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条收录问题举证

2019-12-09 17:00
关键词:造作汉语大词典书证

华 树 君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作为目前最大的汉语词典,其内容浩繁、词条数量巨大、书证扎实、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是集古今汉语词汇之大成之作。该词典为汉语词汇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参考。但中文文献存世量巨大,若想收录所有古今词汇也绝非易事,有所遗漏和失误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学者们陆续对《大词典》在各时期收词中存在的书证过晚、书证缺失、词语失收和释义不全等问题进行了举证。语文辞书的编纂出版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1]因此,需要我们在研究中不断地进行纠正和补充。同样,《大词典》在近代汉语词汇的收录方面也存在着上述问题,学者们也多有指正,但还有不少词条收录上的问题仍没有被发现,为了使《大词典》今后的修订工作能够有更多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撑,也为了使《大词典》能够更好地为语言研究者服务,我们也针对《大词典》在近代汉语收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举证,希望能为《大词典》的修订和完善尽一份绵薄之力。

本文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书证晚出的词语;二是失收的词语;三是释义不全的词语;四是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书证晚出的词语

“例证是语文词典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用在于佐证释义、标示源流和说明用法”。[2]《大词典》中的书证是编纂者找到的最早用例,但随着近代汉语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可供研究文献的不断扩展,我们会发现有一些词条的书证过晚,并可以在目前掌握的语料范围内将其提前。例如:

(一)不光

《大词典》释义为:“不但,不仅。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3]

然而,我们考察近代语料可以发现,“不光”并不是在现代才开始使用的,其在清代中期已有用例。如:“再者也不光为我,就是太太听见也喜欢。”[4](曹雪芹《红楼梦》第一〇一回)这里的“不光”已经表示“不但,不仅”之义,并且在清末的语料中也有大量的用例,因此说《大词典》中的书证是比较晚的。

(二)完全

《大词典》中义项④释义为:“全部。老舍《骆驼祥子》:‘灭了灯,把头完全盖在被子里。’魏巍《朝鲜同志》三:‘他象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创痛一样。’”[3]

“完全”在近代多用来作形容词和动词使用,用来表示“完整;齐全”“完美;完善”“保全”之义。但我们考察语料发现,“完全”的“全部”义用法也并不是在现代才出现的,根据语料的考察发现,最早在明代已有表“全部”义的用法了。如:“眠在床中一夜,但觉疮痂渐落,粗皮层层脱下来。过了三日,完全好了。再复清汤浴过一番,身体莹然如玉,比前日更加嫩相。”(《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九)只是这种用法在明代还十分少见。发展到清代用例就比较常见了,在《红楼梦》《孽海花》《泣红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许多语料中均有用例。如:“直到余敏的事闹出来,连公公在太后前完全推在宝妃的身上,又加上许多美言,更触了太后的忌。”(《孽海花》第二十七回)因此,我们说《大词典》中的书证过于滞后。

(三)倒反

《大词典》中释义为:“方言。犹言反倒,反而。柯岗《卡达耶夫在我家》:‘孩子像小雀似的跳着,在门口迎接了客人。可是一到屋里,小家伙倒反有点紧张了。’”[3]

“倒反”在《大词典》中仅有上述一个义项,这一点根据对语料的考察可知是没有争议的。但最早书证并不应该是《大词典》中所给的。通过对近代语料考察发现,在元代已见“倒反”的用例。如:“你妻舅打死平人,你倒反囚了他的原告。”(《全元杂剧·无名氏·十探子大闹延安府》第二折)另外,在明代也可见用例。如:“自此因文姬分付,也不甚进里边去,遇着文姬时,倒反避了,也不与他接谭。”(《型世言》卷之十)在《金瓶梅词话》《今古奇观》《二刻拍案惊奇》中也都可见用例。在清代也有用例。如:“我苦辞了几回,太太又不容辞,倒反说我图受用,不肯习学了。”[4](《红楼梦》第十六回)可见,《大词典》所给书证较晚。

(四)简直

《大词典》中义项②作副词的第一条释义为:“副词。(1)强调完全如此或差不多如此。鲁迅《野草·死后》:‘我想睁开眼睛来,他却丝毫也不动,简直不像是我的眼睛。’闻一多《给臧克家先生》:‘如果再不给你回信,那简直是铁石心肠了。’朱自清《论老实话》:‘直言刺耳,进而刺心,简直等于相骂,自然会叫人生气,甚至于翻脸。’”[3]

