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教育国际化 坚定推进双语教育

2019-12-24 08:57龚海平
江苏教育 2019年22期
关键词:双语教育教育国际化基础教育

【摘 要】基础教育领域中双语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和研究,离不开政府主导。与此同时,也需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基层学校的领导者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学习,做到理论自觉,不断提升对课程政策的理解水平,准确把握课程政策,正确、全面理解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保持教育人应有的教育定力,坚定课程改革的意志,以改革的勇气和智慧破解双语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难题,解决双语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矛盾。

【关键词】基础教育;双语教育;教育国际化;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2-0010-06

【作者简介】龚海平,现供职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张家港,215600),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兼职)。

在“双语教育再出发”的进程中,一个由政府主导、学校自发、学术引领、媒体助推的双语教育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一个由质的提升推动量的发展的双语教育课程改革局面正在日益扩大,一个由沿海向内陆省份、边远省份影响和辐射的双语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态势正在加强,一个联盟统筹、以点带面、校际合作、区域联动的双语教师培训培养和双语教学交流研究以及双语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机制正在日趋完善。

总而言之,一个“以双语教育为课程载体,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践路径正在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一、对教育国际化内涵的理解和本质的把握更加全面而深刻

1.对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全面理解。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国际化的片面理解就是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又将这一理解具体地指向学习国际通用语言(以英语为主)、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和增进国际理解基础上的跨文化交际,以开阔国际视野。

随着学习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和本质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更加全面。简言之,教育国际化不是单向的学习和接受,而是双向的交流与互动影响。

进入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有了新任务、新使命,一方面,中国基础教育和中国基础教育人除了要了解异域文化和学习世界上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还有责任通过学好国际通用语言、克服语言交往障碍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中华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中国基础教育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也积累了自己独特而宝贵的经验,把这些属于中国原创、行之有效、经久不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运用国际通用语言传播出去,从而实现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对话、交流与合作,这将不仅是中国基础教育和基础教育人对世界文明的宝贵贡献,更是中国基础教育和基础教育人的重大使命。

要提升教育國际化水平,首先得破除语言交往障碍。因此,双语教育是教育国际化推进的课程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我国幅员辽阔,不仅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教育基础、实施条件和办学水平存在差异,即便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其教育基础、实施条件和办学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对全国层面的基础教育提出实施双语教育的要求,目前时机尚不成熟。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在探索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不可以先行先试。

事实上,只有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学校先行先试了,才能为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国际化做出有益的探索,积累供未来更多地区和学校可资参考、借鉴和学习的经验。

2.对推进教育国际化与教育均衡的认识。

双语教育的先行先试与教育均衡发展并不矛盾。

首先,教育均衡是教育发展中形态丰富的教育生态的一种,教育均衡从来不意味着通过搞“一刀切”来制造“千校一面”的局面,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倡导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准,扬长避短,各美其美,竞放光彩。

其次,教育均衡发展更不意味着要“削峰填谷”。毛泽东指出,“就中国范围来说,革命和革命文化的发展不是平衡的,而是逐渐推广的。一处普及了,并且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了,别处还没有开始普及。因此一处由普及而提高的好经验可以应用于别处,使别处的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得到指导,少走许多弯路”。他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正因为这样,我们所说的普及工作不但不是妨碍提高,而且是给目前的范围有限的提高工作以基础,也是给将来的范围大为广阔的提高工作准备必要的条件”。

二、行政主导,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

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一切学校教育,在任何国家,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都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政府在教育及其发展走向方面的价值取向。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双语教育课程改革只有得到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才能在实践中得以产生和运行,才能有远大、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资深双语教育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斌华先生在论及“双语教育的成功要素”时,将地方政府及其行政部门的支持视作第一要素。他还援引了《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研究发现,除非双语教育与政府保持一致,否则它们不会成功”这一表述。在研究了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郑州市惠济区实验小学等学校实施双语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案例的基础上,他指出,“前述学校开展的双语教育都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王斌华,2017)

自2018年首届全国双语教育年度峰会举行以来,继上海、成都、深圳、苏州、洛阳、扬州、北京市朝阳区等地纷纷出台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之后,又有一批城市陆续采取措施,出台地方性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加入教育国际化行动的行列,鼓励基层学校以双语教育为课程载体,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

在湖北省,为了使“武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贡献率得到提升,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努力成为中部地区国际教育中心,武汉市教育局发布了《武汉市推进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该文件提出,三年内将“创建10所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学校,支持20所学校开展双语授课或多语种教学试点,每年新增30对友好学校,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 ~ 5个。”

