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2019-12-19 13:48刘国斌韩宇婷
税务与经济 2019年6期
关键词:县域城乡高质量

刘国斌,韩宇婷

(吉林大学 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一、引 言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 “要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县域经济发展已然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也迎来新的变化,推进县域经济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轨,是今后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增速换挡、动力转化、结构调整成为新时代县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标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是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因此,探讨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界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外学者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早。刘易斯(1954)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拉尼斯和费景汉(1961)则深化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构建了“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基于此,托达罗(1970)提出了城乡人口流动模型,强调发展中国家应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从而提升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及生活质量,进而缩小城乡差距。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学者基本上都认同城市与乡村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要使城乡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极上,并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弗里德曼(1996)则进一步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解决了核心区与边缘区如何形成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的作用。以佩鲁为代表的学者普遍认为,经济发展要从中心城市开始,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发挥,逐步扩散到乡村地区,最终消除城乡差异。这些理论都为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结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对县域经济的研究也有了突破和创新。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方面的研究,张里阳(2015)认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构建以县域经济发展为引导的培训机制,解决县域居民就业问题,推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1]王静(2018)研究认为,构建县域经济与农业产业联动机制是推进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内容。[2]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方面的研究,孙久文等(2018)研究认为,全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3]卢刚(2016)研究提出了特色产业带动模式、生态绿色发展模式、综合功能提升模式、全面创新引领模式等大城市周边镇域经济发展的模式。[4]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方面的研究,闫坤、鲍曙光(2018)从理念、技术、制度层面提出了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对策。[5]李庆珍(2017)研究认为,县域经济发展应该融入分工体系,划分层次进行梯度开发,不断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6]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县域经济的研究主要从区域经济视角进行理论探讨;国内学者则更多地偏向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集中在县域经济发展机制、模式、思路与对策等方面,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但针对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方面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鉴于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深入探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发展难点以及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旨在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而推进县域经济全面深入发展。

二、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

如何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新时代我国县域经济转型调整所面临的重要命题。研究这个命题的先决条件是必须精准把握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其内在要求。只有厘清什么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才能更好地推进县域经济由低水平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进而助力新时代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的飞跃。

(一)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所谓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其实质就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县域经济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阶段向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要素资源自由平等流动、城乡差距持续缩小的高效、集约、绿色、协调、创新、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就是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动力转换、质量变革的过程。[7]

基于此,本文认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质就是在县域空间范围内,实现结构转型调整、动力新旧转换、效率持续提升、质量不断变革的经济发展过程。相较于之前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县域经济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共赢,进而实现县域经济由不平衡不充分的低水平低质量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轨升级。这也是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1.创新发展是动力

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探讨了经济增长模式与周期波动问题。他认为,“创新”的实质就是构造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过程,就是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和条件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这种不断实现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的过程也揭示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五个维度,即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要素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创新进一步带动经济发展。这一理论对于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推进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动力转换,质量变革、效率提升,从而推进县域经济由低效率低水平向高效、集约、创新的发展阶段转变。实现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在于产业,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只有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进一步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而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则必须要加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要素创新以及组织管理创新。基于此,才能实现县域产业提质增效和提档升级,从而为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创新发展是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2.产业融合发展是关键

所谓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不同产业间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部门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最终形成新的产业的动态演变过程,其本质仍然是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和合理化的过程。产业融合具有形态多元化、边界模糊化、发展竞合性的特征,通过产业融合发展能够进一步创新产业发展的组织形态和发展模式,从而促进经济内生发展。这也是县域经济实现由低质量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逐步推进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将进入结构调整、动力转换、质量和效率变革的重要时期,新的产业部门将形成和发展并成为这一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潜力源。而新的产业部门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8],只有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才能进一步创新县域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产业发展模式,深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以及城镇化同步发展,进而提升县域产业集聚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因此,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融合。

