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研究与探索
——以飞行器制造工程“一流专业”建设为例

2019-12-01 23:41郝红武彭玉海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双一流产教飞行器

郝红武,彭玉海,侯 伟

(西安航空学院 飞行器学院,西安 710077)

2017年1月,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以下简称三部委)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2015年10月,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高校建设转向以提高质量为主的“内涵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改造和升级的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对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来说,既是发展机遇,又面临挑战。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虽然各建设高校做了大量努力,提出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建设过程中如何与国家战略及地方发展需求相结合,强化“产学研创”和“军民融合”等的协调推进至关重要。探索新形势下行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双一流”建设机制和策略,培养对接行业、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是本文研究探讨的主旨。

1 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例如思想认识不到位、固化的思维模式、协同育人机制缺失、缺少综合创新平台和建设环境以及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等。笔者认为,在目前众多的问题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思想观念桎梏和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确

思想观念决定行动的方向,进而影响行动的效果。地方高校对人才培养定位、类型和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质量标准等观念认识的偏差,将直接影响学校建设的制度性设计和推进路径。

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对自身发展能力和可能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的预期不清晰,达不到科学判断,准确把握的程度。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要认真研究自身地方性的内质,明确其“地方性”。地方性表现在“区域性”+“产业性”,是两者有效的融合。地方高校最重要的属性是“地方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能[1],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地方性”必须有落脚,同时要融合区域经济发展及行业需求。

1.2 学科交叉融合及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问题

目前,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高校提高办学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略之一。为此,地方高校在构建科学合理、系统规范、切实可行的支持体系,保障学科交叉融合有效实施的同时,还要同时构建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体系,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地方高校要创新管理模式,加快构建有利于激发学科交叉融合及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的管理机制,促进其走向实质化。学科交叉融合是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它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它不是简单的学科叠加、专业拼凑和方向合并,其本质在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知识的融合汇聚以及由此催生的原创性发展力[2]。因此,要从以下几点认识:一是科学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及学科专业一体化整体规划。二是要营造学科交叉融合氛围。地方高校要不断引导、鼓励教师拓宽学科视野,跳出本学科研究的思维惯性,形成多学科思维方式。三是要积极营造宽松包容、协同创新的学科环境,培育竞争共生的良好学科生态和文化氛围[3-4]。

1.3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性问题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国外一种较为成熟的教育模式,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和影响。近十多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不断借鉴和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发展,用于解决高校人才培养的供需错位和服务能力弱化以及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创新意识弱等问题,特别是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更加明确了开展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虽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在应用型高校 “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提倡, 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育人机制中高校与企业的利益不协调是主要问题。同时许多地方高校自主发展能力匮乏,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缺少创新意识,人才培养的供需错位,特别是服务企业技术需求能力的弱化导致育人各方出现共同利益盲区[5],特别是综合合作平台的缺位,致使协同技术创新和协同育人都难以实现,影响了协同育人教育的开展,这就是协同育人的机制问题。

2 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策略及探索

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需要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性的开展建设工作[6]。要根据“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将具体建设目标与行业、产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与学校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建设目标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行业特色、地域特色、学科特色、能力特色、模式特色。自上而下,综合改革。在建设中,要明确学校定位和发展方向、特色,精准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要统筹规划学科专业群,以利于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按照“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要求,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飞行器制造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的实施策略。

2.1 加强顶层设计,凝练学校特色,明确发展方向

地方高校要认真研究其“地方性”,针对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结合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经验,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把握行业需求方向,充分利用地方和行业资源,凝练学校特色,明确发展方向。

西安航空学院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高校,地处陕西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加强航空特色专业的规划和建设,厚植“一体两翼”(“一体”——航空制造,“两翼”——民航运输业和通航产业)学科专业优势,确立了建设航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学院贯彻新工科理念和思想,按照“双一流”建设的要求,推进学院各项建设,致力于航空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

