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辽宁省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研究

2019-11-28 08:16杨艳飞郭蕾李宛玲刘伟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7期
关键词:就业创业乡村振兴

杨艳飞 郭蕾 李宛玲 刘伟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引导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主体缺失、促进城乡人才流动的可行途径。通过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1034名农村青年的调查发现,农村地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就业创业环境制约青年返乡,信息不对称影响青年返乡积极性,农村青年返乡意愿受个人择业观影响较大。利用SWOT分析影响辽宁省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的因素,给出S-O、W-O、S-T和 W-T共4种策略。乡村振兴,既要留住绿水青山,也要留住青年人才。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青年;就业创业;SWOT

[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由于受到城乡比较利益的驱动,人力、智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大量流向城市,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问题日趋严重。乡村振兴,既要留住绿水青山,也要留住青年人才。关于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就业,分别从拉力、推力两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拉力方面,林龙飞(2018)研究发现,农村青年返乡创业不仅是为了追求货币最大化,家庭责任与故土情怀也是重要诱因。Bird(1988)认为个人的特质、技能与经验也会影响其对于就业创业机会的把握,农村青年对于乡村更加熟悉,从而更加敏锐地搜集相关的信息,提高就业创业的成功率。周晓进(2015)从创业机会理论的角度,发现让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创业资源与创业机会,能够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陈洁(2016)认为,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成本相对低廉,门槛较低,这种情况成为就业创业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张维贵(2015)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认为工业反哺农村,农村对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强烈。阻力方面,田桂芬(2013)认为大学生返乡创业在政策、创业环境等方面存在缺位,阻碍了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步伐。张冰新(2017)研究发现,大学生返乡创业遇到融资难、融资渠道狭窄方面的问题,降低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就业积极性。姜超(2010)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社会資本越高,大学生越不愿意到西部和农村就业。费孝通(1998)认为,受到传统“贫农贱民”思想影响,部分农村青年会对返乡工作有心理障碍。叶剑峰(2011)研究表明,农村地区的企业难以满足青年对工资、福利越来越高的要求,农村地区就业难以满足青年对除经济需求外的精神诉求。

经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学界主要从就业机会、工资、心理这三方面分析影响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的因素,对信息不对称和自我择业观这两因素的分析较为缺乏,另外现有的文献较少从乡村振兴背景角度进行研究。为深刻理解和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现状,通过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1034名农村青年的调查,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1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初步设计的问卷在葫芦岛市做了100余份的试调查,根据试调查的结果,对问卷进行完善。2018年7月至8月,在辽宁省14个地级市对当地的农村青年进行实地调研。参照国家统计局的年龄划分,本文的研究对象“农村青年”是指18~34岁之间的辽宁省农村籍青年,主要包括农村籍大学生和已经在农村地区就业创业的农村籍青年。通过与各地农村青年的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就业创业意愿与想法。剔除无效答卷,共收回辽宁省农村籍大学生有效问卷623份。已经工作的农村青年有效问卷411份,问卷回收率为 98.4%, 有效率为97.6%。

2调查结果分析

2.1 农村地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辽宁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统计表明,2016年辽宁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826.7万人。在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年龄35岁及以下的117.0万人,占比为14.2%,年龄在36至54岁之间的386.6万人,占比为46.8%,年龄在55岁及以上的323.1万人,占比为39%,农业经营人员年龄普遍偏大。调查结果表明辽宁省农村籍大学生毕业以后,有47%的毕业生想在沿海一线城市工作,45%的毕业生计划在省会城市或者地级市工作。选择在县级市和农村地区工作的仅占8%。如图1所示,在农村地区工作的青年人里,中学及以下学历的占42%,高中学历占24%,大学本科学历占31%,研究生学历占3%,在农村地区工作的青年学历普遍较低。由此可见,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主要以中老年群体为主,青年人只占很小的比例。另一方面,辽宁省人才储备较为丰富,但是大部分的青年并没有选择在农村工作,辽宁省的农村地区的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