“简直”在近代的用例当中多被用作形容词,表示“简朴质直;直截了当”之义。如:“许州长葛令严郜,衣冠族也,立性简直,虽羁束于官署,常蓄退藏之心。”(唐皇甫枚《三水小牍·郑大王聘严郜女为子妇》);“朝廷顷与夏人议地界,欲用庆历旧例,以彼此见今住处当中为直,此理最简直。”(《永乐大典》卷之二千三百九十八)。表“完全如此或差不多如此”义的用法在清末已有较多用例。如:“卧病多日的人,虽说还有三分人形,却有七分鬼态,尤其他身上那股臭味,简直让人难以近前。”(《泣红亭》第三回)因此,“简直”表“完全如此或差不多如此”义用法的书证最晚可以提前到清末时期。

(五)那儿

《大词典》中的第①条释义为:“那里。张天翼《丰年》一:陈七把那双浓浓的眉毛皱了起来:‘没呀,那姓奚的小子在那儿,不便说。’”[3]

“那儿”表“那里”的用例也并不是在张天翼的作品中第一次出现的,我们通过语料考察发现,在清代中期的文献中已可见用例。如:“我也不是诚心到你家去,就是前日下午些儿打那儿闲逛,谁知你嫂子站在门口,你这嫂子真会做人,一瞧见了我好亲热,赶着将我拉住,嘴里说道:‘进去,进去!’”(《红楼复梦》第二十五回)由句子的语境我们知道,句中的“那儿”一定不是表示疑问的“哪儿”的意思,应是确指,表示“那里”之义。而且在清末时期“那儿”表“那里”的用法也是比较常见的,在《老残游记》《儿女英雄传》等著作中都可见到用例。因此,“那儿”表“那里”义的书证至少可以提前一百年。

二、失收的词语

《大词典》失收的词语在近代语料中多数不是个案,大多可在多个语料中发现用例,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些词语的词源及出现的语境来推断它们的意义。例如:

(一)悔慢

“悔慢”一词的用例可追溯的时期较早,最早用例可见于汉代。例如:

(1)王肃曰:“子路为孔子侍卫,故悔慢之人不敢有恶言,是以恶言不闻于孔子耳。”(《史记》卷六七)

之后宋元有少数用例,明代未见用例,直到清代又见到少数用例。例如:

(2)只是向来倭目,轻视中国官吏,费事来不敢悔慢荷生,却想挫辱卓然一番,以折粤东官吏后来之气。(《花月痕》第四十七回)

(3)济济有众,成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悔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上古秘史》第一百五十一回)

然而,“悔慢”的意义应该与“侮慢”相同,以下用例可作为佐证。例如:

(4)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尚书·大禹谟》)

由此我们推知,“悔慢”应该是“侮慢”的异形词,这样二者的意义应该是相同的,即表“欺辱轻慢”之义。

(二)囊袋

“囊袋”一词在近代出现的时间也较早,可见于唐代。例如:

(5)盗者窃其囊袋,邂逅遇之,盗者谢罪。(《大唐新语》卷之七)

然而,“囊袋”的用例一直到清代时期都不多,在清代的用例如下。例如:

(6)说完从随身囊袋里取出两锭银子共十两,谢了大夫。(《泣红亭》第八回)

《汉语大字典》对“囊”的解释为“袋子;口袋”;对“袋”的解释为“用软薄材料制成的盛东西的器物”。可见二者都是用来装东西的器物,在语义上是重合的,因此,可以推知“囊袋”即是用来装东西用的器物,且由相关语料也可得到佐证。例如:

(7)有人从河阳长店盗一驴并囊袋[二],天欲晓,至怀州。(《折狱龟鉴》卷七)

根据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注]本文未标出处的用例均出自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四版。中检索到的《折狱龟鉴译注》对例(7)的解释为“有个人从河阳县的长店偷了一头驴和包裹,天快亮时,来到怀州”。由此可知,“囊袋”被对译为“包裹”,也是用来装东西用的器物。

