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诊治肌萎缩型颈椎病1例报道

2019-12-23 08:00吴启超张文凯许崧杰祁文龙陈学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三角肌肌萎缩二头肌

吴启超 张文凯 许崧杰 赵 鹏 祁文龙 陈学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脊柱外科,北京 101149)

肌萎缩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amyotrophy, CSA)是一种主要累及上肢运动功能而伴或不伴有感觉障碍的颈椎病,称为Keegan型颈椎病[1]。由于该病发病率低,容易漏诊、误诊,易延误病情[2-4]。Tauchi等[5]的研究结果显示严重CSA术后恢复不佳。相反,早期诊治可获得良好的疗效[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于2018年3月15日收治近端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1例,疗效满意,汇报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特点

患者,男性,74岁,因“突发右肩关节无力5 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肩无力,无颈肩痛及上肢麻木,否认胸部束带感及足底踩棉感。大小便正常。既往有陈旧性脑梗死、右肩关节术后病史。体格检查:颈椎无畸形、压痛及活动受限。四肢浅感觉正常。三角肌肌力:左/右:Ⅴ/Ⅰ,肱二头肌肌力:左/右:Ⅴ/Ⅲ,双下肢关键肌肌力正常。右侧肱二头肌反射减弱,右侧肱桡肌及肱三头肌反射正常,左侧肱二头肌反射、肱桡肌反射及肱三头肌反射均正常。Spurling征阴性,双侧Hoffmann征阴性。颅神经检查(-)。

1.2 辅助检查

颈椎正侧位显示:颈椎后凸畸形,Cobb角为-5.6°,Pavlov值正常;C5/C6棘突可见1~2 mm左偏,C5/C6左侧钩椎关节增生明显。动力位X线显示:颈椎稳定(图1)。颈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重建显示,C4-6椎体后缘及钩突增生明显,相应椎间孔狭窄(图2)。颈椎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影像所见:各椎体可见不同程度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以C5/C6为著;各椎间盘可见不同程度退变,Pfirrmann 5~6级;颈椎C4-6椎间盘向后突出,相应硬膜囊及脊髓受压;C4-6水平颈髓内可见长T1长T2信号(蛇眼症)(图3)。肌电图显示:胸锁乳突肌及舌肌正常。生化指标及血、尿、便常规正常。

图1 颈椎X线片Fig.1 Cervical X-ray

图2 颈椎CT重建Fig.2 Neck routine scan reconstruction

图3 颈椎MRIFig.3 Cervical MRI

1.3 诊疗经过

患者诊断明确,无手术禁忌证。患者于发病后7 d在全身麻醉下行颈椎前路C4-5、C5-6、C6-7椎间盘切除、C5椎体次全切、钛网植入、C6-7cage植入、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术中见:C4-5、C5-6、C6-7椎间盘向左后方突出,C5椎体后方骨赘增生明显,相应节段脊髓及左侧神经根受压明显。术后常规抗炎、止痛、营养神经、颈托固定、功能锻炼等治疗,复查X线、CT、MRI检查示:颈椎生理弯曲正常,骨赘清除干净,解除脊髓及神经根压迫(图4)。术后第3天,患者右侧三角肌肌力恢复至Ⅳ级;术后3个月(图5),右侧三角肌肌肌力恢复至Ⅴ级。

图4 术后影像学Fig.4 Postoperative imaging

图5 术后3个月影像学Fig.5 Postoperative imaging at 3 months

2 讨论

2.1 发病机制探讨

CSA在临床中少见,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文献报告[1,6-8]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可能:①选择性脊髓腹侧神经根损伤:Keegan[1]于1965年首次提出CSA,认为脊髓前根受压是本病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Cisterna等[6]也认为脊髓腹侧神经根受压后,影响神经肌肉接头释放营养因子,导致肌肉萎缩。②脊髓前角细胞受损:在脊髓组织中,前角细胞对损伤比较敏感,相对于支配感觉的后角细胞更容易受损;因脊髓前角细胞缺血、缺氧而坏死,形成空洞,在磁共振T2像表现为对称的高信号,称之为“蛇眼症”;髓内病变可能是导致CSA发病的另一重要机制[7]。③腹侧神经根与脊髓前角细胞共同受损:椎管内致压物同时压迫腹侧神经根与脊髓前角细胞,导致二者共同受损[8]。

本例患者术前CT重建显示,C4-6椎体后缘及钩突增生明显,相应椎管及椎间孔狭窄;磁共振显示颈C4-6椎间盘向后突出,相应硬膜囊及脊髓受压,C4-6水平颈髓内可见长T1长T2信号(蛇眼症)以及患侧明显神经根受压;术中证实相应节段脊髓和神经受压。充分减压术后第3天患者症状即明显缓解,提示混合压迫可能是本病的致病因素。

2.2 与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鉴别

CSA主要累及上肢运动功能而不伴有感觉障碍,其临床表现易与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相混淆[9],多数患者因诊断ALS而延误治疗,遗留严重功能障碍。二者均以运动功能受损为主要特征。 ALS呈渐进性起病、神经受损呈广泛性分布、常伴颅神经损伤、不伴有脊髓受压、肌电图检查显示胸锁乳突肌和舌肌存在神经源性受损;而CSA则以节段性神经受损为特征,通常累及上肢、MRI表现典型的“蛇眼征”、肌电图检查排除胸锁乳突肌和舌肌的损害[9]。本例患者急性发病且具有CSA的典型特征、及时减压手术获得满意疗效。这充分证明CSA的存在而排除ALS。

2.3 治疗方式选择

目前,关于CSA的治疗方式存在争议。Jiang等[10]认为CSA为自限性疾病,建议先行保守治疗。Imajo等[11]通过对77例CSA患者进行保守治疗,结果达到理想治疗效果的人数仅占35.1%。鉴于CSA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受累肌萎缩难以恢复,多数作者建议手术治疗[12-13]。Yamada等[12]通过对43例CSA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手术治疗可显著提高徒手肌力测试水平;钟卓霖等[13]回顾性分析24例肌萎缩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效果,70%以上的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颈前入路减压融合固定术是治疗颈椎病成熟的手术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14]。本病例采用该术式获得满意疗效。

本例CSA患者,自发病5 d即确诊为CSA,并于发病后7 d接受减压手术治疗,术后第3 d,右侧三角肌肌力从Ⅰ级恢复至Ⅳ级,肱二头肌从Ⅲ级恢复至Ⅳ级,术后3个月,右侧三角肌肌力、肱二头肌均恢复至Ⅴ级,提示早期减压手术是CSA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的有效手段。

总之,CSA是一种低发病率、特殊型的颈椎病,容易误诊、漏诊。掌握其特点、早期诊治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三角肌肌萎缩二头肌
股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1例
改良肩前下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解剖学研究*
经三角肌入路与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治疗老年移位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两种肌萎缩侧索硬化基因表达谱差异性比较
肱二头肌远端肌腱的高频超声扫查方法
肩关节镜与小切口胸大肌下固定术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的对照研究
打招呼
肩峰下外侧经三角肌入路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技术结合PHILOS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自主呼叫装置的设计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