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针茎段组织培养及防褐化技术研究

2019-12-23 01:22韦莹余丽莹黄雪彦缪剑华韦树根董青松秦双双黄宝优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22期
关键词:两面针褐化化剂

韦莹 余丽莹 黄雪彦 缪剑华 韦树根 董青松 秦双双 黄宝优

摘要:以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 (Roxb.)DC.]带芽嫩茎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抗褐化剂对两面针组织培养中试管苗褐化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在初代诱导培养基中添加1.0 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外植体褐化程度轻,萌发率最高,为62.50%。3种添加抗褐化剂组合对试管苗抗褐化均起到一定抑制作用,添加PVP处理效果最理想,PVP浓度为1.0 g/L时,试管苗褐化率仅为11.67%,增殖系数为5.03,其次为活性炭(AC),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抗褐化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 (Roxb.)DC.];茎段;组织培养;试管苗;抗褐化

中图分类号:S85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22-0194-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22.04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anti-browning and stem tissue culture of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DC.

WEI Ying,YU Li-ying,HUANG Xue-yan,MIAO Jian-hua,WEI Shu-gen,

DONG Qing-song,QIN Shuang-shuang,HUANG Bao-you

(Guangxi Botanical Garden of Medicinal Plants,Nanning 530023,China)

Abstract: Tender stems were used as explants,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nti-browning agents on the browning of plantlets in tissue culture of Zanthoxylum nitidu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adding 1.0 g/L PVP in first culture medium, the explants were light browning, The highest budding rate was 62.50%. Three combinations of adding anti-browning agent played a role in inhibiting browning on test tube plantlet,The best result was to add PVP. The browning rate was 11.67% in the presence of PVP was 1.0 g/L, the multiplication coefficient was 5.03,followed by AC,the anti browning effect of Vc was not obvious.

Key words: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DC.; stems; tissue culture; test tube plantlet; anti-browning

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 (Roxb.)DC.]系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Zanthoxylum)木质藤本植物,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台湾、福建、浙江等省,生长于山野坡地灌木丛中,资源丰富、应用广泛[1]。两面针为中国南方地区的常用中药,具祛风活血、解毒消肿,散淤止痛之功能。常用于治疗胃痛、牙痛、神经痛、风湿骨痛、毒蛇咬伤等多种病症[2],此外也应用于抗癌、洁齒,是三九胃泰、正骨水、跌打万花油等著名中成药和日用品两面针中药牙膏的主要原料[3]。

随着人们对两面针药材需求量日益升高[4],加上生境破坏和不合理采挖,其野生资源濒临枯竭,因此市场上两面针药材的伪品也较多[5],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两面针生药、成分、药理、临床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6],关于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不多[7-9],至今未有两面针试管苗抗褐化相关报道。植物组织培养具有繁殖速度快、繁殖率高的特点,但在两面针组织培养中,试管苗出现菌类污染、玻璃化、褐化等问题。褐化主要发生在茎段初代诱导及试管苗继代培养过程中,接触培养基部位、整个植株均出现不同程度褐化,严重影响了两面针试管苗的质量和繁育。本试验在前期组培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维生素C、活性炭(A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3种抗褐化剂对两面针褐化的抑制效果,旨在为工厂化生产优质种苗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2011年11月从广西龙州引种种植于广西药用植物园繁育圃,经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余丽莹研究员鉴定该品种为两面针,采摘无病虫害植株的幼嫩带芽茎段作为试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AIR TECH超净工作台,立式压力蒸汽灭菌锅,EL电子天平,电磁炉,pH酸度计,灭菌器等。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活性炭(AC),抗坏血酸(维生素C),奈乙酸﹙NAA﹚,6-苄基腺嘌呤(6-BA)等。

1.3  方法

1.3.1  茎段灭菌与诱导  取两面针幼嫩带芽茎段,用洗洁精水溶液清洗表面污垢,流水冲洗5~8 min,再用75%乙醇溶液表面灭菌30 s,然后在0.1%氯化汞溶液中分别灭菌8、10、12 min,无菌水冲洗3~5次。

