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理论及实践依据研究

2019-12-24 08:54刘燕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1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研究实践研究

刘燕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做出了新的研究与判断,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若是想要深入理解该理论,便需要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理论与实践依据进行分析判断。据此可知,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在整个社会主义中,社会根本矛盾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而此种情况便决定着社会主要矛盾性质上一直都是国民需求与社会供给间矛盾。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便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也为党长远战略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理论研究;实践研究

社會主要矛盾改变是社会历史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观点来讲,矛盾双方会在特定条件中出现转变情况,而矛盾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间在特定条件以及特定范围下,便会产生相互影响的情况,并且在某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两者可能还会相互转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正是依据此种理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变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地分析了目前社会发展状况,并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进进判断、更加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同时也为党和国家未来相关工作任务指出了明确方向。

一、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依据

(一)外化形式

虽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相关的社会基本矛盾论述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现阶段缺乏对于社会根本矛盾与主要矛盾间关系的讨论,即便是对其进行了讨论,讨论的内容与方向等也并不是很清楚,也就是说,如今在理论界的研究中并未有在理论层面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进行解释,但是主要矛盾却发生了多次改变,在党的八大提出的“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现阶段经济文化未能满足国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矛盾”中,其实质便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中发表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在各样的社会形态中,社会中根本矛盾的内在属性一致,都是敌我矛盾,但是外化形式依然存在差异。

(二)社会主要矛盾需求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其中也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但此种矛盾依旧是贯穿社会主义的根本矛盾,该矛盾的基本性质便是人民内部矛盾,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人民内部矛盾的外化形式,便是社会主要矛盾将随着生产力发展而转化。我国社会发展从站起来、再到富起来,社会主要矛盾便是其中人民逐渐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以往社会生产间的矛盾,而从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新时代中,便是转化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发展间的矛盾。但不论是哪种矛盾,都可以将其理解为人民的需求与社会的供给之间矛盾,而需求侧或者是供给侧的转变便是矛盾的转化。

(三)社会主要矛盾供给侧

我国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供给侧,也就是生产力与发展。由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理论得知,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发展的变化是由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的。所以生产力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在生产力的发展基础上,才能够满足国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美好的生活需要。如果不能进行生产力与发展,人们的需求就无法满足,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无法得到化解。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制约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物质条件,也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根本尺度。要想克服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就需要尽可能的满足的广大人民的需求,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把社会主要矛盾中的生产力和发展作为主要方面,发展供给侧,从而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依据

(一)显著的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化解社会早期的主要矛盾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到基本建成小康社会之前,国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比较低,很难满足大家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生活的需要,致使供给与需求完全不匹配,因此当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社会生产间的矛盾是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生产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当今我国已经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并且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保障,基本可以满足人民的生活文化需求。改革开放使得经济快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中等收入的国家行列之中,人均收入和消费的水平得以快速提高,基本达到了小康社会的水平,并且脱贫攻坚战非常成功,使得社会的贫困人们得以减少,使得社会早期的主要矛盾得以化解。

(二)新时代人民群众需求结构层次和需求水平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化解了早期社会的主要矛盾,使得人民群众需求的结构层次发生了变化。首先人民需求的总体结构进行了扩展,主要表现为人民被激发的潜要求、新生产需求元素,还有人民需求层次和水平的提升。物质生活与我国人民的保障需求水平逐渐增长。其次是我们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普及到高中教育,大大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比例。加入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这已成为当今社会人民群众的普遍教育需求。最后突出了公平,进行法治诉求。人们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社会公平也是民众的基本需要,在当今新时代社会主义,更要进行社会公平,人民更加倚重进行法制的方式解决问题。此外,人民对我们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环境治理的需求在日益增长,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新时代的社会需求由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以满足

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明显提高,中国也正式进入中等国家收入的行列,但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我们当今的发展在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方面还不够高,生态保护、民生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短板。首先当今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我们社会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及其不平衡,不同区域的发展差距也非常大,城乡区域的收入分配差距更加显著,经济领域及社会生态领域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二是当今的经济发展仍然不充分。较多约束限制了微观经济的主体,实体经济还需释放,许多中小企业困难重重。并且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较于落后,我国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矿产等推动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较于落后。而且市场的竞争仍然不充分,壁垒仍然存在,还需要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三是公共服务及供给物品还难以满足人们的紧迫需求。我国长期重视经济建设,以至于忽略加强公共服务的供给。

三、科學的理解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稳定性

社会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根本矛盾,主要是由生产力的发展进行变化的,在中国任一阶段的各个不同的时期,社会矛盾都可能会有变化,但无论社会矛盾怎么变,但社会的主要矛盾依旧不变。在当年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如若转化,是非常重要的。把握好这一点,才能调整好战略规划。当然,矛盾并不是完全变化的,我们的矛盾仍然有不变或趋于稳定的方面,我们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在根本矛盾不发生实质变化是不会改变的,我国在整个过程中的社会主要矛盾都可以说是人们内部之间的矛盾。并且在不同的阶段时期,社会生产力的长期发展都能化解社会主要矛盾[7]。如今,我们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社会主义矛盾当然会有变化,但是我国总体的发展背景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我们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会变,作为最大的发展国家的地位也不会变。

(二)科学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的需求侧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与社会的供给不相符合。所以从需求侧的方面来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充分掌握基本国情。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要充分重视我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还要认识我们新时代人民对更高水平的需求。我们要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高层次的各种社会需求,使得我们能化解未来的社会主要矛盾。

(三)更精准把握住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供给侧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供给侧,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提高质量生产率。我们必须精准的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而提出的各种要求,这也是能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收入分配差距、区域城乡差距、生态环境保护失衡等种种问题。应对各种问题,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秉持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国的基本国情并未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变化而改变,我们仍然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个主要的矛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需求,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推动中国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化解社会主义矛盾。

四、结语

总体论述了社会根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基本关系原理、社会主要矛盾供给侧及需求侧的主要方面原理及其理论标准。第一,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直至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虽发生各种变化,但其内在属性从未发生过实质的变化,这就表明个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质一直是人民之间的内部矛盾,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产生的矛盾。第二,社会矛盾中生产力起着推动发展的作用,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这就表示了是否可以满足由主要矛盾去解决逐渐增长及变化的需求侧这种条件。先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其次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促进了人们需求层次发生变化;最后是由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很难以满足当今新的社会需求,这表示了我们如今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了转变,目前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科学的去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的需求侧,准确把握住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供给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普生.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理论与实践依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55(04):20-33.

[2] 段永清.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理论与现实依据[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8-12.

[3] 庞坤缺,陈树文.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其重大意义[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3):158-163.

[4] 尹思迪,佟金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实践价值[J].大连干部学刊,2017,33(11):5-9.

[5] 王振波.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国家治理的优化路径[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8(02):40-45.

[6] 邓秀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依据及内涵探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8,161(05):20-22.

[7] 余碧岩.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判断依据及其意义[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92(04):27-30.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7年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理论解读及实践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研究实践研究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