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城村荆楚派建筑适应性改造设计

2019-11-29 09:36吏希超
建材发展导向 2019年7期
关键词:适应性住宅建筑

吏希超

(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以适应性为切入点,分析梳理了地域背景特征和现状问题,由此提出了凸显适应性特征的共生改造模式,并以郢城村改造为实例,对改造策略进行应用分析。与以往研究的角度和类型相比,针对乡村住宅改造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自然、文化、产业三个因素做研究,具有较好的前瞻性和广泛的可行性。

1 适应性共生改造模式

建筑改造需要思考单体与群体建筑相适应、群体与村镇空间相适应、建筑与自然景观相适应。适应中求和谐,和谐中求变化,变化中求重点,重点中求节奏与韵律,彰显荆楚建筑灵动、浪漫、亲和自然的特征,达到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现代材料与本土工艺合理运用,凸显民居的乡土气息。正如吴良镛教授所概括:“建筑设计要乡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本土化”。力图创造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态建筑,在建筑的生命周期里降低建筑的运营维护成本。

2 郢城村整体现状条件

郢城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郢城镇郢城村。北纬:30.386262,东经:112.229386。郢城遗址于1956 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5 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郢城遗址平面略成正方形,城垣周长约5.5 公里,城垣外一周护城河清晰可见,城内面积约2 平方公里,郢城是秦汉时期重要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郢城遗址是荆州秦汉时期古城遗址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郢城村位于荆州市,周边村落有澎湖村、郢南村、五台村,资源丰富,丽水青山,人杰地灵,热情好客。村湾面积327亩,农户62 户,人口196 人,房屋86 栋,耕地面积142 亩。村内企业有家具城、纯净水厂、石材料厂、缫丝厂等。农产品主要有西洋菜、高粱、南瓜等。村内资源有碲银矿、花岗岩、板钛矿等。村里建有郢城村粮站,郢城村卫生院。

经过对现场板块的抽象简化,其肌理呈板块状分布,道路呈不规则网格状布局,农田紧挨居住群不规则的分布其间。改造基地内村民住房集中于一侧,村落无规律的散布于板块之中,混乱无序,但同时显现自由多变的特点。目前村内道路不成系统,可达性不强,田间道路多为土路,分布混乱。村内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和老人,村庄空心化,老龄化趋势逐渐显露。村内现存建筑大多为现代农村建筑,旧居形式建筑保留较少质量也较差。

景观绿化率较高,植被丰富,具有田园气息,居住空间面积大。但景观空间组织混乱,荒地较多,院落破败,用地不经济。村庄水体严重污染,需要进一步改善。环境卫生情况差,家畜饲养有待管理。

3 郢城村住宅建筑改造目标及方法

改造目标是深入挖掘郢城村住宅建筑特色,着力改善村容村貌,使建筑与环境相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造原则是合理操作原则和生态可持续原则。合理操作原则是主要采取立面修复、屋顶修缮、门窗更换等方便操作、经济适用的方法,鼓励改造建筑尽可能选用本土材料、本土工艺,有效节约项目投资,提高项目可操作性。生态持续原则是鼓励运用比较成熟、经济的生态技术,如沼气、阳光房、太阳能热水器。

穿斗式结构是荆楚住宅要素的显著特点,它存在于建筑之内,将此结构抽象简化后表现在山墙之上,以此来丰富立面,呼应“美山墙”的特点。住宅改造将屋檐更向外延伸翘起,正脊也相对拉高使其明显,凸显“深出檐”特点。整体颜色以灰瓦白墙为主,偏红木色点缀,大气优雅有韵味。

郢城村街巷空间环境卫生情况较差。考虑到住宅周边环境,对住宅的宜居性、适应性和生态性影响,路网应考虑延伸尽道路近端,以形成环路,对宅前空间进行铺装平整,种植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果蔬,可以提高绿化率,形成良好的绿化效果,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清理宅前杂乱堆放的草垛、砖块等,充分利用街巷有效空间,垂直绿化、见缝插绿,合理改善街巷的空间环境。

住宅周边改造以提升村民生活环境品质为切入点,以期农家乐、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相适应产业发展,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美化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体现传统荆楚民居特色。规划种植兼有观赏和经济价值的水果、蔬菜、花卉等,配置景观小品,美化乡村环境,提升观光品质。将砖混结构建筑做立面改造,土砖或砖木结构建筑拆除,废旧建筑可以做后期景观铺装和景观小品。在村庄庭院自身居住和生活需求满足的条件下,与村庄旅游产业相结合,鼓励院落发展“农家客舍”、“绿色餐饮”,进一步提升院落空间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4 结语

本次适应性改造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一种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空间规划、建筑改造,将“预制件”与“本土工艺”相结合,将“新材料”与“旧建筑”相结合,表面产生一种新旧碰撞的效果,实质是“新旧共生”。但是改造的初衷不是摒弃过去的一切,产生同质化的“千村一面”。而是想留住“乡愁”,让外出务工的人们归乡后发现改造后的建筑还有自己儿时的影子、儿时的味道。乡村改造将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相结合是对建筑生命的一种延续,也是对历史文脉的一种传承。本课题研究的最大特色是结合了荆楚地区的民居特点,通过对地域背景的研究应用到郢城村案例中去,以此综合提升人们对乡村住宅归属感和认同感。

猜你喜欢
适应性住宅建筑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Jaffa住宅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