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农民的渴望

2019-11-28 08:16黄鑫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7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

黄鑫

[摘要]费孝通先生以中国人传统生活背景写就的《江村经济》一书,详细描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经济活动。《江村经济》一书启示我们,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问题,只有走进农民的世界,充分理解农民的渴望,才能解决农民的困境,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词]江村经济;农村;农民

[中图分类号]C256[文献标识码]A

1 《江村经济》一书

人类学肇始于19世纪,起初是传教士和探险家所做的工作,他们到非西方、人迹罕至的所谓未开化的地区去做人种志。对于人类学而言,大众印象仍停留在南美洲某个原始部族是如何生活的。而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一书突破了人类学写作的既定范畴,标志着人类学的新发展,“未来的人类学不仅对塔斯马尼亚人、澳洲土著居民、美拉尼西亚的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人和霹雳的俾格米人有兴趣,而且对印度人、中国农民、西印度洋群岛黑人、脱离部落的哈勒姆非洲人同样关注。”

《江村经济》是基于一个中国人对自己国民的研究,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预言该书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里程碑。费孝通先生对一个小村庄生活的描述,呈现出了中国的缩影。开弦弓村的特殊之处在于:(1)此地的农民建立起了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同时存在农业和工业,是中国工业变迁过程的典型;(2)开弦弓村一带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高的农业发展水平;(3)开弦弓村水利交通方面,城乡之间关系特殊。在深入了解了农民生活后,费孝通先生认为农民生活的主要症结在于饥饿问题,其提出以工业方式对农村进行改革,以此提高农民的生活。《江村经济》并非是从某种理论出发抑或是对事实进行的宏大叙事,而是立足于中国实践,以俯身的姿态,从当时人民最迫切的问题为出发点展开的研究,得出了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此外还认识到要解决中国当下真正的问题仅靠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是行不通的。改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因此要团结一切力量寻求工业发展道路,解决农民的痛苦。

2 农村现状

对于如何解决农民的饥饿问题,费孝通先生认为,应当以建立乡镇企业的方式,实行科技下乡,以谋求农村的发展。在21世纪初期,农村在政府的主导下,的确兴办了大批乡镇企业。但也应注意到,这些乡镇企业更多的是污染严重的重工业,以及技术含量低、类似于家庭作坊式的工厂,当地居民的收入增长受限。此后,城市化席卷而来,大批精壮劳动力流入城市,乡镇企业消失,如今更多见于工业园区的形式。与此同时,户籍制度和经济原因使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在了农村,问题便产生了。

2.1 留守儿童的问题

根据2013年全国妇联公布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为6102万,截止到2016年底,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等部门公布的农村留守儿童为902万。虽然统计数字骤减,但是问题依然是不容忽视且严峻的,留守状态对农村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态都产生了不利影响,造成亲情淡薄,更可能成为欺凌的受害者和施害者。每个孩子自脱离母体开始,便具有了社会属性,成为了社会的一份子,每一个孩子也都是社会的孩子,将来都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竞争。如果忽视那些处于边缘地带的孩子,便是在社会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社会的不稳定系数提高,最后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势必也将影响未来中国的发展。

2.2 留守妇女的问题

在财新网的一篇封面报道《她们为何抑郁》中揭示了农村妇女心理抑郁的一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一份关于自杀者的调查表明,我国女性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群体,而这些自杀的女性中,绝大多数女性自杀者又是农村妇女。2016年4月,由北京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的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对秦巴山区七个国家级贫困县42个镇区下辖的42个村,展开了农村养育人抑郁问题的研究,对1062个养育人使用国际通用的DASS-21抑郁、焦虑和压力测评量表,经测试显示,24.5%的农村婴幼儿养育人有轻度或更高的抑郁倾向。造成农村妇女自杀、抑郁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经济因素占据首位,尚未摆脱的贫穷和撕裂的城乡分裂。这些年来,农民失去土地现象严重,即使没有失去土地,遗留下来的老弱病残也无力躬耕农田。而在主流话语体系中,农村往往又被塑造为“落后”与“贫穷”的对象,制度上的歧视显而易见。如何重构乡土秩序,如何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如何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型,如何应对农村的环境问题、村庄空洞化、农民工的尊严与安全感缺失、养老和抚育问题,是当下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关于农民的渴望

费孝通先生说:“正确地了解当前存在的以实事为依据的情况,将有助于引导这种变迁趋向于我们所期望的结果。社会科学的功能就在于此。”那么,什么是农村当下的现实?大量文字工作者基于农村的写作都在重复做着文本的再生产,这无益于对农村的理解,把农村作为怀旧的对象,哀叹美丽乡村的消失,这也是一场罗曼蒂克式的逃避。难道农村的生活空间与生产范围只是一片供城市中产阶级观赏的油菜花田吗?在有关农村的怀旧文学中,农村只能是朴素的、诗意的,而不能与市场、商品相联系,不能对钱产生渴望。在这种惯性思维下,农村只降解为了一个符号,成为一个抵御金钱和市场的腐蚀性力量的最后的堡垒,最后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恰恰是不可能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快手”、“抖音”等社交媒体推波助澜下,城市中的人得以窥见“农村的生活”,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新时代农民的渴望,这种渴望似乎与朴素、诗意缺乏联系,但这种渴望是强烈的。“要使各自具有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是非、好恶的各种人群之间相互容忍,互相尊重,我认为首先得通过理智的探索,去认识不同的由来。明白了各有各的理,才能求同存异,多元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和平的格局,也只有建立了这个格局才能保证人类继续是宇宙发展的先锋。”并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标准为“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作出区分,抑或“城里人”和“乡下人”。商品经济之前的中国农村是概念模糊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第一卷所言,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父权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和塑造农村的概念,重新理解农民的渴望,为农村注入现实意义和市场逻辑,注入资金,注入教育,注入医疗……而不是任由其成为怀古和审视的对象,而怀古本身已不再可能。

4    结语

“三农”问题是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及的重要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脱贫攻坚是一项难度大、责任重的任务,需要精准实施,精准识别。因此,当下扶贫攻坚的关键点在于要精准发力,基层聚焦聚力。加强人才选拔,整合农村资源,改进扶贫方式,细化工作,明确责任划分和工作划分,实现全过程的精准化。在此,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对于农村的问题需要基于农村的实践而得到的知识。当下农村的问题仍然是发展的问题,解决农村问题的办法在于如何有效的进行资金投入以及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关系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与走向。费孝通先生对开弦弓村的研究成果,以及对农民的理解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建议,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和认识今天的农村社会,在了解了农村的传统与变迁后,在明确了农村变迁过程中的问题后,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新时代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和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明确未来的农村、中国的農村如何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也是费孝通先生“志在富民”之愿景所在。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费孝通.外访杂写前言[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4.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613458,2017-10-18.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
耕牛和农民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农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取消农业户口,农民还是“农民”吗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