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视阈下湖泊型旅游地生态社区建设研究

2019-12-09 02:01曾双全邓峰
当代旅游 2019年5期

曾双全 邓峰

摘要:随着湖泊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当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低碳视阈下如何建设既能降低资源损耗、满足旅游地社区发展要求,又能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参与的生态社区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对此,本文在保护湖泊生态资源基础上,以促进目的地旅游与社区生产生活合作式发展为出发点,探讨通过完善社区公共设施与管理、促进社区旅游发展与居民参与、提升社区形象等建设途径,为湖泊型旅游地生态社区的建设提供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低碳视阈;生态社区;合作式发展;东江湖旅游区

近年来,我国开发建设了大量湖泊型旅游区,经营过程带来的生态、环境、管理等问题,致使目的地社区面临水生态环境被破坏、资源损耗加剧、本土文化被冲击等系列风险,这直接影响了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旅游消费的不断升级,旅游者对目的地的自然景观尤其是和谐美好的人文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旅游地建设宜居、宜游的生态社区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途径,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也受到了旅游业界的广泛关注。

一、湖泊型旅游地生态社区建设的意义与功能

低碳视阈下,湖泊型旅游生态社区应当建立在湖泊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保护的基础上,社区通过整合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低碳旅游设施与产品等,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娱乐、休闲度假等功能的综合区域。它的建设以促进当地旅游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合作式发展为目的,可视为一种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城市或乡村社区。

(一)湖泊型旅游地生态社区建设的意义

在对生态社区的建设研究中,1994年中国通过的《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人类建设发展社区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并动员全体民众参加,建成规划布局合理、环境清洁优美、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社区。而作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旅游服务品质高的旅游生态社区,更应以舒适健康、绿色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目标,这对当地居民和旅游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湖泊型旅游生态社区的建设,将湖泊环境保护和社区利益的维护结合起来,能促使社区居民有意识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湖泊旅游资源。同时,社区将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与旅游基础设施、相关产业等因素融入在内,打造一个旅游生态区域的综合体,既可以丰富旅游者体验,又可以提升社区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风情的能力,并促进社区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从而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二)湖泊型旅游生态社区建设的功能

(1)旅游服务功能。湖泊型旅游生态社区是将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与旅游基础设施、相关产业等因素融入在内,打造形成的一个宜居、宜游的区域综合体,需要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需求,因此,通过科学的旅游规划、现代化的旅游设施配套等完善社区旅游服务功能,以满足旅游者安全舒适的旅游体验需求。同时,社区优质的旅游服务与稳定良好的秩序,对于创造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和谐共处的氛围、提升旅游服务体验将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社区保障功能。旅游生态社区与城市、乡村型生态社区的建设有些类似,也需具备基本的社区管理,其建设同样需要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完善社区设施设备、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等,进而增强居民归属感和凝聚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同样,居民享有社区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舒适的人文环境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权利。

(3)生態保护功能。低碳视阈下生态社区的旅游发展应当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基础上,在环境、社会、经济三效合一的基础上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开发行为。现实中,高强度的湖泊旅游开发会对湖泊的自然环境产生很深的影响,如开发后水的过度消耗、地下水的污染、山体的破坏、树木的采伐等都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与此同时,伴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多以及商业化的不断深入,社区人文风俗也可能受到侵蚀。作为生态社区,通过旅游业满足社区发展需求的同时,需要考虑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担当好旅游经营者与生态保护者双重角色。

