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提问·以问引学”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

2019-12-14 02:05浙江海盐县教育研训中心顾志能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28期
关键词:探究材料课堂

浙江海盐县教育研训中心 顾志能

浙江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何月丰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团队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一直围绕着“学生提问·以问引学”这个主题展开。 面对这个主题,你或许会想:什么是“学生提问·以问引学”?为什么要研究这个事情?具体是如何实施的……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关心且聚力在探索的。

一、什么是“学生提问·以问引学”

所谓“学生提问·以问引学”,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依托一定的材料,把握一定的时机,运用一定的技巧,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借助学生提出的问题引领学生的后续学习。

如教学“年、月、日”,课始,教师板书“年、月、日”,请学生谈谈对年、月、日的认识,学生就会暴露出一些信息: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1天或30天,有时还有28天或29天;一年有365天或366天;有些年叫平年,有些年叫闰年……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逐步板书上述信息,形成知识结构图(如图1)。

图1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思考:“看到这些信息,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

学生心中的疑问自然地流露出来:

◆为什么一年的天数不一样?

◆为什么会有平年和闰年?

◆为什么有12个月?

◆为什么一个月的天数不一样?

……

以上环节,即可视为一定材料支撑下的“学生提问”。 在这之后,教师借助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跟进的学习材料和教学手段,引领学生逐个解决问题,这便是“以问引学”。 例如,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年的天数不一样”,教师通过呈现一些数据,组织学生进行计算和推理, 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一年天数如此规定的来历,理解平年、闰年产生的数学原理等知识点; 当所有问题都解决后,全课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这就是我们在研究的“学生提问·以问引学”的教学方式。

二、为什么要研究“学生提问·以问引学”

上述模式, 你也许并没有感觉到什么特别之处——最大的变化不就是将以前的教师提问变成学生提问了吗? 这有多大的意义呢? 至于提问后的“引学”, 不就是针对知识点组织的探究活动而已,这又有什么可渲染的呢?

这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学生提问”和“以问引学”这两种方式的重要意义。

(一)“学生提问”指向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李政道先生说:“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这些都充分说明会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当前我们的学生很缺乏。 据资料表明,在我国从小学到高中,课堂上遇到困难会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 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仅占2.9%。 这种状况,与我们的教学行为紧密相关——日常的课堂上,教师很少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有人观摩了一次大型教学观摩活动,22节课中竟然没有1次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活动。 可见,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提问”,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指导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那是改变目前教学的“不佳风气”、指向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意义之事。

(二)“学生提问”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我们来看一个小案例:

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一课,师生共同探究得出公式“长×宽×高”(一行小正方体的个数×几行×几层=一共几个体积单位)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公式,将其中的“长×宽”转化成“底面积”,由此得到另一个计算公式“底面积×高”。 此时,有学生提问:“长×宽表示一层小正方体的个数, 底面积是一个面的大小,它们的意思不一样啊? ”

提出问题的这名学生, 对知识进行了深度剖析,开展了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的思维活动。 这种高阶思维,展现出的是一种批判精神、一种创新意识,这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 想要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就要鼓励、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 尤其是提出好问题、怪问题。 同时,这也正是新课标强调“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之道理所在。

(三)“学生提问·以问引学”能充分显现“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心理,要把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有效度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要实现上述美好愿景,“学生提问”, 尤其是提问之后的“以问引学”,就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例如在课堂中,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真问题往往就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提出的问题能引起老师的重视, 能成为同学们一起探究的内容;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深刻的理解。 如此学习,学生必定兴趣高涨,参与积极,探究深入,理解透彻;如此课堂,“学为中心”“生本课堂”的特征更能充分显现。

基于以上几点想法,我们坚定信念,深入实践,努力开展“学生提问·以问引学”的教学探索。

三、如何实施“学生提问·以问引学”

实施“学生提问·以问引学”,涉及众多因素,限于我们实践尚不够深入,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准确把握问题的含义及类型

我们研究中所讲的“问题”,有特定的含义,是指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真正的疑问,是学生主动提出或在教师适度引领下提出的;它不是简单的“从众式”的提问,而是视角独特且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好问题;它不仅能引发教学的推进或深入,而且能成为开展教学的主要线索。

若从体现学生思维的深度上对问题做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将学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用”的浅表问题。 这类问题通常是学生在看到某个学习内容(如课题)后即时萌发的。 如看到“乘法分配律”,就会提出“乘法分配律是怎么样的,它有什么用”等问题;看到“数与形”,就会提出“数是什么意思,形又是什么意思,数和形有关系吗”等问题。 这类问题的思维度总体较浅,学生很容易提出来。 另一类是对学习内容“为什么,是这样”“有什么关联”等深层问题。 这类问题产生于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或指向于知识的原理与本质,或指向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或是对某个知识的质疑与猜想,显现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思考。 前文举过的“年、月、日”例子,就是这样的情况。 再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学生经过大量的直观操作后得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但此时学生心中就有一个深层疑问:“为什么不管怎样的三角形,内角和总是180°呢? ”这种深层问题,是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认知产生强烈碰撞,或者新知不能完全建构的体现,它常指向于教学的重、难点。 因此,这样的问题最为真实、最有价值,我们的研究也更聚焦于这种问题而开展。

