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影响了学生与文本的亲密接触

2019-12-16 01:42徐思敏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兴趣点满足感

徐思敏

【摘   要】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体验文本的情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中品情悟理,体言察意。文本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节奏点、兴趣点和满足感三方面,浅谈是谁影响了学生与文本的亲密接触。

【关键词】  节奏点;兴趣点;满足感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体验文本的情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中品情悟理,体言察意。然而,在教学中,尽管我们已经为文本解读层层铺垫、步步蓄势,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层次交流往往仍然无法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在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其内心还是拒文本于万里之外。对此问题进行思考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不足:

一、节奏点

现象:一节课上,教师像占领敌人高地一样地争分夺秒,急匆匆地把一粒粒子弹射出去。课堂覆盖了所有的知识要点,涵盖了所有的阅读训练,展示了大量的与课文主题思想有关的素材。学生上课伊始还像打足了气的气球,然而在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问题中却慢慢地泄下气来。下课铃声响了,教师因终于赶完了教学进度而如释重负,学生也气如抽丝,疲惫不堪。

分析: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减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教师并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而是选择加速、加量,以求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收获。然而什么都想给,以求得面面俱到,却往往“欲速则不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只是在等待着老师抛来的一个又一个问题,缺乏了深度的思考、发现的惊喜,学习过程索然无味;再加上一节课“战鼓轰隆”,稍微走神,就不知所云,精神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学习过程疲惫不堪。

策略:“量体裁衣”。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多少,教学节奏的快慢,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定。对一篇课文的课时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分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配时间,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当天的学习课程,学生近期的学习状态……都是教师必须考虑的。

二、兴趣点

现状:现阶段,教师几乎都能明白兴趣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所以都在积极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用明快的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往往这一环节的兴趣提高了,下一环节学生又疲软了;这部分学生积极性提高了,那部分学生又泄气了……

分析:一项《北京市中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调查报告》表明,43.69%的中学生喜欢语文是因为“学习语文有用处”,但这种所谓“喜欢”并不是来源于对学科本身和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只有17.65%的学生是因为“对语文学习本身有兴趣”而喜欢语文的,而且这一原因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减,35.28%的学生认为“语文课没意思”。

的确,初中生喜欢潮流发型,喜欢流行音乐,喜欢漫画……喜欢一切新鲜事物,而我们所教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他们升学应试的工具。如何处理好这组矛盾,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点的迁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应该审视的。

策略:倾听心声。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不甚枚举,导语设计、评价方式、活动策划……但有些方法仅仅是让学生的大脑浅表层活跃了一会儿,没过多长时间就偃旗息鼓了。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是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内心层次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从课堂走向课外,用一双敏锐智慧的眼睛,用一颗真诚的心,走进学生的内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我们的学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追求什么。我们如果无视甚至不屑于学生所喜爱的,就不会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案,课堂教学当然不会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满足感

现状: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作业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语文嘛,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拿不到像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平时听听,临上阵前再搞突击,成绩也不会下降。于是,语文就这样被打入了“冷宫”。

分析:教学中,我们所谓的“备学生”仅仅是停留在学生这个问题能不能回答,这个知识点需要用什么方法学生才能掌握,而很少问及学生,他们的内心需要什么?他们需要什么知识?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呈现方式?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当我们只在课堂上传授我们觉得应该给的(教学重点),而不在乎学生需要什么时,学生就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满足感,认为老师讲授的知识已经是陈词濫调,认为老师讲的内容考试几率极低,那么这样的结局就是学生的心理满足感日趋增强,学习积极性日渐降低。

策略:唤起动力。布鲁纳说:“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不能是与考试内容无关的不着边际的漫谈,而应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为目标,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我们面对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一份份真挚深刻的情感,是一段段异彩纷呈的生活缩影,是一个个匠心独运的构思,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唤起学生心中情感的共鸣,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满足学生内心层次的学习需要,同时也就唤起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动力。当我们的课堂教学教的是方法不仅是内容,教的是过程而不仅是结果,这就实现了“用研读国文教本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叶圣陶语)的目的,从长远看,更是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感受到了语文的独特韵味。

由以上几种现象分析不难发现,学生与文本之间深层次的交流无法实现,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教师走不出自我的圈子,课堂教学囿于自我的束缚。因此,只有教师真正放下自我,从更好地为学习服务、为学生服务的角度构建语文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文本的体验者、感受者、欣赏者、质疑者、拓展者、创造者……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触摸到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朱海华.聚焦形象,引领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06(8):15-16.

猜你喜欢
兴趣点满足感
教师,独特的满足感
新中国同龄人
推迟的满足感
浅谈如何激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兴趣点
高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巧用翻转课堂,激活高中政治教学
数学教学应关注的几个“点”
兴趣:玩球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