学院从顶层规划设计了服务“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学科专业布局,下设飞行器学院、民航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能源与建筑学院、车辆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和体育部等16个教学院(部),开办有30多个本科专业,覆盖文、理、工、管四大学科门类,16个专业类。同时,在相关学院细化了专业发展方向,凝练了专业特色,精准对接航空发展需要。

2.2 学科专业建设上坚持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

交叉与融合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西安航空学院结合多年航空积淀,针对产业升级以及服务地方和行业的需要,坚持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建设及发展理念,规划并建设了航空制造专业群、航空电子电气专业群、航空管理及物流专业群。

为加强航空特色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学院设立了飞行器学院,形成了以飞行器制造为引领,贯穿飞行器设计、制造、试验、维修和飞行等专业并对接飞行器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体系,构建了良好的学科交叉融合环境。

目前,飞行器学院设置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技术四个本科专业,涉及到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交通运输工程等三个一级学科和固体力学、流体力学、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等多个二级学科。

在飞行器制造工程“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基于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飞行器学院在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飞机装配工艺、飞机维修和飞机复合材料三个专业方向,飞行器设计、固体力学和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三个二级学科共同支撑飞行器制造人才培养的交叉融合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2.3 建设跨学科之产教融合综合平台

地方高校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升级的需要,紧密围绕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7-8]。要建立跨学科的产教融合综合平台,对接行业、产业及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精细规划集教育、培训、研发一体的共享型产教融合综合平台,使之链接校企、社会,进而成为实现军民融合及成果转化之载体,形成协同育人之纽带,确保协同育人的有效性。

飞行器制造工程在“一流专业”产教融合综合平台建设过程中,确立了通过与企业、资源(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互补、互通的方式来解决产学研合作及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这样做一是促进企业生产及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二是指导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达到学科专业建设与企业、产业链的“恰当”对接,形成互补,促进并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目前,飞行器制造工程在“一流专业”建设中,建设有“飞行器专业产教融合中心”,用于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军民融合的有效机制,解决飞行器制造工程“一流专业”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问题。同时形成了飞行器装配技术、航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航空检测和维修等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实现了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提升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2.4 明确培养目标,精准制定培养方案

以航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引领,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指导,以飞行器制造工程“一流专业”产教融合综合平台为支撑,制定了符合服务航空制造业以及中小型科技类企业,并与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明确的毕业标准要求以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在培养方案指导下,设计了体现专业发展定位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以及与飞机制造相关的实践、实训实习课程等,支持并引导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培养符合行业和经济社会需求的航空制造人才,同时形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行业的发展导向和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修订飞行器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动态调整专业课程内容,以达到与企业技术相同步,确保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需求相吻合。

2.5 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乃至高校发展的要素之一,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和缺失是影响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因素。因此,强化“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尤为重要。

在飞行器制造工程“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深入实施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师风师德端正、创新能力突出、善于团结协作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设置专业带头人,要求具有教授职称及硕士以上学历,且最高学历专业与本专业一致,熟悉本学科专业领域发展态势,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学术水平,在同行业中有一定知名度。二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从航空制造企事业单位引进技术专家充实教师队伍,同时聘请企业技术能手做兼职教师。三是制定倾斜政策,支持并激励本专业教师从事科研和教改项目研究,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2.6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协同发展

在应用型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相互之间有互补和促进的作用[9]。西安航空学院飞行器学院在飞行器制造工程“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通过采用以下做法强化协同发展。一是开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了本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特色和体系。二是与中航工业西飞、中航工业华北通飞、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达索系统(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航工业庆安集团等航空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开展合作。三是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02厂、西安势加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嘉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禹奕智能(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快点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本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开展多方位合作。通过这些做法使得校企合作双方能进一步加强深度合作,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技术培训项目,提供综合技术服务,实现了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协同发展。

3 结语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地方高校要围绕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技术升级的需求建设学科专业,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和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强化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建立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西安航空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经验,不仅对其他学科专业群的建设有示范和引领作用,也对其他应用型院校的“双一流”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双一流产教飞行器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高超声速飞行器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飞行器多余物信号识别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神秘的飞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