(二)设计好蕴藏问题的提问材料

学生要提出问题, 必定基于一定的情境材料,这种情境材料我们称之为提问材料。 如上文所说的“年、月、日”课例,黑板上年、月、日的知识结构图能促使学生发问,就是提问材料;“乘法分配律”“数与形”这些课题能引发学生的关注,也算是提问材料;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的一些不完备结论,不完全理解的一些概念、公式、定律等,只要能有效引发学生提问的材料,都是提问材料。

提问材料的设计,是我们这个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发现,要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深层问题,关键在于有好的提问材料。 好的提问材料,要切合学生的学习过程,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好的提问材料,问题不能直白外显,而是巧妙地蕴藏其中,需要学生进行较为深刻的思考后才能提出。 要设计这样的提问材料,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和精细的考虑。 下面“百分数”教学中第一个提问材料的“形成”,也许可以带来一些启发。

课始,教师直接揭题,请学生先写百分数并反馈学生写的百分数,如20%、42%、90%等;再以“有没有与众不同的百分数”为由,让学生报出100%、7.5%、120%等百分数。 于是,黑板上形成了一系列的百分数 (提问材料):20%、42%、90%、100%、120%、7.5%……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百分数,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1:怎么会有超过100%的百分数啊? (部分学生嘀咕“百分数最多100%”)

生2:“大于100%的百分数”是什么意思啊?

师:看来,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好问题! (师在120%后标上一个大大的“? ”)

生3:我不理解7.5%,百分号前是小数,怎么可以是小数呢? (师同样予以表扬, 并在7.5%后标上“? ”)

……

根据我们的实践,提问材料除了教师精心设计而得之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个性化方法、突然冒出来的奇思妙想等,只要教师留意捕捉,也都是有价值的提问材料。

(三)规划好“以问引学”的课堂结构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利用学生的问题推进教学, 但因为提问材料设计和提问时机设置的不同,会使得学生所提问题的指向(包括数量)也不同,这就导致课堂的结构(推进过程)有多种样式。

根据我们的实践,结构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课始提出多个问题,统领全课,逐个解决。 这种情况一般是学生在课始充分提问(如见课题提问),即先提出几个主要问题,然后整节课围绕这几个问题依次逐个解决。 以“数字编码”一课的教学为例,课始,学生提出三个问题:“什么是数字编码? 怎么进行数字编码? 数字编码有什么用? ”全课的教学就按照这三个问题的顺序推进,三个问题研究完,课也就结束了。 这类课的结构如下图:

图2

第二种,课中设置多次提问,承启环节,不断深入。 因为课始的提问一般数量少,问得浅显,学生的困惑展现不够,真问题更是难以暴露。 因此,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体验后,再设置提问环节(多次提问),此时学生的课中提问往往会更为深刻,课堂教学就可逐级递进。 如教学“百分数解决问题”一课,经过课始的举例计算后,学生得出“一件商品先降20%,再涨20%,不能回到原价”。 此时,教师组织学生提问,学生自然地提出:“明明降和涨的百分数是一样的, 为什么就没有回到原价呢?”于是,课走向深入理解原理的环节。当学生明白原理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提问,学生提出:“先降20%,到底要再涨百分之几,才能回到原价? ”……课继续深入。

可见,其结构大致如下:

图3

第三种,课始主要问题统领全课,课中生成问题聚焦难点。 这种结构可视为第一种的“增强版”,也就是同样让学生课始提出主要问题,然后引领学生逐个解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生成”一些问题,使得教学进程需对此进一步深入。 如教学“分数与除法”一课,课始学生提出两大问题:“分数与除法有关系吗? 有怎样的关系? ”随着课的推进,学生通过大量举例(习惯上都列举被除数小于除数的情况),得出“分数和除法有关系”,且“被除数就是分数的分子,除数就是分数的分母”。 此时,一定会有学生提出:“如果被除数大于除数,也会有得到这样的结论吗? ”这样,课堂教学就需要引导学生往这个点上深入。 很明显,这样的问题是真问题,即上文所说的深层疑问。 教师对此是有预设的,推进的过程正是聚焦教学难点的过程。

(四)运用好激发提问的教学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 尽管教师创设了好的提问材料,尽管学生可能真的有疑问,但是对学生而言,要在大家的注视下提出问题, 尤其是要提出有个性、独特的问题,他们还是有畏难心理的。 毕竟相比回答老师的问题,提问终究还是一件有“风险”的事。因此,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高质量地提问,教师还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来刺激。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手段有语言引导、动作激励等。

