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邑的“兰台世界”
——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泊里镇看乡镇档案事业发展

2019-12-16 05:09黄琪
山东档案 2019年5期
关键词:档案室

文·黄琪

泊里镇位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的西南部,地处董家口新港城核心区,现辖101个行政村、1个城市居委会、16.2万人口,总面积156平方公里,属全国重点城镇、山东省示范镇、新生小城市试点镇。泊里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境内就有人类生活,秦时为琅琊郡属地,是原藏马县委(1945-1956)所在地。如今,千年古邑迸发新的活力,档案事业也与时俱进、蓬勃发展,呈现出新气象、新作为。本文通过摸清泊里镇档案管理现状,探究制约档案工作发展的因素,旨在为乡镇档案工作规范化发展提供路径。

一、泊里镇档案管理现状

2006年12月,泊里镇建成首处档案室,位于机关办公楼一层,建筑面积100平米,由办公室、档案库房、阅览室三部分组成,集档案信息查询、现行文件阅览、政务信息发布于一体,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各一名。其后,泊里镇党委又于便民服务中心建成一处档案室,用于存放会计档案。档案室的建成开辟了镇、村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的平台。

(一)管理规范,档案门类较为齐全

泊里镇档案室共设9个档案密集架,分门别类,收藏了文书、信访、纪律检查、组织人事、财务会计等19个门类的档案资料4143卷。档案室归档文件门类较为齐全、出入库登记材料完善。

据档案案卷目录记载,现存于档案室最早的档案资料为始于1955年的“区委关于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七年党的基层组织预备党员转正情况登记表及党员登记名册”。自此而后五十余年的重要材料收录其间:党委会材料、每周例会会议纪要、历年重要信访案件材料、工程投标及报告材料、拆迁村庄、劳动力转移材料等。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妥善保管至今的泊里公社档案。公社自1955年开始建档,共形成档案195卷。档案中详细记载了泊里人民公社机关诞生与演变、隶属下级大队、“四清运动”、党代会、党员干部统计年报等。据档案记载:1956年撤销藏马县,泊里划归胶南县管辖。1958年,撤销泊里、小场、横河、贡口四个大乡,成立卫星人民公社,后改为泊里人民公社。公社成立初期,设十二部、三委。1961年、1962年分别分出藏南人民公社和小场人民公社,撤十二部、三委。泊里公社档案较为地记录了公社成立、发展、退出历史舞台的历史轨迹,为了解泊里镇组织沿革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二)服务及时,档案利用成效明显

泊里镇档案室保有《文书档案借阅登记簿》和《档案、资料利用效果登记簿》。据统计,2007年至今,档案查阅共计180余次。查阅次数较多的为党员关系档案、人事档案、土地承包租赁合同及土地征迁档案。馆藏档案在落实政策、编史修志、解决矛盾冲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有效的信息。

为配合上级组织部门核对党员转入、转出实际情况,镇组织办多次到档案室查阅党员关系存根。每一份党员档案都由党员登记表、自我鉴定、入党志愿书、综合材料、党员登记表组成,信息详细明晰。通过逐一记录排查,组织办完成异地入党党员信息统计等工作。此外,组织办多次查询农村干部人事档案,为核实办理农村干部退休退职工作提供帮助。

档案室内整齐陈列各村的土地承包合同,详细记载发包土地概况、数量和发包期限、土地承包关系变更方法。这些土地承包合同档案多次及时解决了土地纠纷问题。2008年5月,镇信访办公室接待了一名上访户,工作人员通过查阅上访人与其所在村委会当年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在第一时间掌握了案件事实,牢牢把握了工作的主动权,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此外,土地征迁档案也被完整地保存在档案室,每户土地征迁档案都包括身份证复印件、户口簿复印本、土地使用证原件、评估报告单、安置补偿协议、补偿款发放表。镇村建设中心多次查阅土地征迁档案,解决村民们对项目赔付款项的疑问。

(三)转型升级,档案信息化持续推进

为进一步提升档案信息化水平,泊里镇积极推进数字档案、智慧档案建设,开展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充分发挥金宏办公系统、易初档案管理系统和“社区一点通”综合信息管理软件的集中管理作用,将镇直各部门、单位50多年形成的各类档案资料按照新的编号方法进行分类编号,按门类录入微机保存,并刻录“文书档案凭据光盘”两张(分别为1996—2015年度及2014—2017年度档案)。“文书档案凭据光盘”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公文、重大活动图像影像资料、各部门数据库等材料。