此外,在辽宁省农村地区工作的青年已婚的占绝大比例,达到61%;农村地区就业的青年人中,以31~35岁左右的大龄青年为主,占比为45%;农村地区工作的女性比例略低于男性,这可能与她们在农村地区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以及拥有满意的婚姻有关,在农村地区工作不是她们的占优战略。农村地区的青年人的大量外流可能会导致农村与城市地区的“智力资源”配备差距进一步拉大。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年轻人都去更大的城市发展,农村地区主要以中年妇女、老人和幼童为主,这会对农村地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2.2 农村地区就业创业环境制约青年返乡

对阻碍青年返乡的因素分析时,利用加权平均分计算发现,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发展机会、工资收入三项的得分最高,分别是4.55分、4.45分、4.38分。可以看出影响青年人在农村就业创业的主要障碍是农村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农村没有像城市那样便捷的交通出行方式,工作的晋升机会有限,同时收入较低。农村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社会保障不够健全,缺乏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对青年的返乡就业创业造成影响。大部分的青年返乡意愿不强烈,认为家乡缺乏合适的工作岗位的占45%,认为农村地区缺乏就业创业氛围与条件的占26%,将近80%的农村籍大学生不打算在小城镇或者农村地区就业,就业创业环境不佳动摇农村籍青年返乡工作的信心。

2.3 就业创业信息不对称影响青年返乡积极性

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发现,农村青年返乡意愿与所在农村是否提供就业创业信息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68,存在正相关。在对农村地区是否提供就业信息的调查中,有24.2%的农村为青年人提供了一些就业信息,75.8%的农村地区并没有为青年人提供相关就业信息。经过实地访谈发现,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为青年人提供就业创业信息的渠道,信息不对称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在一些地级市或者乡镇网站上会提供一些就业信息,但是调查发现86%的农村地区存在提供的就业信息不完善,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对解决农村青年的就业帮助较小。

2.4 农村青年返乡意愿受个人择业观影响较大

针对辽宁省农村籍青年择业地点和原因的调查表明,有21%的农村青年认为城市薪酬待遇高,就业岗位较多。有27%的农村青年认为发展空间相较农村地区更大。16%的农村青年考虑到未来子女的教育问题,认为城市的教育资源完善,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成才。19%的农村青年更加看重城市的就业创业政策。17%的农村青年认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与文化活动空间是选择在城市就业创业的主要原因。总而言之,大部分农村青年都是90后,他们对于物质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比老一辈更加强烈,城市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显然对他们有更大的吸引力。对已经工作的农村青年调查发现,农村地区的工资较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青年人是高消费的一类群体,过低的工资无法满足他们对更好层次消费的需求,这也导致部分青年去大城市工作。

对于未来有意愿返乡的农村籍大学生调查,如图2所示,想成为一名创业者的占40%,愿意担任大学生村官的占29%,希望从事技术性工作的占17%,想去乡镇企业工作的占8%,而愿意从事新型职业农民的占4%。愿意从事新型职业农民的农村青年较少,主要是因为对于这一职业不了解。新型职业是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产物,辽宁省预计到2019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5万人。农村青年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能力较强,普遍具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潜质。

3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影响因素的SWOT分析

根据上文的分析,归纳总结出辽宁省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见表1)。从自身因素分析,农村青年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普遍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优势,同时眼界更加开阔。农村青年对于网络的熟练运用更能发挥“互联网+农业多样化经营”的优势。与城市的青年相比,农村青年更加熟悉当地的生产生活环境,因为从小在相对艰苦的环境成长,普遍具备吃苦耐劳的韧劲,这些优势都有助于农村青年的就业创业。但是,农村青年缺乏就业创业经验,个人的经济资源有限,社会关系网络资源较为薄弱。

从外部因素分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辽宁省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青年返乡创业就业。借助“三支一扶”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辽宁省每年招聘6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辽西北地区工作。农村地区的租金、劳动力价格等方面与城市比较都具有相對优势。此外,随着互联网+农业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的兴起,农村地区的新产业迸发出强大的活力。农村青年在农村就业创业也存在不同方面的威胁,一方面由于社会家庭的舆论压力,认为回到农村就业创业没有机会,发展空间有限,这些老旧的思想阻碍了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就业的步伐。

