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吒》到《罗小黑战记》:国漫离崛起还有多远?

2019-12-02 10:11罗广彦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战记国漫哪吒

罗广彦

从《大圣归来》横空出世,靠着逆天的口碑创下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纪录开始,人们就期待国产动画电影能够重新崛起,走出小众圈子并吸引更多观众。今夏《哪吒之魔童降世》以近47亿票房冲上中国影史票房榜第二的惊人表现,又让人们觉得国漫复兴仿佛近在眼前。

下一部“爆款”动画似乎很快就出现了。《罗小黑战记》于9月7日正式公映,此前两周的点映已经为它积攒了8.9分的豆瓣高分,而它作为连载近十年的动画剧集所积累的深厚粉丝基础,更让公众对其充满关注。大家都好奇《罗小黑战记》能否票房大卖,继续缔造国产动画电影的奇迹,抑或凭借它独树一帜的2D画风开创国漫的全新道路,接过《哪吒》的接力棒,开创中国的“动画元年”。

与《哪吒》一样,《罗小黑战记》在各个网站均收获了好评,截至目前其豆瓣评分依然在8分以上。但在票房表现上,它却似乎没有《哪吒》那么气势若虹:首日上映近4500万票房,上映九天破两亿的成绩虽已相当出色,但对比后者首日即达到1.39亿票房的火爆仍然相去甚远。大众对《罗小黑战记》的评价也逐渐由一开始的交口称赞转向质疑与批评:它的高评分缘于它是一部真正优秀的动画电影,还是由于观众对国产动画的宽容?在《哪吒》的成功之后,国漫又应该如何借着这股东风,真正实现崛起?

在《“罗小黑”为什么成不了爆款》一文中,作者认为《罗小黑战记》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成功,正是因为该片粗糙的世界观设定与叙事。主创们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在逻辑上不能自洽,观众也因此不能被故事打动。影片并不像《哪吒》那样以人们熟悉的传统文化题材为背景,无法让观众迅速理解影片的文化背景与人物形象,需要花费更多力气,才能让观众进入影片的叙事当中。而影片中生造的“灵质空间”“空间系”的陌生设定,更让粉丝以外的观众一头雾水。

更重要的是,设定的不成功,让主创在讲述故事时的合理性以及想要传达的价值观的感染力都变得可疑。影片中妖精与人类明明是不同种族,但却与人类极为相似,除了长相和法术不一样,它们与人类没什么区别——没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也没有特殊的生活习性。在影片中,当人类社会逐步蚕食妖精的生存空间,后者要么伪装自己适应人类生活,要么就在无人之地隐居,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反派角色的风息夺回家园的诉求似乎完全是正义的,而正派角色想要和平相处的诉求反而让人疑惑。这让全片想要传达的价值观不断摆荡:前半段不断展示的美好山川、万物有灵的治愈画面,似乎是要传达环保的概念,而到后半部分却让位于和稀泥的和谐共处——对于人类在环境破坏问题上犯下的过错,以及要求妖精牺牲利益等问题,却完全没有得到应有的正视与反思。

而主创们想通过罗小黑传达的“打破异类偏见,与不同族群共存”的价值由于叙事的粗糙,同样失去了说服力。在影片中段,小黑与无限在路上的叙事模式,类似于好莱坞的萌娃+大叔的公路片模式。在这部分,小黑本应完成情感与价值观的双重转折,调和自己的身份认同以及善恶观。但一方面,这部分的叙事节奏实在太过拖沓,充满了卖萌、搞笑、同性暧昧等情节,让许多观众失去耐心;另一方面,在这段旅程中,人与妖的整体对立并没有得到深刻的刻画,直到最后,小黑也没有对自身身份的认知觉醒,终极之战中,也缺少不被认同的异类冲破种族隔阂的意味,因此,全片想要传达的“不同族群和谐共处”的价值观也缺乏说服力与感染力。

国漫的崛起与否,当然不能从一部动画电影的剧情中观察出来。但《罗小黑战记》的叙事模式与人物塑造的套路,其实反映了国漫更深层次,也更容易被忽视的普遍问题。“枪稿”公众号撰文指出,《罗小黑战记》与《哪吒》的出现的确说明中国动画电影在不断进步,但其实它们在创作方面并没有创新,与上海美术制片厂的时代相比,而今中国动画电影的地位依然只是纯粹的学习者和跟风者,包括人物关系与矛盾结构都套用了已被好莱坞反复验证过的最经典的模式。例如在角色架构上,两部电影采用了流行的“双主角CP”的设计,利用角色性格的反差与主角间的暧昧情愫吸引观众,并且将角色的外化特征放在内涵和丰富性之上,简化为高冷、软萌或亦正亦邪的形象。虽然这些面孔充满特色,但放在电影中却显得过于任务清晰,分工明确,人物本应具有的复杂内涵就无从体现。这些略顯陈旧的叙事套路在国内尚且有情感加成,但将作品放到国际上就无法产生同样震撼的反响,这或许就是《哪吒》在海外放映票房遇冷的原因。

与此同时,近期不少海外动画电影都令人眼前一亮。《蜘蛛侠:平行宇宙》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动画电影的创作理念与风格,杂糅着游戏与互联网对动画的冲击,让动画电影变得更加复杂多样;Netflix的《爱、死亡与机器人》则展示了丰富的创意题材与人才储备。在海外动画电影狂飙猛进的背景下,作者指出,国漫不能只是亦步亦趋地跟随,应该在吸收先进技术与理念的同时,在叙事方式与美学风格上走出属于国漫自己的道路。

除了具体的内容创作层面以外,对国产动画电影产业本身的讨论同样值得关注。

《罗小黑战记》制作人丛芳冰在接受公众号“三声”的采访时指出,“国漫崛起”需要行业与市场的成长。国产动画电影目前没有建立足够成熟的行业生态,这限制了动画制作的产能,即使是不断刷新影史纪录的《哪吒》,它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参与人数超过1600人的“人海战术”上。《罗小黑战记》的制作团队试图用外包的方式缩短制作周期,然而国内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内容无法与原片实现风格统一,反而导致了制作成本上升。

其次,中国的国产动画市场环境并不成熟,风格强烈的动画电影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局,这同样制约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从2015年的《大圣归来》开始,动画电影已经向观众展现出独特的表现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因此也逐渐摆脱“低幼”的标签,吸引到更多观众,但像《罗小黑战记》与《大护法》这类独特的类型化电影,观众可能就兴趣缺缺。但只有同类型的内容的市场显然是不健康的,只有多元化的市场环境,才能让动画电影在内容、表现形式与美术风格的方面有更广阔的实验空间。

猜你喜欢
战记国漫哪吒
致敬国漫
哪吒买“车”
哪吒VPro
哪吒留学实录
腾讯视频发布2020动漫片单,64部IP助燃国漫崛起
罗小黑战记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提质“芯片”重振国漫竞争力
蚂蚁国战记(五)
蚂蚁国战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