(三)累万盈千

“累万盈千”最早用例可见于清初。例如:

(8)后以内监领市舶司,嗜利朘削;兼商牙歇家,交相为奸,负倭债累万盈千。(《海寇记》)

“累万盈千”在清末也同样存在用例。例如:

(9)招之不来,出之以诱;诱之不能,出之以掠,计每年被掠卖者累万盈千。(《盛世危言》卷八)

“累”在《汉语大字典》中解释为“堆集,积聚”,“盈”可解释为“充满”或“超过”,而“万”和“千”作为数词都是约数,在此表示“数量巨大”之义。因此,“累万盈千”应该是用来形容数量之多。

(四)面面相观

“面面相观”最早用例见于明代。例如:

(10)于是禁军面面相观,皆不敢动。(《隋唐两朝志传》第四十四回)

然而,在明代也仅见以上一个用例,发展到清代时期,用例稍见增多。例如:

(11)成龙与众人一听,面面相观,惊慌失色。(《永庆升平前传》第六十四回)

(12)手下众差官一听,面面相观,默默无人答言。(《彭公案》第二百〇七回)

由《大词典》可知,“面”即“脸;头的前部”,“相”为“互相”,“观”即“看”,“面面相观”也就是“相互对视”的意思。通过例句可知“面面相观”多出现在让人吃惊或紧张的场合,因此,“面面相观”主要是用来形容因紧张、惊惧导致束手无策而相视无语的一种情形。

(五)委办

经考察发现,“委办”一词在明代已有用例,但极为少见。例如:

(13)宜因其才更易之一典守粮草官怠事作弊以致边储空虚及委办军务任情避事者……(《明宪宗实录》卷之六十九)

由例(13)可知,“委办”在句中用作动词,而“委办”的事情是“军务”,根据《大词典》对“委”的解释,这里应该理解为“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的意思,而“办”则应理解为“处理”之义,因此,“委办”的意思为“委任处理”。该义的用法在清代也有用例。例如:

(14)主意打定,仍旧恭而且敬的回答统领道:“大人委办的事,卑职没有不尽心的。齐巧这两天他们那边也松了下来,大约一万就可了事。”(《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

然而,在清代除了动词用法外,该词还有名词用法。例如:

(15)委办便允准他们这件事,试看他们十天。(《圣经》)[5]

由文献可知,这里的“委办”并不是用作动词来表示“委任办理”的意思,而是指“太监长”所派的用来管理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的人,应该是一种官职。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委办”在清代同样拥有名词和动词两个词性。

(六)暗谋

“暗谋”一词我们可见较早用例是出现在元代。例如:

(16)高祖曰:“寡人数诏尔不来,暗谋甚事?尔亲扯诏书三次,罪当何也?”(《元刊全相平话五种?前汉书平话卷中》)

由例(16)可知,句中的“暗谋”为动词,由《大词典》可知“暗”在这里应该解释为“隐蔽,不显露;秘密,不公开”,而“谋”应解释为“谋虑,谋划”。因此,“暗谋”可解释为“秘密地谋划”。“暗谋”用作动词的用法在清代仍可见用例。例如:

(17)皇上见这样子,反转带笑的说道:“徐天化,朕问你,朕有何亏负于你,你要暗谋易位?”(《续济公传》第一百十六回)

除了动词的用法之外,“暗谋”还有名词的用法。例如:

(18)求你把我隐藏,使我脱离作恶之人的暗谋、和作孽之人的扰乱。(《圣经》)[5]

例(18)中的“暗谋”不再是“秘密地谋划”的意思,而是由此引申出来“秘计,诡计”之义,是一个名词。因此,“暗谋”在清代应该具有两个义项,即上面所说的动词义和名词义。

三、释义不全的词语

除了以上讨论的书证晚出和词语失收两个方面以外,还存在词语的释义被遗漏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释义不全。但相对于书证晚出和词语失收而言,释义不全的词条数量要相对少一些。例如:

(一)光光

(19)且说那欺笑淳于的詹知炎,只因盘算人的利钱太重,遭了一场假人命的官司,把个家当弄得罄尽,光光守着一间房子来卖。(《二刻醒世恒言》第五回)

