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及机制研究

2019-12-17 03:48金伟林吴画斌
生产力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数字人才

金伟林,吴画斌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创业学院,浙江 海宁 314408)

中国经济急需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驱动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创新驱动战略,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新旧动能的转换。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已融合到很多产业中,呈现出多点突破、多元融合的态势,成为新时代的核心驱动力,数字经济成为当前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加快数字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利用科技创新来推动全域创新,是进一步强化“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各地区都在通过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来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抓住机遇,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在我国数字经济会逐渐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柱,可以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快全方面的数字化改造,走出微笑曲线的低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驱动地区经济实现质量及效率变革。坚持发展数字经济的方向,通过创新引领、数据驱动,提升平台、主体、人才、环境支撑等要素能力,打造全域创新、全面发展数字经济新格局,让更多的实体经济能够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新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1],创新有利于实现新经济转型升级[2];方泱泱和张语彤分析研究了宁波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认为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数字融合应用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效[3];倪晓炜和张海峰对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动因进行了研究,急需实现新旧动能转化,并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中国实现弯道超车[4];许旭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向及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发展数字经济需要抢占全球技术制高点,推动实体经济与通讯技术深度融合[5];南磊在研究江苏数字经济发展路径时指出,应该加快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双创平台[6]。传统制造业数字经济创新人才缺乏,企业应该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7]。以上研究大部分只是从路径或者机制的某一个方面进行研究,而本研究兼顾了二者,对发展数字经济的路径及保障机制同时进行了研究,如图1 所示。

图1 数字经济发展路径及机制

一、数字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推进数字产业化,打造核心产业发展新优势

1.做大做强人工智能。加强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融合应用特征的研究,建立健全反映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发展及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水平的统计监测指标,率先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融合应用统计评价体系。研究建立智能经济统计数据库,强化对数据的动态监测分析,定期发布智能经济统计监测报告和评估报告。重点突破类脑计算、深度学习等技术,发展智能终端等产品,拓展应用场景,形成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智能决策等行业性、系统级解决方案。推进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及人工智能小镇、创新小镇等建设,探索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着力集聚人工智能领域创新资源,加快技术创新突破。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园和产业化基地,形成一批行业级解决方案。培育各地区人工智能的龙头骨干企业,打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聚集高地。

2.谋划发展前沿产业。根据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新趋势,谋划布局一批前沿未来产业。开展量子计算、量子存储、量子机器学习与算法等基础研究,加快量子芯片、量子计算机的研发设计,推动量子信息技术在密码分析、人工智能、金融服务等场景应用。增强一些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努力突破跨链、侧链等基础技术,加强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医疗、政务、贸易等领域的应用。突破模拟仿真、混合现实、人机交互等技术,发展VR/AR 头显设备、3D 虚拟成像设备、感知交互设备等,构建基于平台的软硬件研发和内容制作生态,拓展工业、设计、文娱、教育、医疗等领域应用场景,建立大数据交易平台,推动企业数据、社会数据等上线交易流动。同时,推进数据资源的社会化、市场化开发利用,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层次挖掘数据信息资源,开展一大批新技术行业应用试点,促进技术创新迭代发展,逐渐形成适合量子信息、区块链、虚拟现实等前沿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二)推进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化转型新标杆

1.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智造强区”建设为目标,完善智能制造项目准入机制,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百千万”工程,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示范工厂等,引导企业深度“上云”“上平台”,发展网络化协同,创新商业模式,如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等。利用移动互联网,建立以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为主体的专业运营服务平台,形成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能服务体系,实现持续运营和发展。创新数据资源的开放管理机制,统一数据标准,规范共享和开放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机制,制定数据资源目录,有序开放相关数据资源,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及重点企业装备数控化率。同时,建立各种示范型企业,如个性化定制示范企业。

