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二聚体检验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判断和临床疗效的价值

2019-12-02 05:16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8期
关键词:高凝淋巴二聚体

李 响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血液系统疾病中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是对患者生命安全危害高的疾病之一,因病情的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较低,如果长时间处于出血状态,容易引起高凝状态,严重时引起死亡[1]。因此,临床为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对其病情发展、疗效进行全面性评估,多采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虽然临床病情诊断准确率高,为后期治疗提供依据,但是该检查方法对患者创伤大,加重患者病痛[2]。基于此,临床为了寻找创伤小,减轻患者痛苦的检查方式,临床医学将研究方向转向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改善角度,通过促凝因子增多,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因此,本研究以收治的患者为对象面积与血浆D-二聚体检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抽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为对象。参照组35例健康体检者,男女患者分别19例、16例,年龄22~73岁,年龄(47.58±5.62)岁,研究组7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年龄23~73岁,男女患者分别40例、30例,平均(48.03±5.66)岁,病程7~11个月,平均(9.05±1.65)个月,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5例,患者均为初治期。基础资料经过数据对比检验,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全部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血液样本3 mL血浆分离后,将其置于零下20 ℃环境下存放,选取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其质控品,通过免疫比浊法对标本实施检测[3]。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给予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M3期患者辅助维甲酸、全反式亚坤酸化疗;急性淋巴细胞患者给予柔红霉素与长春新碱、门冬酰胺酶、波尼松治疗四联疗法。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后采取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化疗后,缓解期患者47例、复发期患者23例[4]。

1.3 观察指标:经过治疗,对健康体检者、急性白细胞患者血浆D-具体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分析急性非淋巴、淋巴白细胞患者检验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资料经过整理,全部选用SPSS18.0系统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t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卡方处理;资料经过数据差异检验,P<0.05,代表统计学价值存在。

2 结果

2.1 患者与健康体检者检验结果:初治期研究组(186.03±109.25)μg/mL,缓解期(92.30±107.11)μg/mL,复发期(308.79±131.58)μg/mL,参照组(101.88±112.05)μg/mL,相对比参照组,研究组初治期、复发期水平高P<0.05,缓解期数据差异小P>0.05;同组比较,复发期比初治期、缓解期水平高,P<0.05。

2.2 急性非淋巴与淋巴白血胞患者检验结果: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验结果比较,缓解期结果数据差异小,P>0.05,初治期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含量高,数据差异经过检验,P<0.05,见表1。

表1 急性非淋巴与淋巴白血胞患者检验结果(μg/mL,±s)

表1 急性非淋巴与淋巴白血胞患者检验结果(μg/mL,±s)

3 讨 论

急性白血病是临床克隆性恶性疾病之一,临床表现多以出血症状为主,但是发病机制则往往与患者血管壁被白血病细胞侵害,减少血小板含量引起,致使促凝因子被分泌,增加血液凝固效果,从而引起高凝反应。白血病患者因病症的影响,往往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干扰肿瘤细胞活性,让其更加容易受到肿瘤细胞的浸润,让肿瘤细胞增殖,提高转移率。在以往的凝血功能检测期间,对急性白细胞疾病患者的出血、高凝状态检测准确度低[5]。早期弥散性血管凝血状态,经过检验,结果显示:除了血小板偶尔出现异常状态,凝血酶原时间、凝血因子指标均正常。同时因纤维蛋白原具有较强的代谢、代偿能力,所以在急性早期发作时,亚急性或者慢性状态下的PIB指标与正常指标相差小。经过特异性降解后,交联纤维蛋白形成血浆D-二聚体,血浆D-二聚体中的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连接键特性,所以在检验过程中临床检验特异性高[6]。另外纤溶酶活性与凝血酶合成过程可以由D-二聚体表现,所以血浆D-二聚体常常用于高凝状态或者纤溶亢检测过程期间,有效确保检测准确率,为后期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本次实践得出:相对比参照组,初治期研究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高,表示患者初期状态为高凝状态,经过治疗后病症明显改善;而复发期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参照组高,表示患者凝血功能再次出现异常。由此可见,D-二聚体检验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具有直观性反映效果[7]。因此,在此基础上,根据检验结果,根据急性白细胞患者病情分别给予不同治疗方法,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原因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经过药物化疗后,促凝因子被分泌,使凝血功能出现改善;同时因患者白细胞增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出现损伤,激活凝血系统,让受损内皮细胞纤溶酶原物质受其刺激,引起继发性亢进。因此,在急性白血病患者检测期间,采用血浆D-二聚体检验可作为其评价数据支持,为分辨继发性与原发性纤溶提供诊断依据。

综上所述,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判断与临床疗效分析中,采用血浆D-二聚体检验可动态检测患者病情和临床疗效,适宜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高凝淋巴二聚体
教你一套全身淋巴按摩操
不同数学模型多b值DWI在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血管侵犯中的能力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低分子肝素钠和右旋糖酐对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治疗效果的影响
注意,有种“胖”不能靠运动去减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