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R”原则的广州循环发展路径研究

2019-12-25 01:44尹绣程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9年11期
关键词:广州资源生活

尹绣程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广东5104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2019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大湾区要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广州在循环发展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被列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城市,随后不断探索循环发展的实现方式。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应高标准、严要求,以创新循环发展模式为路径,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和示范窗。

1 循环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新时代背景下,循环发展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1]。循环发展是用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角度,重构经济社会系统,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融合统一。

循环发展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减量化原则强调源头减量,要求投入尽量少的资源和能源以实现既定的生产目的,即从产品的研发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资源和能源的减量化,如采用易于回收利用的生态原料、增强产品的可拆解性、包装物的简化等;再利用原则强调过程控制,要求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尽可能重复利用资源和产品,延长产品使用期,做到物尽其用;再循环原则强调末端控制,要求对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包括原级再循环(废品被循环生产同类新产品)和次级再循环(转化为其他产品原材料)。

不同于传统线性模式,循环发展是“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形式,注重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通过物质无限循环、转化、增值带动经济增长,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和无生态破坏。

2 广州循环发展的基本现状

2.1 狠抓源头防控,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对高能耗产业升级改造。2018年,广州万元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能源产出率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588.35万t标准煤,同比下降1.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5%。广州用水总量、万元单位GDP用水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同比下降1.5%和7.4%(见表1)。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改革,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2017年,广州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2.2%,2.3%,26.3%,9.3%(见表1)。2018年,完成广东省下达的广州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4.97%,3.98%,4,05%,2.43%的减排目标任务,完成纳入《广州市2018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的160个减排项目。

表1 广州主要资源消耗和废水、废气排放指标情况

2.2 构建循环产业体系,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大力构建工业循环体系。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向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2018年,广州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598.26万t,处置利用率达99.33%[2],较2015年提高4.18个百分点。其中产量较大的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脱硫石膏和污泥(合计占总量的58.11%),通过市场途径,广泛再利用于水泥生产、建材制造和道路工程等领域。

大力构建服务业循环体系。作为国际商贸中心,广州扎实开展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工作,推进城市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规划方案,编制《广州市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2017—2018年)》,重点培育南方物流、嘉诚物流等企业争创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同时,推进对商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现有照明、制冷等设施进行节能改造,2017年广州以制冷设备节能改造为重点,实现降低大型商业建筑能耗约25%。

2.3 创新再生资源回收方式,废弃物资源化程度高

广州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着力促进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创新“互联网+垃圾分类+资源回收”模式,即通过“92回收”APP移动平台,实现居民预约上门回收资源、垃圾投放指引和网上宣传教育,并建立健全废旧资源回收积分及兑换交易制度,激发居民参与源头分类、绿色回收的积极性。2018年广州生活垃圾清运、处置量为745.30万t,较2017年仅增长1%,处置率100%。广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的方式主要为卫生填埋、焚烧和生化处理,分别占比61.29%,35.6%,3.11%。随着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得到大力推广,截至2018年底,广州已在建资源热力厂共5座(总处理能力1.1万t/d),还将计划新建资源热力电厂5座(总处理能力1.6万t/d),生活垃圾的终端处理能力不断增强,资源化率不断提高。以广州市第六资源热力电厂为例,日均处理生活垃圾2 000 t,日均发电量约90万kW·h,一年可满足10万居民的用电需求。

3 广州循环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第三产业以及生活用能节能力度有待加强

伴随着广州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以及生活用能约占总能耗的60%,成为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2018年广州全年全社会用电量936.9亿kW·h,增长3.8%。其中,工业用电量435.16亿kW·h,仅增长0.2%,生活用电增长较快,是拉动电力增长的主要动力。城镇生活污水占废水排放总量比重较大,2016年和2017年城镇生活污水分别达到总排放量的87.84%和87.91%。相对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再利用水平偏低,2017年广州生活用水量为工业用水量的1/3,但生活污水排放量是工业废水排放量的7.37倍(见表1)。

