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今社会形势下农村代际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2019-12-20 06:34乔振华
决策探索 2019年20期
关键词:父代代际子女

乔振华

据悉,在河南中部的多个农村地区,家庭代际关系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为了解这种情况,对比其他地区的情况,并为良好代际关系的形成提出建议,笔者于2019年8月对上蔡县X村进行了详细调查。

一、村庄概况

X村是一个自然村,临近县城边缘,以农业和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约一半的家庭中有中年、青年人在县城打工,大多从事文化水平需求不高的建筑、运输和餐饮行业。村内的房屋大多是楼房,无论是否有人、白天还是晚上,多数家庭都是大门紧闭,院墙高耸,人们之间的联系也限于邻居和朋友之间的闲谈和亲戚之间。成年人忙碌的目标是养育子女、娶媳、盖房这样的大事件,休闲娱乐多在家庭内部。公共活动很少,村干部通知事情,需要亲自到户。村庄的公共舆论较弱,人们不愿多议论其他家的事,认为“别人家的事,都是家务事”。

二、不平衡的代际关系

(一)合居与独居

1.合居——大家套小家。从表中可以看出,合居的比例随着父母辈的年龄增长而下降。合居的家庭中,56%的父母负责全家的吃饭和自己的日常开销,儿子儿媳挣钱管顾小家,尤其是孩子的教育和未来的婚嫁、新房储蓄,形成“大家套小家”的形态。其余各家,除了有两户因父母重病无法参与任何劳动,由儿子儿媳照顾外,其他全部是钱合到一块花,生活开销共享。父母在大家庭中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极少为自己考虑,没有“退休养老”的概念,为孩子的付出也近乎是无限的。没有完全管顾大家庭生活的父母随着自己劳动能力的强弱对大家庭的付出也有所变化。

例1:父亲72岁,母亲66岁,与儿子合居。儿子与儿媳是该县农村教师,孙子15岁,孙女4岁。父亲得了脑梗导致偏瘫,家里日常生活主要由做生意的母亲来维持。母亲年轻时家境贫寒,做生意后才把孩子抚养成人、成家立业,而今仍然承担接送孙辈,并管顾全家日常生活的任务。儿子儿媳是知识分子,为人处事态度温和,对母亲也很尊重,可是母亲依然挣钱顾养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儿子儿媳则为自己的小家奋斗。

2.独居——两代人的分歧。由表可以看出,父母独居且分灶的比例占36.8%,独居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调查显示,父母独居且分灶的原因有三:一是子女在外地购房安家,老人不大习惯城市生活,不愿跟去;二是生活习惯不同,即“吃不到一块”“怕嫌脏”,于是父母选择独居,认为“自己住着更舒服自在”;三是产生过激烈的矛盾,只好以分开居住来解决。如今随着村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矛盾激烈外显的情况发生较少。独居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儿子儿媳大多数都从事非农工作,家中无人照顾年幼的孩子,因此多由父代抚育孙辈,随着孙辈长大不再需要照料,或者业已成人需要组建家庭,老人逐渐从大家庭中退出。独居的老人中,有一半多居住在村头的简易房和村内极少数的砖泥房,对此老人自己、子女和村民并无置词,在现实中已被人们认可。父母独居的家庭里,真正的空巢期是在照顾完孙辈,子女对父母不再有需求之后,原本就存在的生活习惯等矛盾凸显,父辈只能退出子辈家庭,独自生活。

例2:父亲72岁,母亲71岁,两儿两女。儿子结婚后即分家了,分出来有十多年,在村头盖了几间简易房,儿子女儿时不时会给一点钱。老人认为,“一个锅不行,自己过比在一块强,吃饭吃不到一块。有时候改善生活还喊过去吃”“我们愿意住这,自己生活习惯了”。虽然早早分开,但这对夫妇在独居的房子里带大了孙子孙女。

(二)代际间的任务

1.父代的任务。无论哪个年龄阶段的父母,对于子女,所承担的任务是相同的:抚养成人、给儿子盖房、娶媳嫁女。随着时代的发展,父母养育孩子的数量减少,但养育孩子、盖房婚娶的标准却在增加,如盖二层楼房需20多万元,办婚事要10万元左右。还有抚育孙辈,现在也成了公认的任务。在笔者调查过的家庭中,除一位母亲因需要照顾常年生病的老伴无暇照顾孙辈外,其他的父母都为子代抚养过孩子。

例3:父亲63岁,母亲56岁,一儿一女。父亲是个建筑工人,母亲种地,二人均患有慢性病,常年吃药。儿子29岁未娶媳,在其他镇与人合伙开一个小饭店。老两口前些年为儿子盖好三层楼房,花了30多万元,老两口拿10多万元,儿子拿2万元,借10多万元,目前还未装修。现在娶媳妇还得10多万元,这是老两口的心头大事,为此父亲在工地干小工,一天100元左右,还不一定天天有活。母亲说:“家里随礼、吃喝,还有盖房子借的钱、吃药,都靠一个人挣。老人干活干到天黑透,人黑瘦黑瘦的,还有病。以后定媒了,还得管,孙子、孙女,不得管到底吗?孩子自己顾着自己就不赖了,家里的事是不管的。”

