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的英国旅华游记与民族志

2019-12-16 16:40秋叶
国际汉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民族学民族志西南地区

20世纪初,至少有三部英国人撰写的中国西南地区旅行记相继出版,系统讨论川西、滇西北与滇东北等地的少数民族。这三部旅行记分别是担任威海卫殖民地官员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 1874—1938)的《从北京到曼德勒》(From Peking to Mandalay, 1908)、英国军人兼情报官戴维斯少校(Major H.R.Davis,1865—1950)的《连接印度与长江》(The Link between India and the Yangtze, 1909)及新闻记者丁乐梅(Edwin J.Dingle, 1881—1972)的《徒步穿越中国》(Across China on Foot, 1911)。其共同特点是:三位旅行者对于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分布及其历史与现状有着浓厚的兴趣,不仅在各自旅行记的各个章节中记录了沿途所观察到的各少数民族的状况,而且还设专门篇幅予以集中讨论。这些讨论显示了旅行者的科学精神及其民族学知识与理论素养。这些专门叙述包括庄士敦著作第15章“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学”( “Ethnology of the Chinese Far West”)、戴维斯少校著作附录八“云南的部落”( “The Tribes of Yun-nan”)和丁乐梅所撰《滇东北的部落及传教工作》(“The Tribes of Northeast Yun-nan, and Mission Work among Them”)。这些专述篇幅少则三十余页,多则达六十余页。三位旅行者均宣称自己有责任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记录下在欧洲工业文明来临前夕当地土著人的语言、文化、社会结构及习俗宗教等方面情况。

虽然英国乃至西方人旅华游记对于异域民族志的兴趣由来已久,早在《马可波罗游记》(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1298)对于亚洲的描述中已初显端倪,但20世纪第一个十年前后的这三部旅行记在旅行者观察的细致性、描述的系统性及其民族学知识与理论的素养等方面,较此前旅行者的零散化、印象式叙述,均已非同日而语,而且他们已开始放弃殖民主义高峰期那种居高临下的种族主义态度,进而有意识地用一种更加客观公允、同情性的思维模式去对待这些现代文明尚未浸染过的东方民族。最终,这种渊源于19世纪西方的民族学与关于中国西南地区土著的历史与现状的考察相结合,造就了20世纪前一二十年大量的英国旅华者兼民族学专家,或者说是以民族学的视野撰写的中国旅行记,而这不得不说是东西方知识的互动在英国来华旅行者及其旅行记中留下的深刻印记。(秋叶)

猜你喜欢
民族学民族志西南地区
溯源灵性与超越的神话诗学:厄休拉·勒古恩的民族志科幻书写
走向理解的音乐民族志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西南地区茶园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蓝暖男”落户云南 时速250km 新型“复兴号”在西南地区首次投入运营
关于戏曲民族志的思考
夜郎自大
从“批判话语分析(CDA)”到“传播民族志”(EoC)——话语、传播实践与“钟情妄想症”的分析示例
新疆少数民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民族学思考
方志学与民族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