划归纳总结分为四类。

第一类:中心城市产业嵌入度高水平阶段,包括常熟市、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以上皆为苏南地区,根据表2可以看出此类地区的第一个公因子—中心城市产业嵌入度因子得分都很高,可見该县域的产业转移、产业融合对当地产业结构、经济水平、社会福利有着显著的效果。但是,第二个公因子的排名普遍较低,主要是由于县域GDP指数较低造成,也见这类县域在经济总量达到了一定程度后,无需一味追求高增长率也能取得高嵌入度水平。

第二类:中心城市产业嵌入度较高水平阶段,包括太仓市、扬中市、宜兴市、海门市、泰兴市、丹阳市、靖江市、仪征市、海安县、启东市、如皋市、句容市,主要分布于苏南和苏中地区。此类地区第一个公因子水平普遍较高,这些县域经济发展较好,产业结构以非农产业为主,如靖江市、扬中市等县域的非农比例皆高于97%。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靖江、扬中、泰兴的第3个因子排名很低,主要是由于农业服务业的产值过低,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严重,形成了地区间的不均衡发展。此外,这类地区第4个公因子的排名都较为靠后,主要由于县域间收入不公平导致。

第三类:中心城市产业嵌入度一般水平阶段,包括如东市、沛县、高邮市、溧阳市、东台市、邳州市、响水县、建湖县、宝应县,主要分布于苏北和苏中。此类地区第1个公因子得分都比较低,但个别地区也有得分高的公因子,如沛县的第2和第4个公因子,说明其经济发展速度较为可观,且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异不大,社会收入较为公平;东台的第二个公因子得分最高,农业在与其他关联产业的融合度较高。

第四类:中心城市产业嵌入度低水平阶段,包括新沂市、射阳县、兴化市、盱眙县、金湖县、阜宁县、东海县、滨海县等16个县域。主要分布于苏北地区,这些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为落后,工业化水平落后、产业间的融合度低、社会收入不公平,再加上县域发展自身内生动力不足,造成了中心城市对这类区域的聚集与扩散较弱,产业嵌入水平低,从而一直深陷经济发展落后的恶性循环当中。

[参考文献]

[1] 何红.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与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2018(02):91-92.

[2] 吴丽娟,刘玉亭,程慧.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关键内容研究述评[J].经济地理,2012,32(04):113-118.

[3] 张海丰,黄河东.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带动广西经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6(04):43-45.

[4] 袁中许.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的战略协整[J].社会科学研究,2014(04):7-13.

[5] 秦兴方,田珍.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及其变迁规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6] 李存贵.中国省域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6(09):61-64.

猜你喜欢
因子分析法县域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再认识(中)
基于因子分析对乡村旅游者乡愁感知的研究
建筑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快递服务配送环节的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法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