在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杭州市推进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文件要求,三年内实现“中小学生国际理解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升,建成市级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项目100个、市级教育国际化示范校100所”。文件还要求,“深入挖掘中小学现有学科教材的国际理解教育元素,推动国际理解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鼓励中小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编印杭州市中小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系列读本。充分发挥教育国际化示范校和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推动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和“满足公众多样化、高品质的教育需求”。

在云南省,昆明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昆明市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突出国际学校建设、国际人才培养、资源优化整合、对外交流合作四项重点,营造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氛围,着力培养各类语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把昆明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规划建设一批昆明市双语国际学校,吸引外国学生和国内预出国学生就读,主动承担国际教育培训。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国际学校,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国际“姊妹学校”,开展校际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领域。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国外品牌教育机构来昆投资合作办学。积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到国外举办海外分校,努力拓展国际教育的办学空间。

在江苏省,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要求,加大对教育管理干部、普通中小学双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师和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海外培训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素养、国际才干的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到2020年,全市接收外籍人员子女的国际化学校达7所,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国际课程达25个。到2020年,打造100所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建立100对境外友好学校。

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对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力度的加大和举措的坚决,使得基层学校投身以双语教育为课程载体、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发挥。也正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思路清晰、行动果断、措施得力,使得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双语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不僅实现了学校数量、班级数量的迅速增长(以郑州市惠济区实验小学和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振兴花园学校为例,2019年这两所学校一年级接受双语教育的新生数量均超过了600人),也为这些学校双语教育课程实施的质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三、公办学校率先行动,民办学校紧紧跟上

对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领域实施双语教育的学校办学性质进行划分,目前看来,其主体仍然是公办学校,且真正最早实施规范的双语教育的学校也是公办学校,而这些公办学校中的大多数是新办学校(如:郑州市惠济区实验小学、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振兴花园学校、九江双语实验学校、珠海市斗门区第二实验小学等)和在当地原本属于薄弱学校或办学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如:张家港市三兴学校、南宁市友爱小学、深圳市库坑小学等)。其中的新办学校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和基础教育发展的大势,以前瞻性的教育视野,主动、积极引进双语教育课改项目,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心无旁骛,一着不让,深耕细作双语教育,经过几年的努力,不仅在当地站稳了脚跟,而且“异军突起”,发展为当地的品牌学校。而那些在当地原本属于薄弱学校或办学规模比较小的学校,也通过实施双语教育课程改革,为学校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实现了生源数量的巩固,而且带来了生源质量的提升,从整体上也就拉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甚至还由薄弱学校发展成为当地公认的名校(如: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学校),在当地发挥了引领区域教育国际化的先行者的示范作用。

可喜的是,近年来,一些民办学校也纷纷加入双语教育实验之中。与公办学校有所不同的是,引入双语教育课程改革的民办学校基本上是在当地百姓中享有良好口碑的品牌学校(如: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中山市卓雅外国语学校、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实验小学、信阳市固始县信合外国语小学等)。这些民办学校实施双语教育课程改革,大多是出于学校转型、升级发展和保持在当地基础教育领域中的竞争力的长远考虑,可谓“未雨绸缪”。事实证明,这些民办学校在实施双语教育课程改革后,普遍地、无一例外地实现了社会效益的丰收。

四、师资建设、教学研究、质量监测是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的保障机制

1.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毫无疑问,“没有高素质的双语教师,就无法实施高质量的双语教育。”(王斌华,2017)在“双语教育再出发”的实践进程中,无论是学校领导者还是双语教师本身都意识到了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作用。在全国双语教育实验学校联盟组织的一年一度的暑期双语教师集训的基础上,各地双语教育实验学校纷纷创造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双语教师培养培训举措,不仅形成了“先培训,后上岗”的双语教师用人机制,而且打出了一套又一套“组合拳”,从源头上保证了双语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而未出现非英语学科教学质量受到损伤的负面情况。

实践证明,在一系列的双语教师培养培训举措中,脱产跟岗培训和借助双语名校的骨干教师帮扶是最直接、最接地气、最有“立竿见影”效果的双语教师培训方式。

猜你喜欢
双语教育教育国际化基础教育
加强督导,让“双语教育”回归本源
浅论语言能力与文化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调查与反思
浅论江苏省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国际化高校联盟体系下结构化MOOC框架 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澳大利亚沉浸式双语教育与我国双语教育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