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探究

2019-12-06 02:36李尚越吴丽娜
现代交际 2019年20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策略

李尚越 吴丽娜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却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基于此,通过对国外和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总结了本科研究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并提出了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分类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等院校 本科人才 分类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0—0041—02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多数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高等院校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缺少实践经验、专业素质,并且综合素质也较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无法与社会工作岗位有效对接,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各种质疑和批评凸显。这种情况下,高校需要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高等院校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一、国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高校为了满足国内生产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和人才需求变化,便开始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并在70年代和80年代提出高等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和“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的2061美国计划。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把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教育国策,提出日本高等教育21世纪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德国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较为明确的特色划分和培养目标,高校分为综合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两大类。英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市场导向型”,以满足高校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

二、国内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国内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已经有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改革多流于形式,教育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实质上,影响人才培养改革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教育理念的形成是其他要素的基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要具备科学、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影响着培养目标的达成,要实现培养目标,就要采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课程设置可以有效确保专业知识在不同教学阶段的协调性和延续性;评价体系可以分析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进行优化,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高等院校本科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世界,主要方向是研究理论和进行技术创新,要具备创新能力。我国在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并且快速革新国际科研领域技术,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应加强对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一,学习自由。对于本科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权利,为学生开设多门类、多方向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的方向,以兴趣促学习。学习自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力。第二,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对于本科研究型学生在基础理论方面的教学,设置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拓宽理论覆盖范围,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学习终身化。培养本科研究型人才可以为国家储备更多优秀的高水平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者。本科阶段的教育对于研究型人才来说只是一个启蒙教育,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还需要在毕业后继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在科研领域有所成就和突破,更需要终身化学习。

2.人才培养模式思路

第一,对本科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要重点挖掘学生自身的科研潜力,使其个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要通过参与熟悉和掌握科研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三,学校应全力整合学校科研资源,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完善的科研条件和实验平台。第四,改善原有考核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的专业成绩考核,比如可以加入学术思维考核等合理的考核方式。

(二)高等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毕业后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

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一,以就业为导向。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第二,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实践能力,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以提高学生将所学理论應用于实践的能力。第三,将传统知识导向型教学法与其他新型教学法,如案例式、项目式、小组式、研讨式等有机结合,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2.人才培养模式思路

第一,专业设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专业设置要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专业要具有适用性,即能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能力,又能提高就业率。第二,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校内校外实践平台,开放校内实验室实训项目,组织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全程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第三,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考核学生成绩时,应加大实践课学分比重,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程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第四,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学校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和环境,通过去企业实习,熟悉企业文化和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和要求,从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企业也可以更方便地选拔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

三、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分类培养的策略

(一)扭转大众观念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追求名校、高学历、高文凭状态中,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因此,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应使大众明白不同类型的人才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逐步扭转大众的观念,使大众明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

(二)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策略

对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拓宽理论教学范围,通过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可以增设特色的科研指导和奖励措施,或者学生获得科研奖项、取得科研成果、发表研究论文等都可以按照相关考核标准置换成学分,这会大大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开展校企合作,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三)灵活的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单一的考试型考核方式,增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高校要加强对研究型人才在学术思维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培养和考核,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在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方面的培养和考核。学生在校期间在课外取得的其他成果可以置换成学分,这样就可以减少选修课的学时,从而有充裕的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聂冬.支希哲中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比较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6-89.

[2]赵炳辉.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探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5.

[3]孔繁敏,陈朝雁.普通教学型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0):35-36.

[4]徐波.约束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因素[J].现代教育管理,2009(8):51-53.

[5]严雪怡.再论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1):14-16.

[6]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J].高教论坛,2010(6):51-53.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