2.子代的任务。子女的任务有二:一是生活上的补充,二是大病医治。另外还有一项无需言说的共识,即父母去世之后由儿子为其办理丧葬。调查中有一位母亲因为与儿子儿媳发生过激烈矛盾,对于儿子的期望降至最低,只有丧葬这一项,但这一项对儿子来说也是有利的(可以收礼金),所以一些平日里不愿赡养老人的儿子也不愿放弃这项任务。生活上的补助方面,除非生活不能自理,农村的父母一般都会用各种方式自给自足,子女对于父母的生活补充,数量和时间都不稳定。调查发现,24%的父母生活完全靠自己,8%的父母失去劳动力完全靠子女,其余是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儿女也给予一定的帮助。对子女来说,给父母看病是一项较重任务,在父母生过大病的家庭,无论穷富、愿意与否,子女都会出钱医治,生活上可以管得少一点,但看病是对失去自理能力父母的基本任务,子女本身对此认可,另外这也是社会压力的底线。

例4:父亲85岁,母亲84岁,两儿三女,大儿子去世。父亲卧病在床,母亲又脚患脉管炎,医院要截肢,母亲说自己80多岁了,不愿意截。“骨头一节一节都能看见,俺儿看见就是哭哩。”“我有病需要花钱,小儿、闺女都给我拿钱看病。”

另外,通过访谈发现女儿对娘家的照顾作用越来越大,以前是逢年过节才去娘家走亲戚,现在日常来往较多,给父母买衣服,帮父母改善生活,在大病治療和照顾上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女儿反哺父母的力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父母为女儿所做的事情也比以往有所增多。访谈中发现,在有女儿的家庭,23%的父母为女儿抚养过孩子。女儿和父母之间的“交换”和情感联系分量加重。

三、不平衡的原因

综上可以看出,父母对子女承担的任务重,尤其是对儿子,而且有衡量的标准;子女对父母的任务较轻,且标准不定,子女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如何承担。这样的不平衡对父母显然不利,但却得以存续,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父母社会价值降低、权威下降,尤其是60岁以上劳动力下降的老人,家庭地位随之降低,导致父母在代际关系中相对被动。第二,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子女的生活压力和消费水平较高,导致其为父母付出的资金减少,不仅如此,还需要父母为了整个大家庭的生活继续投入精力,如合居时“大家套小家”,父母独居时还要带着孙子孙女生活等现象。第三,父母的“父母心态”和部分成年子女的“孩子心态”,导致彼此之间的独立性弱。在X村,父母为子女操心,甚至要到孙辈长大才能停息。而部分成年子女,在将同样的模式传递时,对待父母却持“孩子心态”,导致其在父母尚有劳动力时可以心安理得地索取。第四,有学者认为,“传宗接代”思想较为浓厚的地区,父母在无法得到对等回报的情况下,为了实践传宗接代的价值观,在交换不对等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为子女过度付出。

虽有这些原因,导致代际关系普遍不平衡,但笔者也发现不同家庭中代际关系亲疏相异:双方情感投入越多,关系越亲密;子代越孝顺,对父母赡养的标准越高,父代满意度越高;双方越遵照工具理性,则子代愈向父代索取同时吝于回报,父代愈会逐渐主动与子代保持距离。代际关系是双方互动的过程,是以情感、理性、传统习惯和价值观为基础的不同种类的行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些互动导致了地理和文化范围内的代际关系的同与异。

四、建设良好的代际关系策略

这样一种不平衡的代际关系将最终走向更有距离感的平衡,还是吸收更多传统代际关系的安排,子代承担更多责任,从而走向关系更为紧密的平衡,抑或父母生育子女的涵义改变,对子女的付出也止于成年,从而使传统文化对代际之间的闭环式交换安排转变成父母单向但有限的付出?这不仅涉及到价值判断和取舍,更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客观情况和微观生活的现实可能性。

笔者认为,在现行条件下,要建设良好的代际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敬老、爱老”而非“愚孝”的观念。良好的文化和舆论氛围,可以使处于相对弱势的老人得到子女和社会的尊重和关照。第二,从交换的角度,减弱父母与子女任务量的不平衡度,减轻父母的过度任务,子女要增加对进入老龄期父母的生活补充。第三,加强感情交流,增加沟通和互相理解的机会。尽管现在夫妻关系成为家庭中最主要的关系,但父母与子女的感情是人类最深切的感情之一,若因为大小矛盾而疏远,则是双方的损失。第四,法律和村级组织要对代际关系中的极端不良行为进行惩治,调解家庭内部无法解决的代際矛盾,从而起到一定的行为规范和调节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省上蔡县统计局)

猜你喜欢
父代代际子女
中国高等教育的代际传递及其内在机制:“学二代”现象存在吗?
延迟退休决策对居民家庭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分析
——基于人力资本传递机制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父代收入对子代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男孩偏好激励父代挣取更多收入了吗?
——基于子女数量基本确定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