3.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对于县域经济而言,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主要解决资源的利用和配置问题。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推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有效路径。二是可持续发展重点解决县域环境污染问题。治理环境污染、提高县域空间和环境承载力,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客观要求。三是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县域公平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这是推进县域经济绿色健康发展,实现县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加强调对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强调解决粗放式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强调绿色技术和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这些都对县域经济结构转型、质量变革、动力转化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助于推进县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实现共赢。因此,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4.城乡融合发展是保障

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全面融合,进而推进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城乡差距持续缩小,这也是实现县域经济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轨的基础保障。一方面,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既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和总要求,也是衡量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的标志之一,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动态演进过程,是提升农业产业层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方式。这一过程离不开现代工业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和带动,通过现代工业以及信息产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城乡产业融合,进而促进县域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另一方面,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只有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才能促进城乡公平发展,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从而推进县域社会融合发展,进而重塑新的城乡关系。因此,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三、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振兴,把乡村经济发展放在同城市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位置,实现城乡要素资源由“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转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由不均等向均质化转变,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既是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特别是随着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为推进县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奠定了良好基础。从2014~2016年农村经济指标来看,2016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112 091.3亿元,同比增加4.7个百分点,较之2014年增长9.7个百分点;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 363.4元,同比增长8.2个百分点,较之2014年增加17.9个百分点;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0 129.8元,同比增加9.8个百分点,较之2014年增加20.8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反映出随着我国县域经济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对于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从这个层面看,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二)加快城乡全面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城乡经济实现融合发展。通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乡产业间融合发展,从而形成新的县域经济发展增长点,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其次,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城乡社会实现融合发展。通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进一步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农民的身份转变、城乡生活理念及生活方式的有机融合;推动城乡贫富差距的缩小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从而推进城乡社会融合。再次,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文化实现融合发展。通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助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实现城市文化下乡进村,农村文化进城进社区,进而为文化强农提供有力支撑。从这一层面看,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城乡全面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首先,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促进人口集聚,进一步拓宽城镇人口就业规模。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发展非农产业,这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地区转移就业,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劳动力需求,实现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途径。数据显示(1)依据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所得。,2017年城镇就业人员2462万人,农村就业人员35 178万人;与2016年相比,城镇就业人员增加2.5个百分点,农村就业人员减少2.8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地区转移就业的速度在逐渐加快。此外,2016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达到21 496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22 350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33 757万人;与2015年相比,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减少了1.9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减少了1.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增加了2.8个百分点。随着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其次,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推进县域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促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完善城镇产业体系和功能体系,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再次,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加快推进城镇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促进城镇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因此,,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四、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难点

(一)产业创新升级难度大

产业创新升级难度较大是当前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制约因素。一方面,产业基础薄弱。县域的产业层次低,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工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都制约着县域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不利于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第一产业内部的高附加值产业及经济作物的比重较低,第三产业仍以餐饮住宿为主,而科技商贸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比重较低。另一方面,技术支撑不足。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要素,也是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但由于长期的城市发展战略导致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要素资源向城市地区产业部门集聚,县域地区相比城市地区缺乏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因而不利于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高端人才不足

高端科研机构以及高等教育资源大都分布于大中型城市,而由于县域地区的功能体系、经济水平、空间环境等严重滞后于大中型城市,几乎没有高端科研机构、高校等,高端人才供给极为短缺,很难满足当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需求。特别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端人才以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性人才短缺,不利于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与城市大企业相比,县域地区的工资水平、居住环境、社会保障等等都不能满足高端人才对高品质生活的要求。高端人才不足制约着县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一方面,当前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制约着我国县域经济向高质量推进。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数持续拉大。数据显示,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数为13 490元,较之2016年增加8个百分点,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35个百分点。二是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在就业、住房、养老保险、子女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农村发展不充分也阻碍着新时代县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水平迈进。主要表现在农村产业发展活力不强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2017年农业产业增加值同比增加了2.8个百分点,虽然体量上有所增加,但结构上农业产业比重仍然超过了50%,占比仍然较大,且种植业在农业内部所占比重过大。因此,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也是制约我国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之一。