例(19)中的“光光”应当解释为“仅仅”。

“光光”在《大词典》中的释义为:“①显赫威武貌。《汉书·叙传下》:‘子明光光,发迹西疆,列于御侮,厥子亦良。’②明亮貌。《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梁鼓角横吹曲·地驱乐歌》:‘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③空无所有。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摺:‘眼见一家儿烧的光光儿了也。教俺怎生过活咱。’④裸露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脚穿的是一双粉底内城式京靴,头上却是光光的没有戴帽。’”[3]

《大词典》中的4个义项与各义项下的例句之间的对应是没有问题的,但若要用其中的义项去解释例(19)中“光光”的用法只有义项③较为接近,但我们认为这也是不合适的。“空无所有”强调的是任何东西都没有了,而通过例(19)我们可知还有“一间房子”,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因此,用义项③来解释是行不通的。另外,我们考察“光”的释义和用法也可得到一些合理的解释。“光”在《大词典》中的释义较多,其中有一条为“仅仅;只是。《金瓶梅词话》第十五回‘今日他爹不在家,家里无人,光丢着些丫头们,我不放心。’”[3]可见,“光”在明代已经可以用作副词,那么作为构词语素通过重叠方式构成“光光”一词时,其仍然可以表示原来的语素义,所以我们认为例(19)中的“光光”解释为“仅仅”更合适。

(二)稳步

(20)你想那陈希真平日最精细,诸般让人,却自己踏着稳步,里面深有心计,外面却看不出。(《荡寇志》第七十四回)

例(20)中的“稳步”应释义为“平稳的步伐”。

“稳步”在《大词典》中的释义为:“①步履平稳地行走。宋秦观《满庭芳·咏茶》词:‘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②有把握地按一定步骤进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章:‘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3]

《大词典》中的两个义项一个为动词性的,另一个为副词性的,很显然放在例(20)中是解释不通的,从语法作用及搭配上看它们都不能作动词“踏”的宾语,因此,我们认为这里的“稳步”应理解为名词更为合理,即表示“平稳的步伐”之义。我们认为这一义项的产生是由“稳步”的动词性义项通过相关引申产生的,“步履平稳地行走”和“平稳的步伐”之间具有因果相关性,由此可以引申出名词性意义,所以例(20)中的“稳步”应看作名词较为合理。

(三)造作

(21)她既是背地造作我,我可就不管好歹,要全部兜翻。(《春阿氏谋夫案》第二回)

例(21)中的“造作”应释义为“诋毁;诽谤”。

“造作”在《大词典》中的释义为:“①制造;制作。《汉书·毋将隆传》:‘武库兵器,天下公用,国家武备,缮治造作,皆度大司农钱。’②指制造、制作之物。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奄宦上》:‘今也衣服、饮食、马匹、甲仗、礼乐、货贿、造作,无不取办于禁城数里之内。’③伪造。《后汉书·宦者传·吕强》:‘陛下不密其言,至令宣露,群邪项领,膏唇拭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④谎言,谣言。唐无名氏《洛神传》:‘无信造作,皆梁朝四公诞妄之词尔。’⑤做作。宋陈善《扪虱新话·论俗人之俗》:‘平日无佳论,而临事好造作,此俗人也。’”[3]

以上“造作”的5个义项当中,名词性义项有2个,动词性义项有2个,形容词性义项有1个。例(21)中的“造作”显然是动词,而以上2个动词性义项当中只有义项③与句中意义较为接近,但也是不合适的。因为“伪造”的宾语都是用来指事物的,不能用来指人,而例(21)中“造作”的宾语显然是指人的。因此,我们认为例(21)中“造作”理解为“诽谤;诋毁”更为合适,也较为合乎语境,并且“诽谤;诋毁”义完全可以由“伪造”义通过联想引申而来。

