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扶志计划”可实现性路径探索

2019-12-05 08:40聂添情李强袁志煌潘正燕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9期
关键词:扶志贫困生团体

聂添情 李强 袁志煌 潘正燕

[摘           要]  现行高校主要有“奖、助、贷、勤、补、减”等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采用的资助模式分为济困型、扶志型、强能型三种,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部分贫困生的经济贫困问题而忽略了其精神贫困。内容通过采用PBL项目式学习模式,剖析目前高校贫困生所存在的问题及高校资助政策的局限性,构建全新的“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资助模式,从而探索出一条可实现性的高校贫困生“扶志计划”路径。

[关    键   词]  高校贫困生;PBL模式;资助模式;扶志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254-0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多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出台新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奖、助、贷、勤、补、减”等多元化的高校资助体系,努力兑现“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的承诺。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部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这只是资助工作的基础,解决贫困生的精神贫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才是资助工作的深层目的和最终诉求[1]。在“济困”的基础上,如何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扶志”“赋能”工作,才是关键。因此,本文将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也称问题式学习)模式进行问题剖析,同时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探索新型“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的贫困生扶志路径。

一、高校贫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教育的越发普及,人们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越发增多。对于顺利考上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而言,一方面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又面临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其身心健康备受影响。当前困难生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方面

进入大学,贫困生所面临的问题首先就是经济问题,无论是高昂的学费还是日常生活费用,都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以致在健康、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带去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受经济条件的影响,他们通常会选择节省自己的生活费用,降低饮食标准;自卑、焦虑,离群而居,不参加学院、班级、寝室等各项活动,尽可能地避免各类人际交流,以致缺乏朋友;参加勤工助学、兼职等活动,以致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影响学业。

(二)缺乏责任感和主动性

当前,贫困生的帮扶过程中,不少贫困生存在“等、靠、要”等消极的心态,学生缺乏正视困境、克难奋进、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诚信、感恩、责任”意识不足等问题[1]学校资助,更有少数学生仗著自己贫困,认为拿到助学金是理所当然的。即使拿到助学金,也根本不会心怀感激,更不会想着因此而去帮助他人,传递爱心。

(三)对未来迷茫和焦虑

对很多人而言,大学是个人从家庭到社会的重要过程,是逐步建立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的关键时期。然而,由于中学阶段较为落后的教育基础,加之大学时期缺乏系统的教学,贫困生缺乏对自身的清晰发展规划,以致现在很多贫困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而目标明确点的学生又因缺乏自信,表现出对自身能力的焦虑。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机制不够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一个家庭的经济情况,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复杂而多变,这就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造成了很大影响。一方面贫困生家庭情况的真实性难以确定,无法真正、具体地了解到每一位困难生的家庭情况,也就难以对真正贫困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资助。另一方面有些真正贫困的学生,因为自卑、害羞,还怕自身贫困的消息被他人知道等因素,不敢提出申请[3]。这些无疑加大了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度。

(二)经济资助与精神帮扶不平衡

目前高校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增加贫困生的经济资助,而对于如何解决贫困生的精神贫困或心理问题关注较少。虽然贫困学生中不乏乐观外向、富有才华沉着自信、独立性强的学生,但在应对贫困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存在心理焦虑、心理压力等问题,导致抑郁心理的产生,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个别贫困学生甚至会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从而在为人处世方面出现偏激行为[4]。这些问题在一些高校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贫困生资助的扶志育人功能亟待挖掘

贫困生资助工作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的经济贫困问题,也要起到精神帮扶的作用,更要发掘其扶志育人的功能。当前,高校对于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扶志育人功能尚未表现出高度重视的态度。只有尽可能地发挥好其扶志育人功能,高校才能真正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三、高校贫困生“扶志计划”可实现性路径

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可以分为济困型、扶志型、强能型三种类型,各种模式有着不同的资助理念和资助体系,但各自的缺陷以及其所带来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以上问题就是最好的体现。因此,上述三种模式都不能独立解决高校贫困生的物质、精神和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性贫困问题。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新的资助模式——“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资助模式。对于这种模式的介绍,莫飞平[5]在2007年便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扶志计划”无法在脱离济困与强能的条件下单独进行。所以,采用“济困—扶志—强能”的三维立体型资助模式,通过发展性的团体实践,是贫困生“扶志计划”的一条可行性路线,其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一)济困

济困行为致力于经济解救。只有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他各方面的学习当中,因此,如何有效地济困便成了关键。(1)要健全和完善资助政策,同时尽可能地保证贫困生认定的公平性以及贫困生信息的保密性,也可以采用一些人性化的认定方法,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过观察学生饭卡一个月内的消费情况,发现消费异常低的同学,经隐蔽式的调查核实后,每月“悄悄”给贫困生饭卡饭卡充值一定的伙食费,努力让每一位真正有需要的同学得到最有效的帮助。(2)建立各种奖学金制度,同时积极鼓励、引导贫困生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以求获得各项奖学金。(3)建立多种贫困生课外交流、学习等活动的资助制度。学生课外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学校也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如国内外高校交流访学、贫困生发展性资助项目等各项活动,且从其成效来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贫困生济困扶志途径。

(二)扶志

扶志行为致力于精神上的扶持。对于贫困生而言,物质的匮乏是暂时的,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去改变人生际遇,而精神的贫困才是可怕的,心理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问题是制约这些大学生顺利成才的瓶颈,马加爵事件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贫困学生更为需要的是一把钥匙、一种鼓励、一个理念,在经济资助的同时要设计丰富的载体,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强能

强能行为致力于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新时期的扶贫工作已经转入“开发式扶贫”的新阶段。相应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也应向“开发式”资助方式转变,把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大学是一个向社会的过渡时期,而步入社会后,对个人的能力则有较高的要求。能力越强的人,往往能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大学期间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贫困生作为大学中较为特殊的一份子,更应努力强化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四)建立發展性团体

发展性团体致力于通过系统的指导和学习,以及有效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强化其综合能力,是扶志与强能的有效实践模式。发展性团体也称支持性团体,是境遇相同或相近者的自由联合体。在团体中,人人平等,每一位成员都应受到充分的尊重。通过建立成员间的相互共识,鼓励每一位成员参与团体、投入团体,在团体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过去,由贫困生为主体组成的“志行青年”在学校志行青年发展中心的引导下,围绕朋辈关系、自我认知、亲子关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先后开展了留守儿童“书信陪伴”、乡村“成长夏令营”、“凌晨四点半”等活动,在实践中努力践行扶志、强能的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而“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的资助模式辅以发展性团体的实践方法,是当下解决高校贫困生“扶志计划”的一条切实可行之径,也是当下高校资助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当然,如何真正有效地以此路径为指导,开展贫困生扶贫扶志工作,还需结合各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只有这样,其原本的有效性才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黄少玲.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考量[J].思想教育研究,2009(8):77-80.

[2]袁晓东,戚凤芝.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励志工作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70-72.

[3]郎瑞琼.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2):113-118.

[4]赵裕彬.扶贫更扶志:基于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案例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2):53.

[5]莫飞平.“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构建策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25-27.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扶志贫困生团体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扶贫·扶志·扶智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2)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