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宁寺的现状与保护

2019-12-15 00:34陈静勇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塔身寺庙建筑

赵 帅,陈静勇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1 天宁寺的历史沿革

天宁寺位于北京市西二环广安门外天宁寺前街于1988年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寺庙始建于北魏,最初名为光林寺,后经历代修缮,寺庙名也数次更换,到了清代改为天宁寺,并沿用至今;而天宁寺塔则建于辽,至今已有890余年,为北京地区现存最高、最古老、造型最优美的密檐塔,见证了北京城作为最后封建六朝古都,近千年来的历史变迁。

2 天宁寺的建筑艺术及宗教文化价值

2.1 寺庙院落概况

寺庙院落分为东、中、西3路,主殿接引殿和天宁寺塔均为中路轴线上,属于中国传统院落式布局。寺庙在清朝经过重建,建筑单体保留了清朝建筑特色。接引殿位于雕刻汉白玉栏杆的台基之上,面阔5间,进深3间,绿琉璃瓦覆顶,殿内现供奉阿弥陀佛像,也是寺庙内体量最大的单体建筑。东、西两侧配殿为灰瓦屋顶和青砖墙身,门窗、柱涂红色油饰,额枋处均有绘制金龙和玺彩画,显示寺庙地位的尊贵。天宁寺塔则位于寺庙中路最北侧,塔高57.8 m,是一座八角平面13层的密檐式实心砖塔。塔身线条收分柔和,造型优美,砖雕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建筑遗产价值。

2.2 天宁寺塔的雕刻艺术与宗教文化[1-2]

天宁寺塔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3部分。塔基座有上下两层须弥座,下层每面刻有狮首的壶形门龛。门龛之间配以莲花为主的植物砖雕,精美绝伦。上层须弥座每面设有5个佛龛。在佛龛之间或塔基转角处,都刻有一尊金刚像,遗憾的是,金刚像的头部均遭到损坏,无法观赏到全貌。此外,塔基还装有雕刻着万字纹等佛教象征图案的砖雕护栏,展现了高超的砖雕技艺。

塔身的每层密檐之间由砖制斗拱连接,塔檐之上有琉璃制作的瓦和脊兽,因常年风吹日晒,现已褪色并部分损毁,无从窥探其原貌。连接塔基与密檐的塔身部分,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雕刻一座以花棂做装饰的拱券式假门,门内雕刻有华严三圣、东方三圣、西方三圣、准胝观音及龙王等佛像,门两侧刻有金刚力士、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具有佛教重要象征意义的雕像。

天宁寺塔原有塔刹在唐山大地震中被震毁,现有刹顶呈宝瓶形态,坐落在由须弥座托起的砖雕莲花瓣之上。根据现存辽代密檐式塔考究可知,天宁寺塔的塔刹应由金属制成,但于清代便已损毁,只保留下了刹座。天宁寺塔砖雕数量之多、形象之饱满丰富、塔身轮廓之优美,无论是建筑艺术价值,还是宗教文化价值,都实属辽代密檐塔的杰出代表作。

3 天宁寺周边环境现状

3.1 天宁寺的地理位置

天宁寺前街紧邻广安门外护城河及滨河公园,景观环境优美。但由于寺庙主体隐于居住区内,毗邻驻青园菜市场,加上沿街建筑和二环高架桥的视线遮挡,使人们在沿街路面上形成视线阻断,只见塔顶而不见其身,同时也阻挡了城市绿地水系与寺庙之间的景观层次的连续性。寺庙坐北朝南,庙前连通二环主路的干道为东西走向,主入口位置不明显,缺乏与城市干道的空间连续性和引导性。

3.2 周围建筑风格

天宁寺位于西二环外,处于古都风貌控制区,寺庙周围居住区较多,且不同居住区之间未做区域整体规划设计,因此相较于老城内虽居住密度大但低矮的胡同街区,天宁寺周围的建筑形式显得较为杂乱,缺少城市区域之间的联系。

寺庙周围的居住区以手帕口北街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街道以东毗邻寺庙主体建筑的为多层砖混住宅,屋顶有平顶和坡顶两种形态,墙身均涂刷大面积红色涂料,色调较为和谐一致。紧邻寺庙的“二热”电厂经改造后,建筑墙身以红色砖墙为主,色调上与周围居住区相呼应,实现了区域建筑主体色的统一。街道西侧以高层住宅为主,建筑高度虽与古塔比例失衡,削弱了塔身的主导位置,但因建筑层数高,避开了塔身周围多层建筑的视线遮挡,使得6层以上面向塔身方向的住户即可欣赏到天宁寺塔的全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3.3 交通与设施现状

手帕口道口是京九铁路线和手帕口北街交叉形成的平交道口,也是通往天宁寺的要道。道口“平改立”之前,每有火车经过时,大量的行人、机动车都滞留在车道外等候放行,对周围居民的日常出行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道口“平改立”后,虽道路实现人车分流,解决了留存已久的拥堵问题,但地下人行通道偏离主路交叉口,道路导识设计设置不明显,且南向入口处绿色玻璃棚在阳光照射下极易产生眩光污染。周围居住的老年人较多,通道内虽设置了无障碍坡道,但坡道又长又窄、转角多也成了一大诟病。因天宁寺小区年代久远、设施老化,缺少公共绿地和停车位的设计,大量住户把机动车辆停靠在道路两侧。天宁寺入口道路较宽,街道两侧已沦为停车场,随处停车现象较为严重。加上道路西侧的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主入口正对寺庙门前主干道,在上下学时段势必会短时间内人流聚集,造成拥堵。