五、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一)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创新经济发展模式。要以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与工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这既有助于推进县域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产业集聚,也是推进县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必然要求。一是依托“互联网+农业”,推进电商农业发展,不断整合农业资源,拓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打通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环节,进一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围绕“互联网+工业”,推进县域工业智能制造化发展,通过互联网与县域工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工业发展模式,促进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三是依托“互联网+服务业”,创新县域商业发展新模式,构建高效、智能、便捷的县域服务业发展新格局。这既有助于满足县域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有助于推进城乡要素的自由平等流动,从而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二)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摆脱县域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产业。要充分依托现有的县域产业基础,引入新的现代生产要素对原有产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和优化,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新的产业经济增长极。同时,挖掘县域资源优势,形成特色优势资源,通过产业培育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进而优化县域产业结构,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二是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市场。要拓宽县域经济发展市场空间,营造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市场环境,推进县域经济“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实现县域经济更大范围的开放发展。三是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组织。新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壮大离不开新的产业组织的引领和带动,要围绕新的产业培育新的组织,包括新企业、新职业经理人等。唯此,才能加快新产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要素全产业发展,进而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三)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机制

1.打造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机制

始终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培育和打造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机制。一是要改变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理念,提倡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促进节约型、低碳型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二是要加快绿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加速企业技术创新升级,推进绿色技术、低碳技术等对传统产业和企业生产技术的升级和改造。三是要加强县域环境治理,做好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规划,提高县域经济的环境承载力,进一步助推县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共赢,为全面决胜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一是创新城乡要素资源合理流动机制。要加快推进城乡之间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资源的自由平等流动,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创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一方面,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机制,打造新型农村社区,为农村居民提供丰富而实用的便民服务。另一方面,创新农村社会事业服务机制,积极发展和引进教育产业、医疗产业以及环保产业等产业部门,兼顾公平与效率,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社会化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3.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引进机制

发挥市场、政府、社会、企业的功能与作用,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为推手,以企业和社会为主力,切实推进建立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和引进机制,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县域经济健康持续有序发展,也为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六、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关键在于产业,只有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和产品不断创新和进步,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才有坚实的保障。因此,要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把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与县域产业发展有机衔接起来,实现“互联网+县域经济”[9],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工业信息化以及服务业信息化进程,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有机融合发展。同时,加强新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这既有助于提升县域产业的实力和质量,又能够创新县域产业发展模式,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强化县域产业集聚效果,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多支点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壮大县域民营经济实力

一是县域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营造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二是要加快民营经济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打造县域特色民营经济品牌,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投入,做好产业链流通环节的衔接和疏通,助推县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2.发展县域特色产业

首先,发展县域特色农业。要立足县域农业资源,培育资源优势,实现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壮大农业经济实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农产品供给。通过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整合县域农业资源,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其次,发展县域特色工业。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林产品加工业、特色工业园区等县域特色产业,通过农业和工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县域工业实力。再次,发展县域特色旅游业。要结合县域旅游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旅游,通过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要打造县域精品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吸引域外游客前来旅游消费,进而拉动县域经济发展。

3.构建县域特色产业体系

积极推进县域农工商一体化以及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打通县域生产、加工、流通、营销渠道,推进县域产业链条式联动协同发展,进而为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三)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科研机构、高校以及高职学校的高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改变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结构,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企业单位要加强人才培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与高校进行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借助高校教育资源为县域企业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最后,要利用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吸引外部人才前来创业就业,从而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七、结 语

新时代对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推动着县域经济不断转型升级并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城乡全面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有助于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同时也要看到,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产业创新升级难度较大、高端人才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难题。为此,需要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机制;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多支点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县域城乡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城乡涌动创业潮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