1.3.2  不同抗褐化剂对两面针外植体诱导的比较  用灭菌好的接种工具将嫩芽两端切掉,将长为1.2~1.5 cm的带芽茎段分别接种于不同培养基①MS+NAA 0.1 mg/L+6-BA1.0 mg/L;②MS+NAA 0.1 mg/L+6-BA 1.0 mg/L+维生素C 1.0 g/L;③MS+NAA 0.1 mg/L+6-BA 1.0 mg/L+PVP 1.0 g/L;④MS+NAA 0.1 mg/L+6-BA 1.0 mg/L+AC 1.2 g/L培养基上,观察并记录褐化、萌发情况,每瓶接种3个茎段。每个处理接种8瓶。

1.3.3  不同抗褐化剂对两面针试管苗生长的比较  将两面针试管苗剪切成1.2~1.5 cm的带芽茎段,接种到MS+NAA 0.5 mg/L+6-BA 1.0 mg/L及维生素C、PVP、AC不同浓度组合培养基中,其中抗褐化剂浓度分别为维生素C(0.2、0.5、1.0、1.5 g/L)、PVP(0.5、1.0、1.5、2.0 g/L)、AC(0.5、0.8、1.2、1.5 g/L),观察并记录褐化及萌发情况,每瓶接种6个茎段。每个处理接种10瓶。

1.4  统计方法

萌芽率=萌发芽数/接种外植体数×100%;褐化率=褐化外植体(苗)的块、株数/接种总数×100%。

1.5  培养条件

培养温度(25±2) ℃,光照度2 000 lx,光照时间12 h/d。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抗褐化剂对两面针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以带芽茎段为外植体,接种于添加不同浓度抗褐化剂处理的MS诱导培养基中,比较不同抗褐化剂对外植体褐化及诱导情况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处理1外植体接种5 d,切口开始出现轻微的褐色,培养7 d,接触培养基部位出现少量污染和褐化现象(图1),添加抗褐化剂的3个处理褐化情况差异较大,4个初代诱导处理中,以MS+NAA 0.1 mg/L+6-BA 1.0 mg/L+PVP 1.0 g/L(处理3)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外植体抗褐化效果较为理想,褐化时间较晚,培养10 d出现轻微褐化,培养30 d,褐化率和萌发率分别为16.67%和62.50%,芽体嫩绿,长势好。

2.2  不同抗褐化剂对两面针试管苗生长及防褐化效果的影响

2.2.1  不同浓度维生素C对两面针試管苗褐化的影响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维生素C具有防止组织变褐的作用。由表2可以看出,抗褐化剂维生素C对两面针试管苗有一定的防褐化作用,在浓度为1.0~1.5 g/L时效果比较理想,培养60 d后,褐化率最低为20.00%,苗增殖系数最高为3.58,株壮、叶绿,苗长势好,低浓度的维生素C对试管苗生长效果差,试管苗在培养15 d接触培养基部位开始出现褐化(图2),随后整个植株褐化,试管苗出现玻璃化、叶片枯黄和凋落的现象(图3)。

2.2.2  不同浓度PVP对两面针试管苗褐化的影响  PVP是一种水溶性物质,通过氢键与酚类物质结合,减少酚类物质的毒害,起到减轻褐化的作用。由表3可以看出,PVP对减少褐化情况有明显的效果,随着PVP浓度的升高,褐化得到控制,而且试管苗增殖系数均达到4.00以上,但是浓度过高,则会影响试管苗的增殖,甚至出现试管苗玻璃化的现象,4个不同浓度PVP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褐化的作用,当PVP浓度为0.5 g/L时,褐化率最高为21.67%;PVP浓度为1.0 g/L时抗褐化效果最佳,褐化率和增殖系数分别为11.67%和5.03。PVP抗褐化组合培养基培养的试管苗褐化发生时间较晚,25 d开始出现褐化,且褐化程度轻。