所谓语言引导,就是在学生提问前,或在学生不敢(不想)提问时,教师以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大胆表达心中的疑惑,提出问题。 学生提问前,教师的引导语,最基本的如“看了这些知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到现在,你心里有什么疑问吗”等,略显亲和些的可用“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现在你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吗”等。 在学生不敢(不想)提问时,教师则可说“敢提问,是一种勇气, 更是一种智慧”“能提出让人思考的好问题,那是最让人佩服的”等引导语。

所谓动作激励,主要是在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好问题之后,教师适时以体态动作予以肯定甚至是表扬。 有时,教师可以无声地向学生竖起大拇指以示鼓励;有时,教师可以带领全班学生向提问的学生献上热烈的掌声(此时一般伴随语言表扬的同步使用);有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微笑……我们现在还常用板书的方式,现场记录学生提出的好问题,有时是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有时干脆是一个大大的红色问号打在相关知识点处,以这样的动作,“高调”地表达对学生所提问题的重视。 我们认为,类似上述的各种举动都特别重要,因为它不仅是对某个提出问题学生的褒奖,更是在无形间鼓舞着全体学生,并清晰地传递出一种导向。

除上述两种手段,有的教师还采用了其他个性化的方法,如奖励小红花、奖励提问积分、冠名提问小达人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课堂提问的热情。

(五)组织好“以问引学“的展开过程

有了上述四点的准备, 课堂就进入了核心环节——“以问引学”的展开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很多与常规课堂不一样的教学细节,如学生问题的收括、释问材料的跟进、问题探究的调控、答案与问题的呼应、问题的转接等,教师需要精心组织教学过程,高质量地落实这些细节。

学生问题的收括,是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类、提炼,以明确问题的指向。 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多或杂,可能会偏,可能会言不达意,此时就需要教师发挥引领作用,较快速地将问题确定下来,以切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如“比例尺” 的教学, 教师呈现地图 (图上有“比例尺1∶600000”)组织学生提问。 学生问:比例尺到底是比还是比例? 它跟尺有什么关系? 它与比例有什么关系……教师待学生问完后,一句收括:“同学们的问题,事实上都指向于一件事——比例尺究竟是什么意义。 ”然后教师板书“意义”,接着进入探究环节。(说明:有研究指出,引导学生深入辨析问题的“好坏”,是一件极有价值的事情,但我们目前尚无对此进行探索)

释问材料的跟进,指的是教师要适时提供有助于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学习材料。 这个材料的设计理念与常规课堂无异——为教学重难点量身定制,但其跟进时机,我们觉得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学生探究之前;一种是在学生探究有些许眉目之时。 如“分数与除法”教学,学生的问题是分数与除法是否有关系,教师先板书一个,请学生探究它与哪个除法有关, 这就是释问材料跟进在前。如教学“比例尺”,聚焦“意义”之后,教师先让学生猜猜1∶600000的意思,学生有的猜是面积之比,有的猜是1cm 相当于60000cm, 但也有的猜相当于600000m甚至是600000km的……待到学生思维纷呈之际, 教师再提供释问材料——人手一张1∶600000的地图,让学生自己量一量、算一算,结合生活经验, 分析谁对谁错……这就是释问材料延后跟进。当然,跟进的具体时机并无定律,如何与学生的思维紧密契合是关键。

问题探究的调控是这类课堂实施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要求,因为在“以问引学”的课堂中,我们通常是把问题抛给学生先行探究的,所以课中探究性学习的成分明显增多,如探究的时间、探究的次数等。 学生的探究一多,带来的“麻烦”是显而易见的,如时间耗费多、过程比较坎坷、结果复杂多样等。 这些情况,迫使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融入学生,即时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调控课堂。 根据我们的经验,“以问引学”的课堂,教师的引领作用需更充分体现,要以有效的引领来调控课堂。 如学生探究遇阻,需及时点拨;学生探究不得,可清晰讲授。

答案与问题的呼应,指的是教师要密切关注问题解决的情况,做好探究结果与所提问题的前后联系。 我们要警惕这样的情况:学生提问时轰轰烈烈,但之后的教学将问题抛之脑后,再不提及。 我们认为,教学中当教师发现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已经解决之时,就应马上呼应之前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过程,梳理思维,明确答案。 我们还常采用一种直观方式——在之前写过的问句后打个“√”,或者将原来的“?”擦掉,以示一个问题的研究已完成。这样的做法,不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实际上也是思维严谨性的示范,更是对学生提问释问的有效激励。

另外,一个问题结束了,如何转接下一环节(另一个问题或者新的提问), 也是这一类课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 尤其是如何基于问题的解决引发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板书、材料、语言等细节,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

以上只是我们对“学生提问·以问引学”的初步思考和粗浅探索。 因为缺少可借鉴的相关理论和经验,所以尽管我们开展了不少实践,也形成了一些典型课例, 但这些思考和探索可能还都浮于表面。我们期待这个研究点能得到教师们的关注,通过大家的实践,形成更多的经验。

猜你喜欢
探究材料课堂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