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沂蒙精神与当代山东道德高地建设

2019-12-22 20:59李新苗
人文天下 2019年18期
关键词:孝悌沂蒙临沂

李新苗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诞生于山东的孔孟之道、沂蒙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孔孟之道、沂蒙精神对促进当代山东道德高地建设和山东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孔孟之道与沂蒙精神的内在联系

沂蒙精神植根于孔孟之道。诞生于山东济宁的孔孟之道和诞生于山东临沂的沂蒙精神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关系,而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孔孟之道中,忠孝是为人的最基本道德伦理要求,这一理念的传承在临沂历史名人事迹中可见一斑。诸葛亮是临沂沂南人,一生信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二十四孝”故事中,“鹿乳奉亲”的主人公郯子是临沂郯城人,“卧冰求鲤”的主人公王祥是临沂琅琊人。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文化和以郯子、王祥为代表的孝文化来源于孔孟之道忠孝思想的影响,同时为沂蒙精神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沂蒙精神有别于孔孟之道。沂蒙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16字内涵定于2004年。2004年第四次沂蒙精神研讨会,经专家认真探讨,恢复了1997年关于沂蒙精神内涵的16字表述。孔孟之道认为爱分等级和差别,如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孟子·滕文公上》)孔孟之道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而沂蒙精神中,有的群众为救助革命后代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后代,如“沂蒙母亲”王换于;有的群众为救助革命伤员而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如“沂蒙红嫂”明德英、祖秀莲等。

孔孟之道中的忠孝思想虽然深刻地影响了沂蒙地区,但沂蒙人在付诸行动时,已经超越了孔孟之道对爱分等级和差别的理解,转而表现出一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从这一维度看,沂蒙精神虽然根植于孔孟之道,但因为时代的变化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融入,沂蒙群众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和时代担当精神又是对孔孟之道的进一步超越和发展。

二、弘扬孔孟之道、沂蒙精神的三个切入点

孔孟之道、沂蒙精神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在新时代实现孔孟之道、沂蒙精神和山东道德高地建设相结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地方特色,助推山东全面发展,需要找准切入点,抓住思想精髓,由点及面地弘扬孔孟之道、沂蒙精神。

(一)以孔孟之道孝悌思想为切入点

孝悌思想是孔孟之道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思想。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的弟子有子认为孝悌思想是仁的根本,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孟子认为尧舜之道,就是孝和悌而已,孝悌思想是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思想。

以孝悌思想助推乡村振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创业,越来越多的城镇人异地就业,传统的孝悌思想被人为地割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的相关数据,2017年,全国65岁以上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1.39%,而山东省65岁以上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数的14%。其实早在2014年,山东省65岁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数的比率就已经达到了11.6%。可见,山东省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全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在农村日益突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没有中青年农民的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精准脱贫困难重重。弘扬孝悌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精神文化氛围,引导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本土创业、振兴乡村经济,是实现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养的现实需要。

(二)以孔孟之道仁义思想为切入点

“仁”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论语》中出现了105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与仁相处是完美的,不与仁相处,是不明智的。“义”是孔子思想中仅次于“仁”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中出现21次。纵观《论语》中的论述,义与仁是表与里的关系。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必须以义来规范。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放弃正道不走,丧失了善良的本性而不知道去寻找,是可悲的。孟子把仁和义统一起来进行阐释,认为人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人的行为要规范。

以仁义思想助推山东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高质量发展,对山东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当前,山东的质量发展意识并不强,在许多日用品领域缺乏自己的品牌,销售方式偏向以价取胜而非以质取胜,一味逐利,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亟待以孔孟之道、仁义思想为依托,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仁者爱人,先义后利,围绕质量和效益核心,打造山东高质量品牌。

(三)以沂蒙精神“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为切入点

2017年11月,临沂市委书记王玉君在《“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实践的典范》中指出,沂蒙精神的内涵是:共产党八路军“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新时代,沂蒙精神体现了广大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的思想境界、勇于担当的英雄气魄、大义忠诚的优秀品质和敢为人先的拼搏意志。正是有了党一心为民的意识,才会有沂蒙群众的大义忠诚与无私奉献。

以“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助推党群关系建设。党群关系为什么能达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境界,群众为什么能够在艰苦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听党话跟党走,究其原因,就是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心为民。党为人民谋解放,所以沂蒙群众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助党的军队。正如歌曲《沂蒙颂》中唱的那样,“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人民求解放重返战场”,不管是革命年代的打土豪、分田地,还是建设年代的厉家寨、九间棚建设,都体现了党一心为民、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追求。“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只有一心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才能密切党群关系,实现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

三、弘扬孔孟之道、沂蒙精神的实践途径

(一)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

目前,孔孟之道、沂蒙精神在高校已形成学习和研究的氛围。如山东大学打造了“儒学重大基础研究工程”,临沂大学开设了校本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山东高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加入了山东省情(儒家德政思想、沂蒙精神)专题,为高校教师研究和大学生学习孔孟之道、沂蒙精神提供了途径。

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孔孟之道、沂蒙精神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临沂的学生不知道明德英,甚至不知道“卧冰求鲤”的故事;许多济宁的学生不知道“芦衣顺母”,不知道孟子的出生地,甚至大多数山东的学生不知道尼山。义务教育阶段,是学习的黄金阶段,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适当加入以孔孟之道、沂蒙精神为核心的齐鲁文化教育非常有必要。

(二)发挥影视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当前,影视、网络媒体是大众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在舆论引导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作为鲁剧精品的代表,《琅琊榜》所传达的“义”“礼”精神体现了儒家文化要义,《闯关东》《沂蒙六姐妹》《红高粱》等优秀鲁剧也体现了山东人在不同时期独特的精神追求。但在山东影视剧中,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党员先进典型的影视剧作并不多见,很难出现像电影《沂蒙山人》这样弘扬党群关系、体现开拓奋进、展现创业精神的优秀巨作。

在山东卫视栏目中,《第一家》《一转成双》等栏目以对话交流的方式调节家庭纠纷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也暴露了山东在孝悌思想教育方面的薄弱点,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目标任重道远。在弘扬孔孟之道、沂蒙精神方面,并没有相应的栏目配套跟进,闯关类、选秀类节目虽然贴近民生,但缺乏一定的精神文化高度。网络媒体的弘扬正能量和舆论监督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三)发挥村委、社区的文化教育作用

村委、社区作为基层组织单位,在道德文化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好人榜”“四德榜”“好媳妇”“好婆婆”的评选在日照已成为常规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效果。但由于各种原因,乡村文化建设主要以娱乐为主,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评不重教的现象。

从2014年起,山东开始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建设乡村(社区)儒学讲堂,并列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录。如今,儒学讲堂刚刚起步,只有发挥村委、社区的文化教育作用,积极与高校联合兴学,儒学讲堂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从而助力山东道德高地建设。

猜你喜欢
孝悌沂蒙临沂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沂蒙壮歌》
山东临沂:重心下沉吸引农民工加入工会
病榻侍母
全国“四好农村路”养护现场会力推临沂模式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
傅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