2.2.3  不同浓度AC对两面针试管苗褐化的影响  AC具有吸附特性,在试管苗继代增殖培养过程中,添加适当浓度活性炭对试管苗褐化起到一定抑制作用。由表4可见,活性炭浓度为0.5 g/L时褐化比较严重,且出现叶片枯黄凋落情况,褐化率最高,为25.00%;活性炭浓度为1.2 g/L时,褐化率和增殖系数分别为15.00%和4.53,株壮叶绿,随着浓度的进一步升高,试管苗褐化和增殖效果不理想。

3  结论与讨论

褐化是外植体由于自身分泌的酚类化合物的影响导致外植体褐变,是植物组织培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直接影响到组织培养能否取得成功,褐化问题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常见的三大问题之一[10,11]。目前还未发现避免褐化的特效方法,科研人员根据不同植物采用不同试验手段,筛选出防止褐变的发生或者减轻褐变造成危害的最佳方法[12-15]。

两面针为木质藤本植物,进行初代诱导及试管苗增殖培养容易发生严重褐化。本试验探讨两面针组培过程抗褐化的方法,通过从茎段诱导、添加抗褐化剂等方面,总结两面针组培快繁过程中防褐化的相关技术,旨在促进两面针组培快繁技术的优化,为推广优质种苗提供技术参考。

采用连续转移初代诱导材料(试管苗)、暗培养方法进行抗褐化研究,发现效果不明显,随后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C、PVP、AC进行防褐化试验。结果表明,3种抗褐化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均能控制褐化,明显比不添加抗褐化剂的处理效果好。其中添加PVP浓度为1.0 g/L的处理褐化程度较轻,试管苗长势良好,增殖系数最高,而添加AC和维生素C的处理褐化圈较大,颜色较浓,试管苗长势及增殖效果稍差。

参考文献:

[1] 温尚开.两面针的研究概况[J].中草药,1995,26(4):215-217.

[2] 余丽莹,黄宝优,谭小明,等.广西两面针野生种质资源调查研究[J].广西植物,2009,29(2):231-235.

[3] 葛槐发,葛爱发.两面针在中医急症中的临床应用[J].时珍国药研究,1995,6(4):6-7.

[4] 黄光伟.含两面针的漱口液[J].牙膏工业,2002(2):32-34.

[5] 赖茂祥,饶伟源,严克俭,等.两面针茎及其伪品的生药鉴别[J].中药材,1994,17(3):18-21.

[6] 刘绍华,覃青云,唐献兰,等.两面针的药学研究与开发利用[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5,21(2):130-132.

[7] 汤丽云,何蔚思,何国振.两面针的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7,29(8):1290-1295.

[8] 韦大器,吴红英,何贵整,等.两面针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1):73.

[9] 莫勇生,孙文波,张红岩.两面针的组织培养研究[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2(6):16-20.

[10] 蒋益虹.百合褐变与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关系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3,29(5):518-522.

[11] 周俊辉,周家容,曾浩森,等.园艺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及抗褐化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00,27(S):481-486.

[12] 田如英,刘  燕,祁  翔,等.兔眼蓝莓外植体抗褐化技术初探[J].北方园艺,2009(12):88-90.

[13] 张爱萍.活性炭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果菜, 2009(2):42.

[14] 梅兴国,董妍玲,潘学武.红豆杉细胞继代培养防褐变措施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13(4):8-11.

[15] 刘均利,马明东.华盖木组织培养中褐化控制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7,27(1):20-23.

猜你喜欢
两面针褐化化剂
梨矮化砧木‘中矮1号’离体培养中褐化现象的抑制研究
钠盐微胶囊制备及其阻化性能研究
多功能环保型土壤膜化剂对红松移栽苗生长的影响
‘洛阳红’牡丹腋芽培养过程中褐化的防止技术研究
不同处理对牡丹叶柄离体培养时褐化的影响
转型直销 两面针能否重回神坛
HPLC-Q-TOF/MS法鉴定两面针和单面针中的生物碱
壮药两面针化学成分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两面针净利润连续7年为负
煤炭自燃阻化剂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