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韩城文物“活”起来
——浅谈文物保护利用之韩城经验

2019-12-15 00:34陈红玲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韩城市韩城文物保护

陈红玲

(韩城市普照寺文物管理所,陕西 韩城 715400)

近年来,“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呼声越来越高,各级各地文博单位纷纷亮出自己的拿手绝活,演绎各自的文物故事。韩城市经过长期探索,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笔者对韩城的文物保护工作经验略做梳理,以供参考。

1 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助推转化发展

韩城是陕西省东北部黄河岸边的一座千年古城,其于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2年晋升为陕西省唯一的计划单列市。优渥的地理、人文环境,使其素有“关中文物最韩城”的美誉。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为947处,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21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仅韩城古城范围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共登记文物12 778件(组),文物资源甚为丰富。

司马迁是韩城的世界文化名人,韩城古城是全国保存较为完整的6座古城之一,党家村民居被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韩城行鼓、韩城秧歌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历史悠久,鲤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源远流长。近年来,韩城以建设陕西东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依托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转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城市旅游功能日趋完善,文化旅游与现代工业同步发展,打响了“史记韩城 黄河特区”的特色旅游品牌。目前,韩城已成为陕西省重要的经济板块和旅游城市。

2 加强博物馆建设,打造文化新高地

博物馆是以文物讲故事的重要阵地,也是城市文化的标志和形象的代表。韩城是文物大市,博物馆作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文化需求被日渐重视。

2.1 加强现有博物馆自身的扩充和管理

1984年,韩城市博物馆成立,这是韩城市的第一座博物馆。经过30多年的发展,韩城市博物馆已经从最初的文庙前半部分扩大至囊括整个文庙、东营庙、城隍庙的范围。依靠种类多样的历史文物和精美、完整的古建筑使无数游人驻足。随着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馆藏文物修复、综合修复室建设等项目的实施,这个不太年轻的博物馆渐渐走向成熟和现代化。

2.2 机构改革进一步增强文博单位的监管力度

自计划单列以来,韩城的文物博物馆事业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成立了专门的文物局,以加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加快博物馆建设进程,尤其是在新馆建设方面下了大功夫。

2.3 新馆建设提升博物馆“消费”档次

2005年梁带村芮国遗址的面世,韩城把就地建设遗址博物馆的计划提上了日程。经过几任领导和团队的努力,建成了一个建筑面积为17 000 m2,展陈面积为6 000 m2的现代化博物馆。2014年2月14日,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填补了韩城现代化博物馆的空白。数百件神秘的珍贵文物走进公众的视野,为公众送来一台丰富的文化盛宴。博物馆立足芮国墓地遗址,兼顾广大游客地域性、文化性和旅游性的综合需求,用最新的展示理念和技术手段,充分挖掘藏品的内涵和外延,将出土文物、考古过程和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多维度、多层面展示[1]。前沿科技的应用带给游客全新的感官体验,并完成了遗址文化展示的创新[2]。气势恢宏、古典庄严的馆舍、精美绝伦的文物让博物馆一时间成为韩城的文化新高地、旅游新IP。此外,因其规模巨大、展陈设施先进,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一度被称为“为未来而建”的博物馆。

2.4 壮大博物馆体系,丰富博物馆类别

建设传统博物馆的同时,村史馆、社区博物馆也逐渐崭露头角。2017年,在陕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韩城王峰村、徐村分别以古村寨农耕文化和汉太史司马迁《史记》及司马后裔为核心内容打造社区博物馆,为韩城博物馆体系增加了新成员。与此同时,非国有博物馆也不断涌现。目前,韩城已对外开放的非国有博物馆主要有古城东部的民俗博物馆、状元府博物馆、新城区的司马迁《史记》博物馆。

3 文物开放利用助推经济转型

3.1 “十三五”前韩城文物保护利用情况

韩城市煤炭资源丰富,依靠能源工业粗放发展,导致在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重创了环境,经济转型已迫在眉睫。韩城众多的文物是不可多得珍贵文化与旅游资源,同韩城市的经济建设、民生改善、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是提升韩城形象并宣传、推介韩城的重要力量。但长期以来,这些资源的开放利用程度却远远不够。

韩城早已完成对15处国家级保护单位及大部分省级保护单位的修缮。据2016年统计,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放率不足30%。在过去的10年里,韩城文物旅游景点呈现出以散点状分布、静态式发展的状态。各景点之间距离较远,路况不好,交通不便;景点自身基础设施差,外围环境不佳;景区之间协同发展的模式尚未形成,文物资源沉寂已久。

