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向度

2019-12-25 05:31阳小华靳如意
社会科学动态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经济带长江经济

阳小华 靳如意

长江横跨九省二市,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水道”之称,途经地区城市集中、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经济相对发达,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以流域经济的形式将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上中下游各省市经济既相互补充又相互竞争,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着巨大内需潜力,是下游城市产业转移的承接点,整个经济带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缩小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因此它的发展状况始终是我国重点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对环境保护的不断重视,国家和政府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契机、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战略。

一、长江经济带及其产业结构

1.长江经济带发展概况

1984年首次提出长江产业密集带,后来逐渐演变成长江经济带,其旨在以长江流域若干大城市为中心,利用大城市具有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带动周边相邻小城市的发展,进而发展成为一个较广范围的经济区。党的十四大指出,要将上海浦东新区打造成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增长极,利用其带动长江经济带跨越式发展。2000年以后,长江沿岸城市陆续提出适合各自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像长江三角洲战略、两圈一带战略、成渝经济区战略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等。2014年长江经济带荣升为国家战略,其经济总量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逐年升高,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经济带发展状况时,针对长江经济带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正确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这五大关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①这标志着长江经济带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不仅要在经济总量上保持优势也要在环境保护上取得一定成绩。

2.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现状

长江经济带近年来经济增长动力强劲,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攀升,其经济总量几乎占据了我国GDP的半壁江山,2016年底达到约33.29万亿元,占全国总GDP的43.1%(以下所用数据皆来源于湖北省2017年统计年鉴),近五年平均同比增长率约为9.0%。如图1所示,自2012年开始长江经济带生产总值在国内占比逐年上升,五年内总体增幅达2.2%,经济增长动力强劲。但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也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数年间长江沿岸已形成的污染带接近700千米,带毒污染物已达300多种,从2007——2016年长江沿岸有统计的工业污水、生活废水等排放量高达300亿吨,相当于一年的黄河水量,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占全国排放的废水量40%左右。②

图1 长江经济带GDP及在全国所占比重

图2 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占全国比重

从对外贸易来看,进出口是长江经济带经济占全国GDP比重较高的原因之一,长江沿岸各大港口吞吐量在全国来说具有巨大优势,早在2015年长江经济带各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8.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7778万标箱,分别占全国的37.9%和36.8%(数据来源于《“十三五”长江经济带港口多式联运建设实施方案》)。从对外贸易在全国占比来看,除2013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都有所增加,占全国比重约为42.5%左右,出口总额约占45.6%左右。但支撑这巨大进出口额的背后,是以长江水域水、气等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不管是从地区生产总值还是对外贸易来看,长江经济带对我国经济贡献量都是十分显著的,但其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问题也是日益突出,尽管如此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因此如何在环境规制下实现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特点

第二、三产业交替主导是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的整体趋势,其中下游地区(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分配相对合理,第三产业竞争力强;中上游地区则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依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黄庆华、周志波等以2003—2012年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结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演变的规律,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产值稳步增长,份额有所提高,结构演变过程中二、三产业交替主导。③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2012—2016年长江经济三次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结果与上述学者研究结论基本一致:第三产业比重稳步增长,一、二产业比重下降,且第二产业下降幅度高于第一产业,二、三产业仍有交替主导趋势。

图3 三次产业在长江经济带所占的比重

从经济数据来看,第一产业占比最小且呈现出波动下降的态势,第二产业产值总体趋势下降,第三产业则不断上升,2014年之前第二产业较高之后逐年降低,且两者之间差距有增大的趋势。从图3分析可知,第一产业占比在2012—2016这5年的时间里下降了1.03%,第二产业下降了6.19%,第三产业增加了7.22%,其比重达到了49.02%,将近占了总产值的50%。这表明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三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并且产业结构由最初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方式逐渐由原先的重物质资本转向重人力资本。

4.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的局限性

(1)产业结构趋同、部分产业建设重复、总体协调规划不强。产业结构趋同是整个经济带面临的主要问题,上游地区产业存在整体质量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和升级缓慢等问题,中游地区产业关联与协作效率低,区域整体效益差。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至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之间,中下游各省市皆走上了大规模资源开发道路,化工、非金属制造、电热力生产、装备制造、金属冶炼、矿物开采和农产品深加工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围江而建,加重了长江流域环境污染,导致重复建设、产业趋同、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④

(2)产业关联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发挥集群效应。长江中上游产业大多生产中间产品,需进一步再加工处理,产业大多以化工、煤炭开采、农产品深加工、金属冶炼等传统行业为主,各省市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有序互补的产业链条,同时各区际之间产品种类同质、质量一般、产品层次单调、核心竞争力不足等加剧了市场竞争,难以发挥产业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相关支持性产业建设不完善,主导产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区位优势并利用资源,但因没有配套产业的支持难以做大做强、又因与其他产业关联度低而无法形成产业集群。主导产业又以重工业为主,投资成本高、周期长、经济效应不显著,难以带动其他产业同步发展,辐射扩散效应较弱,而高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第三产业发展也相对缓慢。