3.2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有待增强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输配送、使用维修、报废回收等环节的产品信息进行管理。目前,广州垃圾治理多侧重于废弃物管理链条的后端,尤其是收运和终端处理环节,相对忽视了产品生命全周期管理。在设计环节,由于利益驱使和市场竞争压力,部分企业缺乏生态设计理念,没有在设计之初考虑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在运输环节,过度包装、快递运输包装循环利用率低等问题,致使包装废弃物成为城市垃圾的主要构成。在消费使用环节,生产运营企业回收的责任担当不足,调研中发现,个别高价牛奶品牌对其玻璃瓶不回收,企业表示回收再利用反而增加运营成本,同样某净水品牌对定期更换的净水滤芯回收利用率也较低,由于净水滤芯组成复杂,居民比较难准确做到垃圾分类。

3.3 具体领域废弃物再利用水平有待提升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较分散,产业集中度较低,回收企业“利大抢收、利小少收、无利不收”的现象普遍存在,低值废弃物回收情况不容乐观。有关研究表明,玻璃生产是资源消耗型行业,每生产1 t玻璃,需要消耗约1.1 t各种原料,包括800 kg左右的石英砂。废玻璃经过处理可替代石英砂,实现资源能源节约,减少废物排放。然而对广州废玻璃回收公司的调研中发现,废玻璃回收价格虽然低于石英砂,但回收处理的生产成本(人工、土地、运输成本等)居高不下,回收利润薄,经营压力大。同样,木质类、碎塑料等低值废弃物回收处理面临类似的问题。

危险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仍有待提升。由于危险工业废物性质复杂、危险性高,处理技术要求较高,危废处理行业技术门槛高,需跨行业、跨区域联合处置,危险工业废物必须经有资质、持证经营的企业或机构妥善安全处理。目前,广州共有26家危险废物持证经营单位,核准总经营规模不断提升,但由于利益的驱动和监管不健全,废物流失、倒卖、私自处理现象仍然存在。2018年广州危险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1.82%,低于北京、上海的综合利用水平(见表2)。

表2 北京、上海、广州危险工业废物主要指标对比

4 推进广州循环发展的有效路径

4.1 双力齐发,实现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广州应在生产系统与生活系统同时发力,实现双系统循环链接。近年来,广州在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城镇大气污染等领域治理成效显著,而在绿色生活方式的引导和落实方面推进相对缓慢。广州既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循环的生活方式,也要将循环发展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

(1)推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水循环链接。加大对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和利用,再生水可用于城市生态景观、工业生产系统、农业浇灌等。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设备措施,推进雨水的就地消纳和资源化。

(2)推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能源共享。进一步推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广州垃圾焚烧处理占比35.6%,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4.2 加快设计,加强产品生命全周期制度建设

(1)推进产品生态设计制度。在设计阶段采用易于回收和循环利用的生态材料,推动产品零部件标准化、兼容化,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预防废弃物产生。选择重点产品开展“设计+生产+使用+处置的协同试点”。

(2)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相关责任主体,采用市场化手段,灵活运用企业自主承担第三方服务等方式促进相关方承担产品的源头预防、环境信息披露、废旧产品回收利用等责任。

(3)加强循环经济的认证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循环经济产品的认证标准,健全再生产品的标识管理制度[3]。

4.3 政策供给,加快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聚集

(1)加大循环发展的产业倾斜政策,鼓励废弃物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推动建立重点领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联盟,加快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2)加大循环发展的资金支持。探索通过押金返还制度、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推动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发挥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优势,突出加速技术和金融的深度融合,为循环发展技术研发输出高效创新的金融平台服务。

4.4 创新模式,大力发展分享经济

分享经济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的新型经济形态。大力发展分享经济,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和拓展扩大就业空间。

(1)创新商业业态,推动闲置房间、车辆、物品的分享使用和分时租赁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大力发展设备租赁产业,推动外包式服务发展。

(2)完善专业分享平台建设,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平台企业要加强内部治理和安全保障,强化社会责任担当,严格规范经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用数据,对现有征信体系进行补充完善,并向征信机构提供服务。

猜你喜欢
广州资源生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