二、东江湖旅游区生态社区建设现状

(一)东江湖旅游社区概况

东江湖环湖地区分布有白廊、兴宁、清江、黄草、滁口等五个乡镇,在这些乡镇中,根据行政划分、地理位置与资源条件等,又可划分为几十个大小不同的社区。其中,有些社区已开发有较成熟或市场知名度较高的旅游项目,如东江漂流、白廊水果采摘、凤凰岛景区、兜率灵岩等,游客接待量也较大。有些社区因经济基础薄弱,加上位置较偏、交通设施不够完善等原因,还未开发旅游,或者开发力度不够,旅游项目相对较少,从而缺乏旅游吸引力。据调查,目前东江湖环湖社区正在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进实施旅游扶贫计划,最终促使东江湖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如东江湖环湖公路二期和东江湖管宁公路设施建设已全面竣工,兴宁——白廊、芋头坪——长盈头等通往景区的公路扩展工程正在进行;东江湖小镇(云雾山)、雄鹰户外营地二期、凯迪亚智能酒店等旅游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东江湖环湖地区正在凭借其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文化资源,吸引着巨大的旅游投资,其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二)东江湖旅游区生态社区建设存在的差距

通过对东江湖旅游区各乡镇社区的实地调查并与其他先进地区比较,其社区建设尚存在以下差距。

(1)社区旅游经营管理松散。据调查,东江湖旅游区各乡镇社区内,存在非法拉客、私设停车场。旅游旺季社区经营无固定摊位,会出现乱摆摊现象;社区人员无相应的管理,或者有社区管理,但管理松散,这无疑损害了社区形象,也影响了旅游者体验。

(2)社区参与不够,利益分配不均衡。作为社区生态旅游的主要参与者,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展现当地特色的直接性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一种方法。因此,社区应当鼓励居民主动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建设活动以及经济活动当中,并让其从中受益。旅游企业应当尽可能地开发推出当地资源产品,并协助解决当地居民就业,促使居民能更好地参与到社区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中来。

规范、合理且多元的利益分配体系是确保社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与旅游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据调查,东江湖生态社区旅游开发者、经营者、政府等应当为社区等公共事业部门提供了一定补偿,但补偿主要以经济为主,补偿方式单一,社区旅游参与度与生态保护积极性明显较低。

(3)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旅游社区的建设需要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等,以保证旅游者的安全、提高旅游舒适度。区域经济是旅游的生长点和支撑点,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东江湖地区长期以渔业与果树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经济发展相对封闭滞后,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东江湖旅游生态社区建设包含有为游客提供基本的食宿、休闲等相关服务设施,有些还包括一些特色景点、农家体验园等特色项目,但相应的安全保障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旅游专业设施的建设的档次偏低,不能满足各层次旅游者需求,经营条件有限且经营分散,不利于客源市场的形成和开发。

(4)水污染防治需更严格的管控。随着东江湖景区及周边乡镇社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流量剧增,游客排污量持续增加,污水处理负荷也持续增大,对当地环境的损害也越来越大。近几年东江湖景区及周边乡镇游客接待量上百万甚至更多,前来观光、游览的游客数量持续上升,随之而来所产生的消费品也不断增加,旅游者消费产生的垃圾如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形成了大量的白色污染,因自然降解成为一大污染源,加重了环境的负担。据相关数据显示,东江湖地区有人口5万余人,每年生活所形成的污水排放量达到了91.3万吨,由于环湖社区尚未建立专门处理生活污水的处理设施,难以避免会对东江湖形成污染。按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大约有8709.29吨的含氮物质,270吨的含磷物质被直接排入到东江湖,所产生的氮和磷已经超过湖泊水体所能承受的范围,东江湖沿湖及周边地区的乡镇所产生、聚集的生活垃圾也是东江湖水源地保护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水污染治理需要严格的管控且任重而道远。

三、东江湖旅游区生态社区建设实证探讨

旅游生态社区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对东江湖环湖乡镇社区的实地调查,并比较借鉴其他先进地区,现从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来提供参考建议。

(一)合理选择旅游生态社区建设地址,统筹规划

旅游生态社区建设选址要充分考虑东江湖湖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区分布与规模、资源环境与交通条件等,优先选择生态环境好、旅游资源丰富、交通通达度高、建设条件相对优越的区域进行社区规划建设,同时也为其它社区建设提供样板。