按照“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的要求,泊里镇加大电子文件收集力度,在电子档案归档前,专、兼职档案员会同归档部门人员对电子档案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鉴定审核,而后将纸质材料与需要长期保存的电子档案同时存档入库,两年进行一次抽检,四年进行一次复制转存。

二、泊里镇档案管理发展前景

虽然泊里镇档案事业取得一定成绩,获得了山东省档案管理一级先进单位、山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但仍存在档案库房面积小、硬件设施老化,安全隐患较大、馆藏档案内容不够丰富、档案人员队伍不够专业等问题。随着泊里镇智慧城市计划的的纵深推进,档案工作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需要不断创新,镇级档案馆建设需要不断提升,不断深化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档案独特的服务作用,做到“架文档信息之桥,连全镇百姓之心 ”。

(一)强化硬件配置,优化“智慧”档案

针对当前档案室不能满足小城市发展的需要,泊里镇规划在市民文化中心一楼西侧建设一处集存储、查询、借阅、展示功能于一体的高规格综合档案馆。

新的综合档案馆要有具备满足日常档案工作的档案库房、阅览室、办公室,严格按照“九防”要求,配备电子监控、防盗报警器、温湿度记录仪、灭火器等档案保护设施,还应注重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整合档案信息资源,进一步提升档案信息化水平。镇综合档案馆需要增设库房环境管理集中指挥平台、触屏档案查询机、新型智能档案库管理系统等设施。

在确保档案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继续优化应用易初档案管理系统,全面开展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对档案目录及文件实现信息化管理。并加强电子照片档案的收集工作,建立照片档案数据库系统,逐步实现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进而实现档案检索、查询“一站式”服务。通过库房智能化建设及信息管理,推进数字档案、智慧档案建设,提高档案服务的智能化、人性化水平。

(二)提升共享水平,建好“亲民”档案

档案馆不应只将档案“束之高阁”,而需打造开放平台。镇级档案涉密信息较少,具备实现档案信息共享的条件。泊里镇将逐步扩大馆藏档案数量和开放档案数量,并在新的综合档案馆设置专门的现行文件开放区和开放查阅现行文件的档案资料窗口,以存放镇党委、政府和所属部门、单位形成的政策性、公益性、服务性资料为主,辅以办事指南、政务信息、法律、法规等。定期展示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央、省、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相关文件,尤其是工龄、职称、离退休、房产、公证、就业安置等民生文件,便于群众了解上级政策。

农村基层组织与群众联系最密切,乡镇应加强对土地、林改、农业科技、农业经济等涉农档案资源及村务公开档案的整合和共享,在村委会建设便于村民查阅政府公开文件和档案信息的工作点,并开展村级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实现村级档案数字化,逐步推行。争取到2020年末,实现全镇80%左右的村庄实现纸质、网络等多种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解决群众“查档难、调档难”等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群众明白、干部清白”。

(三)讲好泊里故事,丰富“软实力”档案

档案真实、有效地记录了地域发展和文化传承,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红色历史文化和千年历史积淀为泊里镇留下了崇高的红色精神和丰厚的非遗特色文化。

红色精神是凝聚区域化党建各方力量的重要依托。1939年,泊里联村党支部统一了泊里地区党的领导,掀起抗日救国高潮,此后爆发了“讨李战役”等著名战役,涌现出丁氏三姐弟、杜雨等英烈。在解放战争中,藏马人民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淮海、渡江等十几个战役的作战和支前工作。泊里镇启动了档案资料的整理编研项目,全面整理泊里党组织相关历史档案,委派工作人员采访英烈子女,形成口述档案。公开面向社会征集档案,抢救性查找、征集散存在个人手中的文件、信函、日记、照片、影像、奖章等档案,将散落在民间的资料征集进馆,建立相关的数据库。

非遗充分体现地方传统特色,是闪耀在泊里大地上的文化名片。加强对非遗文化档案和村情民风档案的重视,并在新建的综合档案馆增设实物档案展厅。不同时期、不同种类、不同载体的非遗档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展示。例如,以实物形式展示入选上合峰会的“齐鲁风雨展”的麦草画;以泥塑的形式展示泊里烧肉、烧鸡模型;以视频还原的形式展示“泊里红席”编织技艺及泊里镇上世纪五十年代作为著名的红席集散中心的盛景。非遗档案将会有效充实档案馆馆藏资源,以档案力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猜你喜欢
档案室
数字档案室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勘测设计单位数字档案室建设探讨
浅议加快推进机关数字档案室建设的对策
加强综合档案室基础性工作建设初探
徐州法院首家“数字档案室”落成启用
数字档案室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档案室电子档案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浅析基层机关档案室管理要务
机关档案室库房管理工作之浅见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