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道合一”造物思想下陶瓷形制的解读

2019-11-29 09:05熊露唐敏袁枫方涛吴琳
佛山陶瓷 2019年10期
关键词:陶瓷

熊露 唐敏 袁枫 方涛 吴琳

摘 要:陶瓷作为记录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不仅是一类实用器,同时也是具有高级意识形态的衍生物,蕴含了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本文将从“器道合一”的角度解读古陶瓷器物的形制演变及其影响,对具有特质的形制变化探寻艺术与精神的创造真谛,从中总结出先民审美风格的物化形态由陶瓷形制演变的体现,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符号传达出先民的造物思想,并承载其精神寄托与美学情趣。

关键词:陶瓷;器道合一;造物思想;形制演变

1 前 言

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出现应晚于陶器的发明,作为日常生活器皿而出现的陶器是最初创烧的目的,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作为古代手工业中的重要分支的陶瓷行业,无论是在器物本体的功能性和艺术性,还是意识形态方面均深受其影响。道教是依托中国本土文化和思想产生的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大约在东汉晚期具备了完整的形态[1],而老子将道教文化精髓与陶瓷造物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作为自然万物的本质和宇宙运行的总规律,使得陶瓷形制变化成为一种特殊符号。陶瓷是中国传统道教文化与艺术思想的重要载体,传统道教文化与艺术思想赋予了中国古陶瓷独特的灵魂和品格。“器道合一”的造物思想、“大象无形”的美学范畴等观念对陶瓷形制的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思想观念共同承载了中国古陶瓷的精神寄托和美学情趣。

2 造物思想源流

遥远的石器时代就有了造物行为,它是人类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相抗争期间的活动产生的,早期的造物行为目的明确,特征鲜明。随着生产水平和思维认识的提高,宗教色彩乃至审美思想开始逐渐影响造物活动,有的器物无论造型还是纹饰都带上了神秘的元素,甚至因原始崇拜而制作的实用器也开始出现。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完整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先秦的《考工记》还是明代的《天工开物》等等,其核心思想都强调“器道合一”的造物理念,主张人与自然的互通和共生,即整个天地自然是一个包含人类自身在内的生生不息的环境,所有人类行为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原始人经过漫长的岁月,在造物活动中寻找最为顺手和最能发挥器物功能的形制,古希腊哲学派别毕德哥拉斯派就指出“圆和球形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美的形体”[2],而普列汉诺夫也曾指出“大概是人的身体的结构以及动物身体的结构,只有残废者和畸形者的身体是不对称的,他们总一定使体格正常的人产生一种不愉快的印象,因此,欣赏对称的能力也是自然赋予我们的”[3] 。先民在原始单纯的造物活动中,逐渐找到了合理的形,同时也逐渐认识到形体美,以古代彩陶形制嬗变为例,不仅能看出先民造物如何趋向用于美的统一。裴李岗文化等遗址出土了大量圆底、呈半圆形的陶器,同时还有不少利用自然物形制略加改进的器皿造型,如一些依据各种瓜果造型(图1),取形会意改造的陶器。而到了仰韶文化时期,为了使器物放置平衡稳定,一改圆底为小平底,同时为了取用便携,出现了卷沿,已然开始摆脱自然物体的原貌。其中有一种叫尖底瓶的实用器最为特殊(图2),恰恰符合老子弟子辛文子在《通玄真经·守弱》中对器道的描述,“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即正,其盈即覆”[4]。

商周文化的器物神秘狞厉,春秋战国文化的人性觉醒,秦汉时期的昂扬向上,以至于六朝文化的秀骨清相,隋唐文化的富丽丰满,宋文化的心物化一等等,器物形制的嬗变一方面是先民对自然物的直接模拟,而另一方面则是先民被自然对象中所蕴含的诸如节奏、韵律、对称、呼应、均齐、平衡、对比、调和、比例、权衡等形式美法则的诱使和启迪。[5]对传统造物思想以及精髓的追根溯源,自然联系到陶瓷器形制这一载体之上,这种造物行为和活动无不取材于自然,人物自然和谐沟通和融合。

3 陶瓷造物观的“道”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汉族宗教,它早期源于巫术活动,从石器时代起,先民便开始寻求自然的庇佑,遂而认为万物皆有灵,出现了许多仿生器,这便是原始先民在形成宗教前最早出现的理念。对自然的崇拜、灵魂的敬信、祖先的敬畏,在历史发展阶段里逐渐演化成人与自然合一的道教文化萌发阶段。道教文化观念被广泛应用到陶瓷器的器型形制上,大大丰富了陶瓷器的内涵,对先民的思想观念、社会经济及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道教文化是构建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陶瓷作为土性化的文化载体,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说陶瓷与道教的关联,归根结底还在于两者有着本源的相通。道教讲究阴阳互补,五行相生,而陶瓷便是五行相应的载体。古陶瓷中器道合一、道法自然的观念,始终以生生不息的意识形态出现在各个时代的精品器物中,形成了华夏文化既统一又多彩的民族特色,供后人鉴赏与借鉴。

老子阐述“道”的含义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抽象的生命、生存、存在的规律可以解读为自然规律的延续[5]。“道”之无形,“器”之有形,通过陶瓷形态语言把精神寄托与美学意境展现出来,通过无形和有形的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体现一种相依共存的关系。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坚持“无其器则无道”、“尽器则道在其中”的唯物主义造物观,其中心问题即是“道”与“器”的关系,“器”是形象的具体事物,是形而下,而“道”则是客观存在的观念,属于形而上,即《周易》中提到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将陶瓷的成器解读为“无”的观念,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而如何达到“无”,需心灵自由之“无为”的心态。器物本身具有很强的象征性,陶瓷形制的变化强调“大象无形”形式,蕴含天圆地方等质朴观念。器物的造型代表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同时被赋予不同的象征。而这些象征性必须在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再赋予器物特殊的审美性,如原始陶器鬲的形制变化(图3、图4),在外形上看,结构大体都是分为两个部分,上部方形或圆形中空,下部为三个中空袋足,这种设计决定了用途。而形制的演变是随着先民对自然的理解和猜测发展变化的,最早呈纵深式,以后横宽式改变体现了某种象征主义的意境,以线条美表现出形制的韵律美,将器物看作有生命的个体,通过单纯的线条表现器物整体的生命力。

4 结语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而融合本土宗教的道教文化,挖掘传统陶瓷形制的思想精髓,通过形制的变化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发展法则,正是陶瓷形制变化语言传达和承载的精神寄托与美学情趣。解读“器道合一”的造物思想,将陶瓷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用认知的形象、感知的意向和顿悟的道象来变化形制,建立人与器之间的情感联系,亦是传统造物思想和精神文明之间的一种纽带。

参考文献

[1] 高纪洋. 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2.

[2] 卞宗舜.周旭.史玉琢.中国工艺美术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

[3] 杨曾宪.论物理因素之审美意义——审美系统物理层次简述[J].齐鲁学刊.1993(06):52-56+69.

[4] 马晓燕.尖底瓶的功能及其演變[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03):96-99.

[5] 臧金栋.火与土的孕育---原始彩陶造型与纹饰探析.山东大学[D].2008.

[6] 许春华.老子道论[D].河北大学.2011.

猜你喜欢
陶瓷
陶瓷艺术作品>
王立新陶瓷艺术
王立新陶瓷艺术
王立新 陶瓷艺术
王立新陶瓷艺术
漂亮的陶瓷彩绘
王立新陶瓷艺术
金意陶陶瓷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