3.4 “二热”电厂对文物环境的影响[3-5]

北京“二热”电厂于2015年转型为文创园,成为工业区改造再利用的典范。“二热”文创园保留了原有的工业风貌,整体规划也融合了历史文化元素以保护天宁寺的文物环境。周围大片限高的居住区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托了天宁寺塔的挺拔高耸,但“二热”内高达180 m大烟囱,虽作为新的地标性建筑予以保留,但与天宁寺在城市天际线、形态、色彩、体量上均难以达到协调统一,在寺内能看到相隔近千年的“双塔”并列高耸的景象。

针对“二热”烟囱的存废问题,一直都存在不同的声音。以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二热”烟囱甚至是整个电厂,无论从文化价值还是建造技艺都远低于天宁寺,应当予以拆除改建为公园绿地以表示对文物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但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代表,“二热”属于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建造初衷是为了满足城市功能需求,建筑形式也是对当时政治、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体现,记录了城市的时代历史文化,承载了一代人的回忆。“二热”工业风貌的厂房和烟囱只是对天宁寺文物环境造成破坏的诸多影响因素中矛盾较为突出的典型。但这种突出的矛盾才是北京城历史变迁的真实写照。

4 天宁寺建筑保护的建议与策略

4.1 寺庙建筑及其外环境的保护

天宁寺山门处的古树国槐不仅是吉祥、祥瑞的宗教文化象征,更是见证了天宁寺的历史变迁,俨然成为寺庙的一部分,应当予以重视保护,定期检查古树生长情况,并做好防雷电引发火灾措施等。寺庙内主殿与东西配殿的檐下彩画均经过修缮,柱、门窗部位也都重新做了红色油饰,但接引殿屋顶的绿琉璃瓦出现大面积褪色、脱落现象,应当及时给予修缮,恢复其色彩风貌。

天宁寺塔上的雕刻精美,但砖石因常年风吹日晒易风化或酥碱,造成塔身风貌的破坏。针对砖塔雕刻的保护,可采用三维激光技术,扫描塔身获取精细测绘数据并进行定向修复设计,不仅为保留了塔身宝贵的资料,也可为以后的修复提供关键技术支持[6]。

4.2 突出天宁寺的主导地位

大多数居民对“二热”烟囱地标性地位越来越认可,因此保留以天宁寺命名的社区、街道、公交站台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加强人们对天宁寺保护意识的重要体现。即使“二热”烟囱作为纪念性建筑保存,也要突出天宁寺-烟囱的主从关系,突出文保单位的主体位置,保护文物环境的完整性。这并不是要复原文物建筑、景观环境的原貌,而是要与北京市城市整体发展步调相一致,在保证文物风貌和空间环境完整性的前提下,与周围街区协调发展。可将天宁寺小区居民楼屋顶进行“平改坡”改造,覆灰瓦,墙身涂刷灰色涂料,从屋顶形制、建筑色调上与北京传统民居相协调,也能与天宁寺红色墙身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寺庙的主导位置。

4.3 与文创园的产业发展相结合

“二热”电厂从工业厂房到文创园的转变,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势必会吸引更多人去参观游览,是否可以将天宁寺的管理融入文创园及周边社区管理机制中,定期举办关于天宁寺的图文展览及文化活动等。且寺庙与文创园仅一墙之隔,可以开通天宁寺—二热文创园专属通道,打破现有的冲突与对立的矛盾形态,试着将工业科技与文物环境相融合,实现历史记忆和空间景观的相互渗透,使得人们在了解文创园的同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体验天宁寺,最终实现将建筑遗产保护理念通过文化活动渗透到周围居民乃至更多人的意识中。

天宁寺虽临近护城河,但最初的景观环境已不复存在,现仅存寺庙内外几株古树。因此“二热”电厂二期改造可保留具有时代特征、代表性的建筑,其他建筑予以拆除改建为绿地公园。虽无法复原天宁寺原有的景观环境,但退还绿地面积也是对文物建筑的尊重与保护。

4.4 配套产业的优化升级

结合宜居北京的新定位,也方便周围居民生活,可将寺庙入口处的沿街商铺和菜市场进行改造,并修建地下车库或划分固定地上停车位,解决寺庙入口处大量停车问题。寺庙附近的胡同里有大量违章搭建,应当予以拆除,有利于人们多角度观赏天宁寺塔的全貌。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将天宁寺作为古都文化明片宣传推,让更多的人去参与天宁寺的保护。

5 结束语

建筑遗产的保护应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从文物区域环境乃至城市发展角度出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古建筑,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精华。

猜你喜欢
塔身寺庙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秘密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透视:雪糕叠叠乐
建筑的“芯”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大雁塔
武侠小说中的寺庙场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