4 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策略选择

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1034个调查样本为基础,通过SWOT分析可知,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存在优势和劣势的同时也面临着机会和挑战,SWOT分析为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提供了 S-O 策略、W-O策略、S-T策略和 W-T策略。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制约辽宁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的主要因素是农村缺乏就业创业环境、就业创业资源薄弱、创业认知度不足等,所以应重视W-O策略,利用机会,克服劣势,从而促进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

4.1 发挥优势,利用机会 (S- O 策略)

S-O策略组合中返乡青年要发挥自身优势并充分利用外部机会。例如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客、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等都是乡村振兴的新兴力量,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在农户带动、就业带动、标准化生产方面提供可观的就业岗位。而青年人才接受新知识能力强,正是这一岗位的合适人选。同时,当地政府要引导大学生将家乡的特产和电子商务,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化经营结合起来,使得大学生的智力资源与当地农民的人力资源充分结合,做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4.2 利用机会,克服劣势 (W- O 策略)

W-O策略需要返乡青年利用机会并克服自己的弱点。虽然青年返乡创业机会众多,但是其自身存在明显的劣势,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强农村网络、交通运输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此外,各级政府需加大对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农村青年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整合关于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信息、企业招工需求以及优秀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经验,建立专门的发布平台,向有意愿返乡就业创业的青年简化审批流程,及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工作。地方政府要积极组织返乡政策讲解会,使农村青年深刻理解返乡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强调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4.3 利用优势,挑战威胁 (S-T 策略)

S-T策略强调返乡青年要依靠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返乡青年虽然拥有人力资本等优势,但其返乡面临着就业岗位少、社会舆论的威胁,所以各级政府应积极树立返乡就业创业的模范精神,营造良好的返乡就业创业氛围,减少青年返乡阻力,并增进社会对于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的理解,营造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氛围,为人才在农村地区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4.4 克服劣势,回避威胁(W-T策略)

T策略组合中强调应减少内部弱点,回避外部威胁。返乡青年面临社会舆论、就业岗位少等大的威胁同时又缺乏工作经验与创业资源,需要其改善自身条件、提高自身素质来克服劣势。其可通过学习创业知识提高自身创业素质和创业意识,利用民间资本,采用合资或合作的方式创业。鼓励平台型企业和相关的培训机构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政府可通过设立创业园区,为返乡创业的农村大学生提供舒适方便的创业环境。

总结

根据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调查结果分析,阻碍辽宁省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的因素主要是缺乏工作经验、对创业认知度不足以及掌握的创业就业资源薄弱,相对于优势而言,劣势对农村青年返乡的阻力要远大于优势对其的拉力,所以应重视利用机会克服劣势策略,需要加大对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平台提供返乡就业创业信息及相关政策,同时加强农村网络、交通运输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为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林龙飞,陈传波.返乡创业青年的特征分析及政策支持构建—基于全国24省75县区995名返乡创业者的实地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8(09):53-61+10.

[2] Bird,B.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The case for inten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 (03) : 442-453.

[3] 周曉进.“农二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于创业机会理论的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2015(12):27-29.

[4] 陈洁.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困境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6(12):17-19.

[5] 张维贵. “三个课堂联动”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究[J].亚太教育,2015(26):247-248.

[6] 田桂芬.“农二代”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3(03):87-89.

[7] 张冰新.大学生返乡创业融资困境及其路径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7.

[8] 奠超,罗建河.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J].维续教育研究,2010(4):89-91.

[9] 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4):4-18.

[10] 叶剑峰"用工荒"又起[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3):1.

[11] 阮荣平,曹冰雪,周佩,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261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7(11):17-32.

[12] 姜长云.科学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J].管理世界,2018,34(04):17-24.

猜你喜欢
就业创业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影响性因素
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方法研究
企业英才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