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模式在农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2019-12-25 01:18王晓波李佳佳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22期
关键词:农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微课

王晓波 李佳佳

摘要    在微媒體活跃和主导的“微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全时段、多维度、全网络学习新模式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给大学理论和实践课教学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新变化,落实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新农科”教学任务和目标,系统推进农学专业教学改革,我们依托微信公众号创建了《微统计》和《微育种》2门微课,并且开展了为期一学年的“微课+”农学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本文系统介绍了“微课”的创建过程,并通过对学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调查问卷、实际应用效果的综合分析,探讨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便利性和交互性构建以个性化、精细化为特点的混合交互式“微课+”农学专业教学新模式,为促进农学专业课教学由传统的“定性分析”向“精准定量分析”转变,加快落实全程融入、全员覆盖、全面渗透的“三全”农学专业课教学改革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课程教学改革;“微课+”;农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2-0243-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In the "micro-era" in which micro-media is active and dominant,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The new model of full-time,multi-dimensional and full-network learning has penet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bringing new challenges and requirements to the teaching of university theory and practice courses.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to this new change,implement the teaching task and goal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guided by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and systematically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we created two micro-courses of "micro-statistics" and "micro-breeding" based on WeChat public number,and carried out a one-year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icro-course+" agricultural science teaching mode.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the creation process of "micro-course" and discussed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convenience and interactivity of the network platform to construct a new teaching mode of mixed interactive "micro-course+agriculture" characterized by personalization and refinement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questionnair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effects existing in students′ use,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teaching from traditional "qualitative analysis" to "accurat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speeding 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all"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orm with full integration,full coverage and full penetration.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micro-course+";agronomy specialty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课堂为主要教学场所、以单纯的讲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大学生群体对专业课学习的需要[1-2]。目前,基于网络媒体开设的“微课”已在全国广泛开展。微信作为大众媒体,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微信公众号作为微信特色功能模块是时下流行的信息传播媒介,也是大学生群体课余时间重要的浏览和阅读平台[3-5]。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以微信為代表的网络微平台在传播知识方面所具有的即时性、便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探索建立农学专业理论和实践课微课教学平台,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深化农学专业“微课+”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6-8]。

1    “微课+”教学平台的构建思路和模块组成

虽然微信公众号在提高学生专业课学习的系统性、层次性和提升教学效果上具有潜在的优势,但是如何开设一个专业性强、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乐于课后阅读和转载的微信公众号,充分发挥其在专业课“微课+”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作用,仍然需在实践中探索和实践[9-10]。本研究从公众号的专业素材创建、页面模板优化、自定义菜单设置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创建农学专业课微信公众号的方法,并对其使用效果及与使用对象调查、沟通后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系统开展“微课+”农学专业课程建设改革提供科学参考。

通过对微信公众号各功能模块的研究,将创建专业课微信公众号分为专业课相关素材创建、页面模板优化、自定义菜单设置、素材发布等几个关键步骤,其中专业课素材创建和页面模板是影响公众号应用效果的关键。在素材选择方面,要结合课程的关键知识点和难点创建图文并茂、包含音频和视频资源的素材库。由于素材是直接呈现给学生的关键界面元素,也是页面模板设计的基础构件,因而要着重考虑图文比率及可读性,重点可放在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难点的理解上,但内容要在体现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同时避免与课堂讲授内容重复,尽量拓展知识的外延,做到既有交叉又有提升。例如,在构建“微育种”素材库时,首先要对课堂讲授的关键知识点和难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应用图文配合卡通动画对每个知识点进行静态加动态的展示,并适当链接与知识点内容贴切的外部资料(网站),这种“内外结合”的素材构建方法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从全局的高度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必然性。

在页面模板设置方面,微信提供了多种素材拼接整合模式,可以把建好的多个素材整合在同一个页面下,因而可以用于表现需要整合多个素材的复杂概念,或者合并同类知识点和难点。良好的页面模板配置不仅使微信公众号的页面整洁美观,而且可以提高传递知识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目前微信公众号默认的是只有已发布的素材才可以被设置成页面模板内容,给初始状态下就想构建一个系统性强的专业课微信公众号带来不便,因而需要对专业课素材的创建与发布时间做好提前规划。例如,在“微统计”页面模板设计过程中,把分散在多个章节的与“方差分析”有关的概念合并成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系统的模块集中呈现并辅助于习题讲解。通过知识点直接相互“串联补充”的方式让学生们理解方差、统计假设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使他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基本概念,提高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自定义菜单是指学生看到课程专业课微信公众号的第一屏信息,不宜设置太复杂,一般3个菜单选项就能表现主题(图1)。菜单内可进一步设置二级菜单用于体现同一主题菜单的层次性,但过多的二级菜单将降低阅读效率。因此,建议在简洁、易读的基本原则下,根据课程特点和表现效果的需要设置二级菜单。比如,在“微育种”自定义菜单中设置了“微课堂”“互动答疑”和“科研进展”3个菜单,其中“微课堂”主要用于介绍课程关键知识点和难点;“互动答疑”主要用于发布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并添加了投票和留言功能,用于采集学生们的反馈意见;在“科研进展”中通过添加与外部资源的链接,介绍现代育种最新科研进展情况,目的是让学生从更高的高度和更多元的视角理解课本知识。