2.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加快建设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依托创新小镇等平台,在智能设计领域加大力度;依托核心企业,推动传统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有序发展金融科技服务;依托供应链网络,大力发展智慧供应链服务。推动数字技术与消费服务、民生服务深度融合,推动生活领域的服务业向数字化转型,推出数字化服务业态,如智慧社区、智慧养老等,推广移动支付应用,不断扩大数字消费。进一步发展数字文创产业,促进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等数字文创产业发展,推动数字文创与虚拟现实技术融合发展,移动支付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场所全覆盖。

3.实施智能化新产品培育计划及发展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深化新型传感器、嵌入式软件、智能控制等技术在产品和装备中的集成应用,建立智能产品服务云平台。重点推进生物医药高新区建设,研发人工耳蜗、生物芯片等高端智能医疗器械。加强人工智能在智能网联汽车及服务领域的应用,利用技术的集成应用全力推进5G 车联网、车网融合,开发出车载智能操作系统,技术应用,尽可能的生产出一些智能硬件产品,提升人机交互水平和体验感。研发并推广若干项省级以上首台(套)智能技术装备。此外,以高端制造领域为重点,鼓励构建企业的生产设备共享平台,实现生产能力再利用;以服装产业为重点,搭建云制造平台,实现产能共享、协同制造;鼓励企业搭建办公空间共享平台,开放闲置办公资源。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等领域,探索科技资源共享新模式,构建共享经济平台。

(三)提升人才吸引力,打造数字人才新队伍

1.大力引进及培育数字经济领军人才。优化调整数字经济领域高端人才认定标准,各地区全力引进数字经济领域战略科学家、“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以项目带人才,推动重点数字经济产业、重点数字经济项目带动人才集聚,以平台接人才,探索“城市合伙人”机制。以乡土汇人才,打响“游子文化”金名片,建立地区数字经济优秀人才库,建设数字经济人才交流信息平台,打通优秀人才回归信息通道。以需求育人才,紧密企业与高校联系,按需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动态绘制数字经济领域全球高端人才分布地图,匹配紧缺数字经济人才目录,培养造就一批“数字名家”。加大数字经济人才的科研资助力度,培养数字经济双创人才,力争每年培养出一些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领军人才。

2.全面推进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及双创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育,探索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模式,定向培养出数字经济领域实用新型人才。同时,尽快制定出数字经济人才的评价标准,这样可以通过标准来促进行业培养出高技能的数字经济人才。为了吸收国外先进的知识,要注重且深化培训,企业和政府出资派出部分数字经济高技能人才赴国外培训。持续加强对企业经管人才队伍的引领、培育力度,企业数字化经营管理人才方面的培训每年必不可少,争取培育杰出“数字工匠”和数字经济工程师,使得规模以上企业首席数据官(CDO)配备率超50%。全面深化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发挥人工智能小镇、产业互联网小镇等双创平台作用,鼓励大学生、青年创客等开展各类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定期开展双创培训。鼓励留学人员及高技术人员带项目、技术创业,深化各方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发展。

(四)提升服务支撑力,打造数字产业发展新环境

1.建设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以全要素、全产业、全区域数字化为方向,加大数字经济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推进光纤入户等建设,逐步实现5G 商用,开展5G 工业互联网、5G 车联网等商用。为了更好地利用物联网技术,应该加快在物联网感知设施方面的部署工作,实现NB-IoT(窄带物联网)城区全覆盖,使其在各个领域(如公共服务、生产制造)都能得到应用。与此同时,加大推进IPv6 网络规模化商用的力度,统筹区内云计算数据中心发展,试图建立跨区域的共建共享机制;逐步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对传统数据中心开展整合改造试点工作,引导数据中心科学布局、集约智能绿色化发展。

