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口语化在新闻播报中的作用

2019-12-12 06:10刘雪姣
新闻传播 2019年16期
关键词:口语化精彩新闻

【摘要】随着大众传媒的多元化以及融媒体的出现,新闻语言的时新性和易懂化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把新闻用口语来表达。口语化传播的速度很快,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接受这种通俗、易懂、自然、生动、活泼、形象、简练又准确、实在的表达形式。同一篇新闻作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加上口语,他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也会大大提高。正因如此,新闻传媒特别是新闻报道和写作非常讲究新闻的口语化使用。观察时下的新闻报道我们会发现,口语化新闻正由原来的“偶尔使用”逐渐变得“时常可见”。可以预见,口语化新闻在以后的使用会更广泛。

本文从口语化内涵的基本界定入手,辨析了口语和口语化的基本内涵,从而为更好理解口语化新闻奠定基础。首先分析了新闻中使用口语化的常见表现形式,最后总结了口语化使新闻中更精彩的表现特点以及新闻中口语使用应注意的方面,为新闻报道或写作更好地使用口语提供建议,使口语在新闻中呈现得更精彩、更活泼,让新闻更加受大众喜欢。

【关键词】口语化;新闻;精彩

一、口语化内涵的基本界定

(一)口语的界定

口语是口头交际使用的语言,是最早被人类应用且普遍的语言形式,各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有的时候,文学作品中也常常使用口语化的词语。口语是变化多样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的方式也不同。因为“说”与“听”的人都在场,用简单的口语去表达你想表达的东西不但不会影响所表达的效果,反而会更加生动形象的体现出表达者的心态,或者使语音更加地简单明了。与口语相对,书面语言是在平时的口语基础上产生的,用于书面表达的语言。口语成为书面语言后比较固定,语法要求更为严格,更有利于准确地流传。口語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与书面语相比,具有很多的特点,他的表达方式区别于书面语的特点是现想现说,来不及深思熟虑,要在一种高度集中快捷的思维过程中即兴而谈,现想现说。

(二)口语化的界定

口语作为平常生活工作交流的语言,它被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口语化不仅不需要一板一眼,也无需考虑使用现代语汇的问题,它是一种不拘泥于包括语序(文法)、语流、语气、语势等因素在内的语句结构规律的口语化。使用口语成分可以活跃谈话的氛围,给人以亲切感。口语的优势还在于简单,最大的优势是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楚的表达你想表达的东西。同时口语成分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鲜明的评价色彩,而这些正好符合现在媒体报道的要求。

二、新闻中使用口语化的常见表现形式

(一)大量使用口语中特有的词语

在现代汉语词典或者说是语言体系里面,存在并使用着大量的口语词汇。这些词语表现出巨大的魅力,较一般用语更加简单,更为通俗,更为广泛,富有极强的表现力。人们通常会在非正式场合或一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使用,例如在朋友之间的一般闲聊中,同事之间的一般问候中经常会运用。并且,在新闻媒介中也经常能发现使用这些词语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或编辑常常会运用口语的特点来写作,报刊新闻的标题或者是新闻主题,恰当地使用口语作为新闻的标题,会使新闻报道显得特别亲切、自然,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紧紧地吸引读者,让人眼前一亮。

(二)大量使用顺口溜打油诗

顺口溜与打油诗这类词汇是经过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大量使用后加工提炼出来的,它们内涵丰富,生动形象,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生活的本质与理想。在报刊新闻报道中,常常可见在标题的写作中运用顺口溜和打油诗这类词汇,能够很鲜明地体现出新闻报道口语化的特点风格。

(三)大量使用感叹号、语气助词以及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

很多专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分析后发现,偶尔使用一些感叹号、语气助词还有第一、第二人称代词,能够充分表现出生活的精彩,尤其是在新闻报道中更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他们在阅读作品或报道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品中来,形成互动。

三、口语化使新闻表现更精彩

(一)准确实在

新闻就是把有形可感的、社会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报道出来,由具体的人或物构成,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新闻报道中表达的事实就要具体,要真实发生的,不是凭空想象的。新闻节目的主持,要求新闻报道语言的准确、精炼,但是同口语化也不是对立的,主持人在执行采访或访谈任务时,更应该使用口语化的提问。

(二)生动活泼形象

一个新闻作品如果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和深刻的内涵,就算过了很久也能让读者记在心里。如果我们希望新闻作品、新闻报道能显得动感,新意盎然,就要恰当、准确地运用口语,尤其是那些带有感情色彩及深刻内涵的语言,因为它们能够表达出生动、活泼、形象、灵气的形式与环境。