2    “微课+”教学平台的学习途径和应用效果分析

虽然“微时代”“微教育”和“微课堂”等概念的融入给传统课堂教育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极大丰富了大学专业课的教学方法,为进一步创新专业课教学形式和内容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些新媒体在专业课程建设改革中的具体应用效果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11]。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在学期开始即在2门微课平台上设置了投票选项、留言建议和私信等功能,目的是通过动态把握学生的需求,及时对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随时调整网络教学模块的内容和形式。总体来看,2门专业课微平台使用过程中得到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其中留言学生比率超过75%,微平台投票和内容阅读的参与度达到100%。通过调查问卷发现,90%的学生认为开设微信号作为课本和课堂学习的辅助对提高专业课学习效果很有帮助。而对于进一步完善以公众号为载体的“微课+”专业课建设,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在公众号中补充更多相关课外知识和增添更多的科学研究进展,占比分别为32%和29%,另有25%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的“微课”应该以课本为核心,以体现课本上的知识点和难点为主;12%的学生希望在微信公众号中添加更多的功能,使界面更加友好、易读。此外,部分学生希望能在微课平台上增加课堂作业效果、课后复习重点及学科发展关键人物介绍等内容,增强专业课学习的目的性和对课程发展历史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质量(图2)。由此可见,学生对于专业课微信公众号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也从内容和形式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提出的这些要求和建议对于教师进一步改进和提升专业课“微课+”教学模块的质量和内涵有重要作用。

3    农学专业“微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农学专业是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学科,涉及多种传统基础与应用科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例如,《作物遗传育种学》既要求学生了解与育种相关的基础理论,也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生理、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田间操作技能,而课本教材大多存在内容单一、更新滞后的问题。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知识和信息的网络传播效率不断提高,国家倡导结合各种“微平台”,大力开展“微课堂”和“微课程”的教与学研究,为全面提升农学专业课程建设质量指明了方向。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希望把“微平台”打造成一个系统性、专业化、可读性于一体的知识性媒介,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上发挥积极作用。这一初衷在学生的考核结果中得到了体现,学生专业课考核平均成绩较以往平均提高了7.9分。此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有必要制定配套的在线签到、学习和考核系统,督促学习者养成定期阅读和按时学习的好习惯,从而避免学生把网络微课当成考前临时复习的应试工具,这些都为深化专业课“微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思路。

值得肯定的是,“微课”的优势在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主动权和自主性,较好地体现了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议在“微课+”专业课平台建设方面以提高与学生“互动性”为抓手,从形式上激发学生们广泛参与网络化微课教学过程的热情,通过完善微课的课程体系、整合多方面资源推动微课质量建设[12-16]。在具体做法上,可以考虑采用解读最新科研成果和热点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用短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用控制素材发布时间等操作细节来提高内容推送的精准度,通过不断深化“微课+”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升专业课“教与学”的互动层次性和水平。

4     结语

通过一学年的《微统计》和《微育种》2门涉农专业微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发现,微媒体在改进专业课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与学的互动性上的积极作用,“微课+”专业课教学模式在提升农学专业课教学效果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有助于打破“教师在上、学生在下”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好地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通、交流层次。今后,应多措并举,在“微课程”体系建设上下功夫,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与实践,整合更多资源和要素,使“微课+”专业课教学模式在实现“全程融入、全员覆盖、全面渗透”的新时代农学专业课教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5    参考文献

[1] 刘丽杰,张东向,金忠民,等.微课在“植物生理学”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7(4):34-38.

[2] 张海萍,张文明,郑文寅,等.“双创”背景下种子检验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生物学杂志,2017,34(6):110-112.

[3] 王唯茵.微课程支撑下的翻转课堂弊端及改进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4(22):37-39.

[4] 李滨,朱红梅,王志献.微课在农业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8,8(4):41-44

[5] 李琴,郑用琏,胡申才.“互联网+”时代下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8,8(2):39-42.

[6] 杨英,余龙江.基于翻转课堂的专业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8,8(1):25-28.

[7] 冷媛媛,张松.微信在微生物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7(4):16-20.

[8] 刘丽杰,张东向,金忠民,等.微课在“植物生理学”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7(4):34-38.

[9] 廖文波,石祥刚,凡强,等.植物学基础知识点与植物多样性的微课教学模块设计[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7(4):54-58.

[10] 吴晓敏,张孝春,宋运贤,等.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生命科学课堂教学的探索[J].生物学杂志,2018,35(6):17-20.

[11] 张楠,段辉国,彭慧娟,等.应用微课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开展酿造技术教学[J].生物学杂志,2017,34(6):126-129.

[12] 王晓波,张雪,司红起.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互动教学与实践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0):66-67.

[13]许健松,魏道智.探究高校互动教学模式,助推高校教学改革创新[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8,8(4):26-31.

[14] 李琴,胡申才,杨江科,等.微課模式下研讨型教学与自主性学习的改革与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5(2):15-18.

[15] 张一川,钱杨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16] 张宪省.改革生物学基础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农科类专业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13(6):3-6.

猜你喜欢
农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研究
农学专业企业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启蒙农学专业本科新生创业思维的途径探索
关于我市中职学校发展农学专业的几点思考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