2.强化网络安全保障,建立开放包容的治理新模式新机制。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工作必须加快,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协调方面的工作,建立监督考核、责任追溯和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为了达到全面提升安全可控水平的目标,实现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更有效管理,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安全保障要加强。加快推动网络保密技术手段建设和涉密网络保密管理,逐步实现国产密码、安全可控产品、涉密专用信息设备在核心网络和重要业务系统等方面中的推广与应用。“放管服”改革步伐要得到进一步加快和深化,建立良好的监管机制,清除发展中的一切障碍。全方位营造创新氛围,提供创新试错空间,建立新业态新模式容错机制。同时,创新数字经济多元化治理方式,建立政府、企业、社会联动,平台、用户协同的治理新模式新机制,针对互联网经营主体及其行为进行全面强化监管,加大网络交易监管平台建设的力度。

二、数字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将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构建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下设经济、社会、政府三个专项工作推进小组。在此基础上,选取若干重要数字经济专家成立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技术和智力支持。探索数字经济行业应用的统计监测机制,加强对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和融合应用特征的研究,建立健全反映数字经济技术创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及融合应用水平的统计监测指标,率先建立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与融合应用统计评价体系。研究建立数字经济统计数据库,强化对数据的动态监测分析,定期发布数字经济统计监测报告和评估报告,加强评价结果应用,引导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同时,建立健全工作监督考核机制,制定年度行动计划,明确年度工作与职责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实施项目责任清单制度和滚动考核评估机制,将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开展绩效评估,并根据考核和评估结果实施奖惩,形成共同推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政策扶持

探索鼓励数字经济领域技术创新与应用的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针对数字经济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产业培育等过程中的探索性、创新性行为,建立容错事项清单和甄别举措,解除创新束缚、激发创新活力。加强项目经费使用监督管理,建立“试错”风险资金池,为可能失败的数字经济创新项目预留出资金以保障研究的持续。引导科技保险企业创新保险产品,为企业的研发及产品创新等行为提供一定的风险保障。增强上市融资与金融扶持能力,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推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针对引进的项目对其提供挂牌融资服务,加大对数字经济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整合产业、科技、人才等政策及专项资金,加快制定完善全面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成立财政专项资金,尽可能地去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有针对性的综合利用奖励、补助、补贴等手段,支持数字经济重点企业、项目和平台等。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一些小微企业发展,积极推行普惠制创新券,扩大数字经济领域技术和产品创新、研发活动的受益面。增强地区建设投资倾斜,优先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建设,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及其他高科技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三)实施重大项目,建立标准

推进标准研制与规范保障,规范完善企业和项目准入标准。制定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行业准入标准,加强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及优质项目的引进,高质量把关项目入驻,高起点布局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完善土地空间开发强度标准,促进建设开发与绿色生态环境协调。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联合国家、省标准化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校,共同开展数字经济行业应用标准和规范研制。实施数字经济标准化建设行动,鼓励科研院校、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参与或主导建设行业标准。塑造区域融合和对外开放合作生态,依托“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各地区应该积极利用双边、多边国际合作机制,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数字经济领域战略合作。

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用地、用能、排放、创新等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和重点保障,探索建立数字经济重大项目社会化形成机制,逐步提高数字经济类产业化项目比率。健全项目领导分工负责制和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分行业、分领域开展试点示范,积极培育示范项目、示范企业、示范基地、示范区域,形成一批示范引领、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四)营造发展氛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

加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氛围营造,办好人工智能峰会高峰论坛、区块链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积极举办其他数字经济相关品牌活动、高峰论坛、博览会等,吸引高层次人才对接交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大力支持龙头平台型企业主导建设一批能够融入国际化发展的开源社区,共享开源技术、代码和开发工具。积极宣传推广数字经济示范企业、示范项目中的优秀成果与典型案例。加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解读与宣传引导,将数字经济发展相关内容纳入全区党政领导干部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开展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数字化轮训,提升发展数字经济推进能力。实施全民智能教育工程,不断提高各行各业从业人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学习平台、手机微课件学习端等渠道,面向公众提供数字知识、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全民数字素养。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数字人才
人才云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答数字
数读人工智能
数字看G20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