(三)通俗易懂自然

“口语”为大众日常所使用的语言交流方式,用它进行新闻创作,会更加地通俗易懂,也会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比如说《贷款买房更“合算”》一文,“合算”是我们平时老百姓最通俗、最常用的话,用它做标题更容易让大众通过读标题就能很快领会理解文章内容所要表述的新闻事件,新闻报道与作品在写作手法与形式上,要尽量达到言简意赅。广大读者不喜欢空洞的套话、官话以及泛泛之谈,而喜欢简单、精辟的用词。“口语”是老百姓在平时生活中最常说的话,让人感觉最亲切。口语化的语言可以使文章化繁为简,能够十分显著地突出报道的主体与中心。再比如说《省长说话算数》这篇报道,标题简单明了,整篇报道仅仅500余字。字虽少,却把省长、副省长、乡供销社主任三者之间的家常式的对话实录下来,既节省了读者的时间,又使读者产生很强的心理共鸣。

四、新闻中口语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性,因为地是在社会中产生的,当然它也会随着社会而发展。所以,语言的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那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就要树立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语言观。把语音规范化使用起来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社会在不断地更新、在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对语言的变化也要不断跟进。

(一)防止口语使用过多过滥

虽然说新闻本身就是一种实事,是客观存在的由事件与人物构成的实写,使用口语化能够比较好地表达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尤其是报纸这类报道,它通常是以书面语言来报道事件的媒体。但是过多、过濒地使用口语,会破坏新闻的规范性,也会让新闻感觉起来失去它的真相感。因此,在新闻报道或者写作中,我们应该尽量防止过多、过滥地使用口语,以此确保新闻报道的严肃性、真实性。

(二)口语的运用不能违背语法规范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有这样一种情况,有些新闻工作者会使用现行流行语来追求新闻用语的新颖性与独特性,而忽略了新闻标题的语法与内容的规范性,这样会造成整篇报道的混乱。例如在2008年1月3日刊登在《成都商报>的一篇报道,标题是这样写的:跨国合作,两音乐才子“演奏”成都。其实演奏为动词,成都為专有名词,演奏成都显然有语法错误,如果换成在成都演奏还可以。因此,我们在制作新闻标题时,要注意用词要达意,要准确,不能为了标题出新而损害语法规范,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三)避免使用低级庸俗口语,尽量选择通俗易懂口语

由于口语化的语言具有大众化使用性和广泛的社会性,因此,口语使用时会掺入一些社会上低级、庸俗的东西与内容在里面。新闻报道中使用口语化,使新闻报道显得更具通俗化、大众化,但这不代表庸俗化。在新闻报道的实例中,就有一些使用口语不恰当、不得体的地方。如把“真混”“滚开”“女光棍”之类的词作为新闻标题,这类标题把报纸的品位拉低了。因此,口语化标题一定要健康向上,不能把口语化变成耍贫嘴、油腔滑调、低级粗俗。

结语

正如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穆青同志所说:“我们的新闻报道,不仅内容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而且语言文字、表现形式也是新颖的,也是美的。”因此,我们新闻从业者运用新闻语言时,如果能准确地把握新闻语言,灵活地运用口语,这样通常能起到生动、活泼、易懂等效果,使观众与读者感觉到新闻作品中口语色彩的同时,并且能拉近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距离,同时新闻报道更具有灵活性与通俗性。“口语”能够更好地拉近新闻传媒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新闻媒介与报道更好地吸引观众与读者。它作为大众所喜欢与经常使用的语言形式,尤其是在新闻报道中作用更为突出,也更为实用,并且逐渐成为新闻媒介的常用词。现在,为了避免报道的机械化、概念化与死板性,新闻口语化已成为新闻报道中比较流行的表达方式,使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话来报道事件,具有活泼生动、亲切风趣、平易近人、朴实贴切、流畅顺口、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感染力强等特点,让大家感觉亲切自然,给广大观众与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也让新闻报道节目更加受欢迎,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栾建伟,新闻标题的口语化现象探微[J].写作,2004(6).

[2]陈枫著.主持人是怎样炼成的[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王德春,陈瑞端.语体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作者简介】刘雪姣,淳安县千岛湖传媒集团播音员。

猜你喜欢
口语化精彩新闻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物理课“精彩”的要素徐文超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邢非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