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重塑:大写的河南武术故事

2019-12-12 09:55吉灿忠
少林与太极 2019年4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套路武术

编者按:

人间四月,春江水暖,柳绿花红,是一年中美丽又浪漫的时节。可有人偏不眷恋这美好春景的一丝一毫,日夜伏案工作,每分每秒不敢懈怠。为什么?只为《河南省武术拳械录》能按时出版,早日与广大读者见面。

从1985年版的40万字《河南省武术拳械录》到今天的200万字《河南省武术拳械录》,两者的差别绝不仅是160万字!从项目的启动到作品的付梓出版耗时三年多,其间的酸甜苦辣咸,只有吉灿忠教授和他带领的编纂团队成员可深切体会。身为编辑的我说不清也道不明,只能在此和大家分享他们带来的丰硕成果,以表敬意。

本期我們分享该书的编纂始末,使大家形成全面、整体的认识。下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呈现《河南省武术拳械录》中的十个稀有拳种,摘取精华中的精华以飨读者朋友,拿走不谢!

在东西文化阵营高度交锋、论争与融合的当下,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主性阐释和深度解读,树立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崛起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理路探索,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共同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中开宗明义地强调:“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武术的挖掘和整理、传承和创新、保护和开发指明了方向。

当下,传统武术面临诸多尴尬与无奈:无比珍贵的传统技艺日渐式微,纷繁多样的文化空间日益逼仄,身怀绝艺的传承主体渐近逝去。中国传统武术正临着“人琴俱亡”的境遇。为此,2015年7月,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与河南师范大学共同签署并启动了“《河南省武术拳械录》之研究”项目。自项目开启至今历时三年有余。三年来,虽然编纂难度和繁琐度远远超出了初始想象,但全体编纂组成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全省武术同仁的共同努力下,200万字的《河南省武术拳械录》终于拨云见日,行将于2019年4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付梓。为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同人的关爱,现将《河南省武术拳械录》编纂始末简要述之。

一、广集史实,多方考证

《河南省武术拳械录》是近年来河南省武术领域和文化研究领域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在河南省体育发展史乃至中国武术发展史极具重要的影响和文化意义。为了确保材料的本真性,本套《河南省武术拳械录》的挖掘和编纂材料整理采用了三重考证法。首先,编纂成员分赴各自负责辖区进行深入田野调研。一方面直接与武术传承人或爱好者零距离接触,对家藏武学抄本或典籍进行复印、拍录;另一方面对散落民间的武术状元举人匾、官方文书、皇帝圣旨等实物进行拍摄。其次,将搜集到的抄本等材料认真比对当地史志等信史材料,去芜存菁,求同存异,同时与《中国武术拳械录》(1993)或《河南省武术拳械录》(1985,以下简称“《省拳械录》”)及上世纪八十年代各地市拳械录等进行对比考证。最后,针对异议性问题,依据武术传承人的口述史料求解、考证。

三重考证法,既使史料更加确凿、更加接近历史的本真,又能发现部分问题。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省拳械录》部分内容存在伪论之嫌。其中有载,广为流传的鹤壁“独门拳械”源于滑县,但经考证,鹤壁一带并无此拳传习。再如《省拳械录》中“心意六合拳”部分收录了“六合拳”“心意拳对打歌”“五行刀”三套路,经比对,其既非属心意六合拳,也非属形意拳。

二、继承突破,紧跟时代

传统武术是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大成的技术样式和文化符号,依靠活态人来代代相承。为彰显传统武术的文化意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编纂组力求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参考了同类成果,又紧紧凸显武术文化研究的时代性。

首先,承袭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南、湖南、广东、江苏、宁夏、黑龙江、广西、山西、安徽、江西、新疆等11个省区拳械录编纂结构和文风,但为突显武术的历史、文学和科学三大非遗价值及本真性、活态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四大非遗原则,兼顾传统武术“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基本要求,我们在原有“源流”“分布”“基本理论”“特点”“功法”“套路”的基础上,增加了“概述”“传承谱系”“代表人物”三大部分,使本套《河南省武术拳械录》按照概述、源流等九大版块依次编纂,充分体现出传统武术的活态性。这在其他同类成果中是没有的。

其次,上世纪八十年代《省拳械录》共挖掘出武术套路1248套,其中拳术456套,器械491套,对练301套,还有功法49种,而本次挖掘与整理出大小拳种110个,套路总计2010套,其中拳术717套,器械511套,对练144套,拳歌拳谚476个,功法162种。原散落于民间的拳种、套路、功法等被挖掘了出来,它们当中既有少林拳、太极拳、苌家拳、查拳、八极拳、梅花拳等大拳种,又有神拳、字拳、伏羲八卦拳、圣门莲花拳、回回十八肘、蒙古拳、王堡枪等稀有拳种;既有源于明清乡野的家族绝学,又有来自民国国术馆的庙堂武技。

再次,保留着史实的多元表达手段。在对拳种源流进行考据时,尊重历史,倾力求证,确无信史佐证的,则暂以“一源多流”或“多源多流”存之。心意六合拳、少林拳、字拳、通背拳、红拳等拳种就存在如此现象,编纂组于是保存着“多源”或“多流”之风貌,且在每个“源”“流”后面标注了史料出处,以便后人研究。又如展现某一拳术时,针对存在的所供史料与《中国武术拳械录》《省拳械录》以及各地拳械录材料不一致的问题,编纂组则依据三重考证法予以比对。仍无法一致者,就保留多样化的风貌,而且在史料后面亦注明出处或提供者,以供后人参考。

三、用词缜密,动静合一

武术源于生产、军事和宗教三大领域。其历史久远,长期游离于乡野,往往被人以“俗文化”称之,甚至存在着畛域之见。为了精准描述和刻画某拳派传承人,编纂时均以武术“传承人”称之,而对确有作出卓越贡献者则以“名家”称之,杜绝了“大师”“宗师”等俗词凡句的称谓,规避了文字描写的玄虚和神话色彩,使本书消解了江湖俗气,更趋于客观、本真和科学。

武术技术是依靠代际间相袭完成的,为了突显本套《河南省武术拳械录》传承的活态意义,编纂时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展现方式。第一,在“代表人物”部分除了配以翔实的文字简介外,还附上部分代表性传承人的照片。第二,在部分拳种的“功法”部分增添了89个传承人的技术动作定势照片。第三,传统文字平面刻画和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相结合,在48个拳种的套路部分增添了传承人的技术视频。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观赏相应拳术或器械套路,鲜活地再现了拳种的技术风格。

四、结语

《河南省武术拳械录》的研究与出版,是河南省地域文化资源的一次系统性、本真性和全面性的挖掘与整理,是讲好河南故事、传播好河南声音、阐释好河南特色、展示好河南形象的重要举措。正如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曾报道的:“此项工作的开展,不仅是对我省传统武术史实的一次系统、全面的挖掘、搜集与整理,也是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一次创新、持续发展的弘扬、传承与传播。”它将对爬梳地方武术资源,提升地方文化形象,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然而,受成员水平和编纂时间所限,若要全面勾勒出河南省武术资源实非易事,并非一部《河南省武术拳械录》所能。在中州大地上仍可能散落着弥足珍贵的拳种信息,也可能在已收录拳种的某些方面有所缺失,甚至是付之阙如。故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编辑/邱璇)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套路武术
数字经济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发展路径研究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探究传统武术进校园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系统解析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传统武术技击实战现状探析
Airbnb上的套路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