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示范项目案例总结

2019-12-02 06:29董明朝竹溪县环境监测站
节能与环保 2019年10期
关键词:土壤环境点位耕地

文_董明朝 竹溪县环境监测站

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示范项目在中央资金的扶持下,利用原位稳定化/活化加植物联合修复工艺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从工程实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今后开展同类项目的实施找到了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进一步开展农用地土壤修复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1 项目基本概况

1.1 任务来源与背景

该项目位于秦巴地区山区县一个小山村,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2012年该地大米检测镉超标,引起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责成相关部门开展联合调查并启动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原国家环境保护部为支持土壤污染防治工程,将该项目纳入2015年度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试点示范。

1.2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土壤修复与处理工程。本项目总体修复治理规模679亩,其中:重污染土壤重金属固定-低积累作物安全种植修复工程629亩;中-轻度污染土壤重金属活化-超富集植物提取联合修复工程50亩。

配套工程。土壤及植物监测、植物体安全处理工程、田间道路和灌溉水渠建设、农机具及管理用房等附属设施等。

1.3 项目任务与目标

修复目标与验收标准:中轻度污染耕地以降低修复区域土壤重金属(以Cd和Ni为主)含量及有效态为主,以《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的筛选值作为验收修复目标。重度污染耕地土壤产出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粮食作物(水稻)。主要农产品符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标准要求。重度污染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有效态只为观察值,不作为验收值进行考核。

2 项目区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情况

本期采用网格布点方法,对重度污染区每1亩地布设一个点位,中轻度污染区每5亩地设置一个点位,总计644个点,现场采集1192个土壤样品。检测项目为Cd 、Ni、Hg、As、Cr 、Cu、Zn、Pb、pH值。依据《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检测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修复前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汇总表

3 耕地污染治理方案

本项目中重度污染耕地采用稳定化-低积累作物安全联合修复技术对部分重度污染土壤进行修复;中-轻度污染区土壤则采用活化-超富集植物提取修复技术进行修复。土壤修复的总体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

图1 污染耕地修复总体技术路线图

对中-轻度污染耕地的超标污染物Cd和Ni,采用活化剂对土壤中的Cd和Ni进行活化处理,增加大生物量富集植物对重金属进行提取,通过美国苋菜和甜高粱大生物量富集植物进行提取修复。修复面积为50亩,修复深度为0~20cm。针对项目区Cd、Ni为主要的重度污染耕地,主要采取化学原位稳定化技术进行修复,通过向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加入稳定化剂,通过施加农田调理剂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态含量,使其满足复垦要求,同时阻止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的迁移、扩散,从而降低污染物质的毒害作用,修复面积为629亩,修复深度为0~20cm。

4 修复效果评价

4.1 修复后土壤达标效果

在验收阶段共采集土壤样品84套,其中:中-轻度污染区域16套,重度污染区域采集68套。通过检测分析,中轻度污染土壤的重金属浓度除Cd外,其他重金属平均浓度达到《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筛选值,修复后与修复前相比较,土壤中Cd浓度降低15.5%,达到修复治理目标。重度污染区域68个样品,铬、汞、铅所有点位全部达标;砷有6个点位超标,镍有6个点位超标,铜有11个点位超标,锌有15个点位超标,镉有67个点位超标,其中27个点位超出管制值。表明重度污染区域重金元素达标率低,需要进一步修复治理。

4.2 修复后土壤重金属有效态降低效果

修复前,采用DPTA提取方法测试的Cd有效态的均值为2.49mg/kg、Ni有效态的均值为6.72mg/kg,CaCl2提取方法测试样品数量为40,Cd有效态的均值为0.26mg/kg、Ni有效态的均值为0.61mg/kg。修复后,重度污染区抽样共68个样品,Cd有效态的均值为0.06mg/kg、Ni有效态的均值为0.62mg/kg。农田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Cd的有效态的降低率达到76.9%,Ni有效态与修复前相比变化不大,超标点位占比仅为8.8%,土壤中的含量较低。经过修复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大幅下降,可降低农作物的吸收率,提高农产品安全性。

4.3 修复后项目区农产品达标及产量评价

经修复后玉米平均增产54.83%,水稻平均增产10.54%。重度污染区域经修复后,旱地全部13个点位的玉米样品重金属含量指标符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7)标准要求,污染治理效果达标;水田全部20个点位的水稻样品重金属含量指标,除个别重金属以外,其他均符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7)标准要求。

5 经验总结

扎实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是项目实施的基础。本项目在开工实施前,用一年半时间,对项目区域耕地土壤和灌溉水、地表水、环境空气、农产品、农业投入品进行了全面调查,以判明项目区域受土壤污染程度,分析污染成因。在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实施方案和施工设计方案,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基础依据。

地方组织领导和专家把关是推进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该项目属于示范类项目,无现成经验可供参考,边实施、边探索。面对项目资金安全管理、当地农户利益诉求、不利天气影响等情况,当地县政府成立了工作协调组,抽调财政、审计、环保、农业等部门精干人员具体协调处理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在项目调查、施工、验收等阶段,组织专家论证各阶段存在的技术问题,为项目推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6 亟待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项目区域污染程度等级划分比较混乱。在重度污染区域中有轻度污染点位样品,在中轻度污染区域中有重度污染点位样品,给设计、施工和项目管理造成很大困扰。二是修复区投加调理剂后,验收采样中将调理剂与土壤样品一并混合进入采集和分析,导致修复后的部分点位土壤重金属含量不降反增,影响修复效果。三是该项目修复期过短。该项目计划修复3年,实际修复工程一年半,未能保证3年至少2个农产品季节的观察期,修复效果未能全部达标。四是修复过程中遇到持续冰冻和干旱少雨天气影响,植物生长不正常,降低了吸附重金属效果。五是从农民手中收转土地进行集中修复治理时,当地农户因利益诉求干扰施。六是项目属性定位到底是服务类还是工程类不准,争议过大,人为阻碍项目顺利推进。七是农用地项目预算编制及技术操作管理方面的支撑依据缺乏,在项目管理和资金预算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猜你喜欢
土壤环境点位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基于结构光视觉的钻孔点位法矢检测技术研究
机器人点位控制速度规划算法选择策略
耕地时节
大盘仍在强烈下跌趋势中
有机氯农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土壤环境安全及其污染防治对策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