3.2 扩大开放范围,促进合理利用

“十三五”以来,韩城科学规划,以文物保护促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反哺文物保护[3]。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的大文化背景,以司马迁祠及其周边景区为龙头,以韩城古城为核心,以党家村、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为黄河西岸旅游地标,旅游线路贯穿南北,将韩城主要景点一气贯通,使文物旅游资源连点成面;以“史记文化 黄河特区”为主题,以“有故事的韩城,有味道的旅程”为口号,充分利用文化、文物资源,打造多层次、差异化的特色旅游产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深挖旅游资源,修缮重建古有景观,展现文物古迹的魅力[4]。建成国家文史公园、实施古城吉家祠堂等古建修复项目,打造古城美食街、民宿、客栈等,盘活古城文物资源。实施党家村边坡抢险加固工程、环境整治、停车场建设等工程,让景区环境更加完善。开通水路交通,以澽水河航运将古城和司马迁景区相连。维修徐村太史遗词、二门祠堂等一系列司马家族传统古建,建设徐村社区博物馆,开发王峰古寨,打造古村古寨探秘游、追思游,形成“中国理学文化寻根游”的特色景观。2016年以来,韩城市博物馆、普照寺、大禹庙景区先后实行免费开放。一系列文保项目及惠民措施的实施为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供给。2018年6月,韩城市文物局与陕西龙腾文物保护有限公司、陕西十月文物保护有限公司分别签署《文物保护战略合作策划方案暨合作协议》,围绕文物保护和管理、管理信息化、文化推广等领域,发挥各自独特优势,开展多层次合作,促进文物资源开放共享。

3.3 深挖文物文化内涵,树立文化品牌

结合韩城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深挖文化内涵,依托古城、党家村以及韩城社火、锣鼓等文化遗产,增强、创新游客的旅游体验。推出韩城民俗百老汇、民间社火嘉年华、大型史诗歌剧《司马迁》、舞台剧《芮姜传奇》等品牌产品,策划《史记》国际高峰论坛、韩城文化研究等论坛,连续举办数届国际灯光节、清明民祭司马大型祭祀、普照寺庙会、大禹庙朝圣等活动,进一步盘活韩城文物旅游资源,使文物真正“亮”起来、“活”起来、“动”起来。目前,“白天赏景品文化,晚上观灯尝美食”已成为韩城旅游的最大亮点和特色。韩城旅游初步实现了华丽转身,仅2018年春节,韩城共接待游客176.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95亿元,为韩城经济转型注入强大动力。

此外,“研学游”也进一步激活了韩城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2018年全年,韩城共接待域外研学游游客数量18万人次,域内研学游人数约3.8万人次。

4 文创实践打开新领域

大众从不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缺的是对传统文化好的包装形式[5]。文物素来“高冷”,文创则是一个让其更“接地气”的好“包装”。近10年来,虽然韩城的文物保护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文创一直存有短板。韩城有文化与创意,却难成产业。随着文创持续高热,韩城也逐渐投入到文创开发的行列。文博单位自行开发文创产品的尝试屡见不鲜,但不论是从开发人员和经费,还是经营思路和经济效益来看,都与预期效果相距甚远。此外,韩城也出现了专门的文创公司,如韩城司马迁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观心文创、德胜传媒等,这些公司在资金、人员和经营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司马迁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开发出了一系列“非韩城莫属,唯韩城独有”的特色文化商品,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禹水迁山”,填补了韩城文化旅游商品市场的空白。随着文物活化工作的推进,各单位都在努力以“互联网+”模式的数字化形式不断扩大文物资源共享程度;不断增加信息传播渠道,加入现代科技手段让产品更具时代性;结合传统文化和技术,让产品更富有地方特色。

5 文物活化惠及百姓生活

2016年6月25日,韩城市文物局与香港城市经营研究院联合创办龙门智库黄河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了让韩城文物“活”起来专家论坛,同时还设立了韩城市文物活化中心。在中心的运作下,通过本体修缮、文物充实、展陈优化、氛围营造、景观设计等措施,让北营庙从元朝时期的军事驻地摇身一变,成为时尚清雅的文化场。

6 结束语

只有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让珍贵的文化遗存真正走近百姓,融入生活,韩城故事才会更加精彩,韩城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韩城市韩城文物保护
韩城市:首次自主采集市“两会”影像资料
韩城市文化馆:韩城市文化馆新馆正式开馆
韩城市文化馆“云上幸福年”韩城市首届网络春晚成功举办
鞍山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黄河边”的韩城现象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鹰爪功
暗香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