社区规划应当统筹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土地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合理分配土地的使用结构,科学规划公共建筑、商业设施、旅游接待设施、交通等土地空间,体现集中、集聚化发展,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和减少土地的流失率。同时,规划要结合东江湖旅游社区的生产功能和生活方式,将社农业结构的调整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适当向旅游业倾斜,增加与旅游有关的优质、高产的经济作物生产,通过湖滨观光、果园采摘、民宿经营等旅游经营,提高社区参与度与居民收入。

(二)配套建设相应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是社区发展旅游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包括所有地上和地下开发建设的设施,如水电系统、排污系统、道路与通信网络及必要的旅游商业娱乐设施,基础硬件可在原有基础设施上加以特色改造,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而新建设施可以因地制宜,反映地方特色,并为居民与旅游者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与湖滨景观相辉映。

随着东江湖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建设,未来市场增长潜力巨大,社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应随着旅游业发展日趋完善和多样化。在明确设施配套原则之后,要从社区功能结构、布局等要素着手,根据居民生产生活及旅游规划,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在细化旅游地生态社区的土地规划与设施建设时,应考虑在旅游淡季时区域的大部分用地以及基础设施能照常发挥效力,而不至于完全被闲置。

(三)挖掘地方特色元素,融入旅游生态社区建设

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和谐美好的人文环境是旅游者重复旅游的重要原因。旅游生态社区在进行旅游产业规划时,相关工作者一定要对当地社区及其周边地区进调研,掌握现有生产与生活、自然与人文等要素信息,将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以及历史积淀融入到社区旅游开发中。作为发展旅游的重要接待场所,旅游地生态社区在规划设計必须要挖掘当地特色,从旅游服务角度进行相应的特色配套规划,如造景体现湖滨特色与地方文化,让游客进入社区时能立刻感受到环境特色与旅游氛围,能体验当地具有特色的吃住行等。据调查,东江湖环湖社区居住有为数不少的瑶族人口,其盘王节习俗活动最为有名,其独特的歌谣、舞蹈、技艺等都可以融入到社区建设,这样既可以让旅游者感受到当地民风民俗,又可让旅游者迅速融入到当地生活中。

(四)建立科学的社区管理机制

好的社区管理可以提高社区形象与旅游者体验;而好的社区管理要有科学的机制保障与健全的管理机构,并能运用相应规章条例进行管理。在构建社区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提高居民的参与度甚至是管理权。社区可通过自治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自治公约,通过共识性的管理规则,促进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系统规范居民与旅游经营户的建设装修、房屋租赁、旅游经营、商业诚信等行为,激发形成有管理保障的良性发展环境与和谐氛围。

(五)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社区形象,提升旅游知名度

社区形象是影响旅游者决策的重要因素,其好坏直接影响旅游者重游率。因此,通过提升社区的生态功能与旅游服务品质,来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社区形象、提升旅游知名度十分必要。为此,社区应注重生态理念和知识教育,培育社区居民的湖泊环境保护意识和旅游技能,使其认识到经济收益与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有直接联系,并促使其作为引导者和参与者,积极投身于社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中。对于社区居民旅游技能的培训包括必要的生态保护、市场拓展、旅游服务等,政府和旅游企业可以协商出资,邀请专家、教授等为社区居民授课,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并使其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静霞.湖泊型旅游生态社区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0-8-9(007).

[2]文军,唐代剑.千岛湖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及管理对策[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5):53-56.

[3]陶表红.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4]王华治.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社区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 2013(16).

[5]李阳湖泊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3.

[6]王超然.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消费问题初探[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7]张琰.我国政府规制性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D].武汉:湖北大学,2014.

[8]付逸飞.湖泊湿地生态旅游开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9]刘晓娟.我国湖泊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

[10]田里.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曾双全(1982-),男,湖南衡阳人,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旅游学研究工作。

邓峰(1978-),湖南郴州人,湘南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5C1300);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生态城市旅游意象对游客满意与游客重游意向的影响研究》(15B226),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