(3)化工、炼油、钢铁等高污染产业围江而建,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重工业城市沿江而立,工业化阶段初期,大多城市无不以“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模式发展,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造成了水、土、气污染,而相应的环境治理机制未能跟上,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东西部产业转移对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东部地区大量高污染、高耗能的中低端产业向西部迁移,而中西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引进高能耗产业,环境保护工作进程相对缓慢,致使长江中上游原有生态机制被打破,使得生态环境破坏进一步加剧。

二、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格局及措施

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等排放超标是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主要原因,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长三角“Z”字形地带、西南带与中部带,成都、重庆、武汉等城市空气污染也较为严重。长江流域水质方面,上游(川滇渝)与下游(苏沪)水质较差,中游水质较好(鄂赣皖),上下游工业区较为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江沿江地区工业废水排放对长江水质的影响。⑤可见长江经济带污染范围广、涉及省份多,环境保护工作进程十分困难,政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力度,合理构建产业生态空间,建立产业发展空间管制规则。坚持长江流域环境整体保护观,针对流域整体性保护不足,生态系统破碎化、功能退化趋势加剧,以系统性思维统筹规划水陆各区域生态保护格局,坚持产业、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强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坚决制止不符合长江流域环境规制的各种项目。在产业发展规划的空间分布区域上,应明确分为产业重点开发区域、产业限制开发区域和产业禁止开发区域,注重各个产业发展的协调互补性,严格控制产业重复度及相关高能耗产业开发强度,坚持保护第一,不搞大开发,严格审查新建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区。

第二,以流域系统性思想为基础,统筹推进水、气、土三要素的综合治理。⑥在水环境保护领域,着重加强污染较为严重的上游和下游区域,尤其是在工业废水排放较多的重庆、苏州等地,在各省市建立“河长制”水域保护制度,各“河长”应根据所负责水域质量制定切合实际的责任保护清单。大气环境保护领域,加大长江角、西南带和中部带二氧化硫等工业废气排放的监测力度,对于工业烟尘排放较多的企业实施关停整顿措施。土环境保护领域,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源治理力度、制定和实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方案。

第三,以修复生态环境为基础,构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机制。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开展沿江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产业、建立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长江沿线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积极开展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修复、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治理工程,着力构建沿江生态隔离屏障,实施河湖滨岸拦污、截污工程和长江河道污染治理工程。

三、环境规制下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环境规制下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思路是:整体布局、协调规划、提高环境规制强度、优化产业结构。总体原则是:沿江产业开发布局要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基础,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政策和环境准入制度,严禁新上资源消耗量大、环境代价高的工业项目,强化对严重污染环境产业的整治,现有沿江产业开发区要逐步改造成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零污染”的生态型产业区。

1.提高环境规制强度,限制或禁止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严重浪费资源能源的产业的发展

适当地提高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强度,有利于倒逼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带向集约型经济发展,优化长江沿岸省市的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断提高长江沿岸城市的经济增长质量,同时控制沿江各产业开发区水域周边地区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避免水域的富营养化,切实保护水质。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服务业,淘汰落后的传统行业产业。

2.统筹区域发展,因地制宜打破地方保护、市场割据、区间壁垒使产业协调发展

工业化时期,地方政府在产业布局上的“自成体系”和“自我完备”,是造成产业同构和产品同质化的重要原因。中央政府对某一地区的投资常因区际封锁的“漏斗”效应使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进无出,不易扩散和分享。⑦因此国家应规划长江经济带总体发展目标,协调省际之间发展面对的矛盾,沿江省份协调各自县市发展规划,在合理的产业重叠度下,形成省与省之间产业互补协调性发展、经济强市辐射经济弱县市的互补辐射型发展新模式。

3.建立便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间生产要素流通机制

国家是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制定者,作为宏观产业布局的主体,应建立合理生产要素流通机制,为各个地方政府和投资性主体构建一个有序规范的交易市场体制。地方政府作为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具体实施者,要合理的规划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向及战略任务,“主要执行服务性或辅助性职能,对区际间的产业布局和资源流动进行中观层次的区际协调,商定区际产业布局协作战略、区间布局的收益分配、消除区际摩擦和壁垒、联结区际市场等,促进生产要素在区际间自由移动。”⑧投资性主体是生产要素流通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企业、投资公司、产业经济集团、区域联合体等经济实体,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这些投资主体会以投资报酬率最高和资本成本最低的原则来选择最优的投资布局,地方政府不能过度招商引资,更不能用重大的政策优惠吸引不合理的投资性主体。这种看似零乱的以微观主体进行的产业布局,实则有助于实现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区域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产业合理布局。但对于一些环境敏感的投资,政府部门应加以限制,并合理规划。

注释:

① 秦尊文:《正确把握五个关系 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湖北日报》2018年5月4日。

② 杜宾、郑光辉、刘玉凤:《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6年第6期。

③ 黄庆华、周志波、刘晗:《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及政策取向》,《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年第6期。

④ 沈梦姣:《长江经济带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东南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⑤ 邹辉、段学军:《长江经济带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格局及演变》,《地理科学》2016年第9期。

⑥ 吴舜泽、姚瑞华、王东、赵越:《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带动提升中国绿色发展水平》,《中国生态文明》2017年第4期。

⑦⑧ 何荣天:《论我国45年来产业布局的演进》,《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猜你喜欢
经济带长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