四、产生收录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词典》作为我国比较权威的一部大型汉语工具书,是我国众多学者智慧的结晶,而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使用频率过低。在对上述词语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发现,其中被失收或义项不全的词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或者这个词的使用率较低,或者这个词被遗漏的义项义用法使用率较低。我们通过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以下检索同)的考察可见一斑。例如:“悔慢”一词,该词产生的时间比较早,在汉代就已经有用例,但仅发现有1例;在宋代可见2例;在元代可见2例;在明代未见用例;在清代共见5例。由此可知,“悔慢”一词从汉代到清代一共所见用例才10例,可见数量过少。再如:“面面相观”,其用例自明代初见,但也仅发现1例;在清代又发现13个用例;在从明至清两个朝代共发现14个用例。“累万盈千”自明代始见用例,一直到清代共有54个用例。而有的词是多义词,这样的词的使用率是不低的,但该词的某一义项的用法可能是极低的。例如:“造作”在明清时期我们共检索到846个用例,其中主要是用来表示“制造;制作”“伪造”义的,其他义项义用法相对要少,而表“诋毁;诽谤”义的用例最少,我们仅发现在清代有1例。因此,我们认为一个词的使用率过低或其某一个义项义用法使用频率过低容易导致该词被失收或某一义项义被遗漏。

然而,导致词语使用频率低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异形词的存在应该是一个原因。有的异形词的使用频率是有着极大的差别的。如文中例(3)和例(4)中的“悔慢”与“侮慢”。根据对比《上古秘史》和《尚书》中的用例,我们可以推断出“悔慢”与“侮慢”应该是异形词的关系。而“侮慢”和“悔慢”在使用频率上是相差悬殊的,我们通过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对两个词在明清两个时期的用例进行了统计,在此期间“侮慢”的用例有173个,而“悔慢”的用例仅有3个。由此可见,二者的差距之大,而在浩瀚的文献当中3个“悔慢”被发现的几率也是极低的。因此,我们认为异形词的存在导致了某些词语的使用频率过低,进而影响了其在词典中被收录的情况。

另外,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存在也会影响词语的使用频率。例如:“面面相观”,与其意义相近的是“面面相觑”,我们对两个词在明代和清代的用例进行了统计,发现“面面相观”在两个时期的用例合计有13例,而“面面相觑”的用例有454例,所以在竞争上“面面相觑”是占绝对优势的。这些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存在使得某些词语的使用率也大大降低了,这同样也会影响相关词语的收录情况。

第二,语料考察范围的限制与对各时期语料的重视程度。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考察者对语料的选取。人们在选取语料时都有一定的倾向性,往往会选择某一时期有代表性的而边缘化一些不典型的,这样虽然有代表性的词语或词义会得到凸显,但也有可能遗漏一些词语和词义,或者使书证滞后。二是语料出现的时间对词汇整理的影响。如果有的语料是后出土的或后被发现的,这样也会导致词汇收录的一些问题。三是人们的重视程度。这里主要是指人们对每个时期的文献研究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比如人们对清末时期的重视程度与唐宋元明时期相比就要弱很多,这就会导致对该时期的语料挖掘深度不够深入、细致。如“光光”“稳步”“造作”被遗漏的义项都是出现在该时期,“委办”的名词义也是在《圣经》和合译本中得以体现的,再加上这些义项的用法有限,也就导致了上述的收录问题。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大词典》在词汇收录上容易出现的书证过晚、词语失收以及词语释义不全等问题在近代汉语词汇的收录中是同样存在的。本文主要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举证,并尝试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归纳起来可分为主客观两个方面:客观原因主要是相关词语或义项用法的使用频率过低,导致这些词语没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和足够的重视,而异形词和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存在,又是导致相关词语使用频率低的重要因素;另外,可供考察语料的出土或被发现的时间也会对词典的收录情况有所影响。主观原因是研究者对语料选取范围的不同和人们对每个时期语料研究的重视程度都会对词典编撰有所影响。因此,一部词典的修订和完善需要学界共同努力,不断扩大研究范围,并积极建立电子数据库,通过对语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及时纠正有误之处,不断填补遗漏部分,才能使之日臻完善,并为广大研究者更好地服务。

猜你喜欢
造作汉语大词典书证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书证提出命令制度的泛化适用与价值平衡
——兼评新《民事证据规定》第47条
造作伤的法医学鉴定分析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中国上海/造作发布《造作之书Ⅲ—人间设计》
从现存最早话本新词新义看《汉语大词典》晚收的词条及义项
评《〈汉语大词典〉研究》
敦煌碑刻文书词汇与《汉语大词典》释义缺失例举
造作:一个制造型设计师家居品牌
不造作的法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